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1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張希慈:城市“流浪”幫助青年成長

  • 發佈時間:2015-09-22 07:47: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程盟超  責任編輯:羅伯特

  張希慈是一個標準的台灣姑娘,説話慢聲細語。與之相比,她創辦的“城市浪人”卻具有瀟灑的名字,這個教育型社會企業努力在台灣各地舉辦“流浪挑戰賽”,用遊戲的方式協助青年走出讀書時的小圈子,培養他們認識自我、關心社會、敢於冒險的精神,幫助參賽者自我成長。

  創意源於張希慈在北京大學交流的經歷。在一年的交換生活裏,進入新環境的她覺得每天都有“不一樣的可能性”,十分充實。她曾在旅途中的硬臥列車上結識了一位“老北京”,老人家講述的北京歷史精彩無比。當時她就想,“美妙的故事遠比書本精彩,面對面交流才能讓年輕人真正感知自己沒經歷過的事,獲得有意義的成長。”回到台灣後她卻發現身處熟悉環境,大多同學都安逸于“舒適圈”,極少審視自我與社會,就業往往不考慮社會意義甚至不清楚自己的追求。最終她説服了幾位好友,希望用“流浪挑戰賽”引導青年正視社會,尋找自己的人生方向。

  從2013年5月至今,“流浪挑戰賽”已經在台灣舉辦了近20場,幾乎覆蓋了台灣全島,吸引了3000多人參與。目前,挑戰賽已經形成規範流程:賽程有四大領域共計31項任務,每支隊伍收到的挑戰任務難度不同積分也不同,最終繳回成果最豐碩的團隊會拿到獎金獎品。

  讓張希慈尤其費心的是每次挑戰賽的比賽項目。“自我探索”是張希慈希望讓年輕人學會自我期待、樹立起明確夢想所設立的,所以會出現“試著寫下這輩子一定要做的20件事情,請20位朋友在列表上簽名見證你會努力把這些夢完成”這種任務;“連結再造”則試圖讓青年學會溫柔和關愛,例如“找個時間和家中其中一位長輩促膝,談談他們年輕時曾懷抱過怎麼樣的夢想”,就是為了以行動重新連結既有人際關係。張希慈曾經出過“找出一個地區即將消失的傳統老行業前去拜訪,並記錄師父工作過程”的題目,靈感正是來自那次旅途中與北京老大爺的愉快談心。

  張希慈覺得,挑戰賽的氛圍一定要儘量輕鬆,“城市浪人”不以分數評斷挑戰成果,“只要把任務按要求提交了,不論內容豐富與否都能拿到一樣的分數,而且除了高分獎外還會設置許多創意獎”。在她看來,傳統教育裏已經不缺乏僵化衡量,挑戰賽提倡的是突破的勇氣和接觸社會的意識。如此設置雖然會導致名次相同的情況,但好處也顯而易見:大家往往淡化了競爭意識而更享受過程,隊伍之間也會有溝通合作;張希慈有時還會在比賽中設計“自由任務”,完全由參賽者決定並執行自己想要完成的一項挑戰。“其實青年最大的‘挑戰’,往往是身邊一些應該做但沒做的事,比如和父母説一聲‘我愛你’”。

  在主辦方的引導下,抱著參加比賽而來的學生往往會在過程中放下對比賽和獎金的執著,學會與他人和社會互動。許多人在過程中開始變得堅強自立、有責任感,是張希慈最覺得自豪的。有的隊員在拿到第一名的獎金後立刻捐出,送給挑戰賽中接觸到的NGO;有隊員之後接受“城市浪人”的邀請成為組織的工作者;還有一些人比賽後邁出了之前猶豫的步伐,成為創業者。

  隨著比賽場次越來越多,“城市浪人”也改變了運作機制。從過去核心團隊親力親為,到現在設計好核心流程和規範由各地區申請授權承辦,張希慈和夥伴們只需要培訓承辦方再做適當監督即可。規模的複製也帶來了盈利的可能,張希慈表示,目前“城市浪人”的一部分收入來源教會、學校等機構為民眾承包的教育體驗項目;此外,還會和NGO以及其他社會企業合作,通過在比賽中植入他們的項目、議題收取廣告費,因為可以讓人實際感受所以效果也好于一般廣告;同時他們還計劃把挑戰賽的經驗整理成系統化的教材,並在大陸和美國高校裏建立社團,推廣類似活動。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