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眾創空間:如何克服“成長的煩惱”

  • 發佈時間:2015-09-21 05:28:03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以眾智促創新,大力發展眾創空間和網路眾創平臺——這是9月1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的一項重要內容。而就在9月14日,科技部公佈了《發展眾創空間工作指引》(以下簡稱《指引》),系統明確了眾創空間的主要特徵、服務功能、建設條件等。作為貴陽學院博雅眾創空間的負責人,丁洋對這些跟眾創空間有關的政策動態十分敏感:“我最大的感觸是,政府高層對眾創空間很重視,拔得很高。這也讓我們很有動力。”

  根據科技部火炬中心的調研,我國眾創空間主要以小微企業、社團、合夥等組織形式運作。這些眾創空間既要努力尋求各方面政策支援,同時也要通過市場化方式維持運營。它們在吸收利用政策和創新運營機制的探索過程中,正在克服“成長的煩惱”。

  項目急需資金,怎麼籌?

  目前很多眾創空間總在為給項目找錢而焦慮。針對眾創空間資金上的煩惱,《指引》建議用市場和政府之力一起來化解

  “強化創業融資服務”是《指引》明確的眾創空間服務功能之一。據調查,當前絕大部分創客空間的收入僅能維持創客組織的基本運轉。當創客需要資金時,解決的主要途徑就是從社會上尋找投資,或是爭取政府的資金支援。然而,這兩種方式目前都存在一些制約。

  “一些項目的啟動資金可能也就10萬元到50萬元之間,甚至更少,但從銀行或者投資機構卻很難拿到。一旦有了最初的資金支援,創意的火花就能很快被點燃。”丁洋接著給《經濟日報》記者講了一件他們眾創空間裏的事——有幾位大學生創客是做微電影的,技術和創意都挺不錯,但就是缺六七萬元買設備。尋找投資不得,丁洋團隊只好四處幫他們爭取訂單,讓他們利用定金購買了設備。最終,年輕人的作品得到了客戶的認可。他們現在已經在不少高校設立了分支機構。

  我國目前天使投資體系的薄弱讓很多眾創空間總在為給項目找錢而焦慮。儘管他們開始嘗試自己設立創投基金或成立投資公司,但在資金來源上還是處於較欠缺的狀態。據統計,美國每年天使投資的案例數約是我國的近百倍。目前,美國天使投資的規模已經接近VC(風險投資),我國與之相比則差距甚遠。而在眾籌方面,資料顯示,中國眾籌網站上的項目數量、資金籌集數量跟美國同類網站相比差距很大。

  在政府支援方面,由於獲得一些資金支援需要較長時間,對於創客來説也往往遠水難解近渴。“創業者需要的錢往往是急用,如果半年甚至10個月才能拿到,也就失去了意義。”這一點,丁洋在參加各種政府管理部門組織的座談會上總會提到。他迫切希望申請一些資金支援的流程能夠簡化,縮短申報和資金到位的週期。

  針對眾創空間資金上的煩惱,《指引》建議用市場和政府之力一起來化解。在市場方面,建議投融資機構等要充分發揮資本優勢和項目甄別優勢,通過眾創空間培育和支援創業企業快速成長;在政府支援上,提出有條件的地方要對眾創空間的房租、寬頻接入、公共軟硬體、教育培訓、導師服務、創業活動等費用給予適當財政補貼。

  當前,圍繞眾創空間的資金支援,各地也在不斷深化探索:上海將眾創空間納入考評體系,根據績效考評結果,以購買第三方服務的方式對創客空間給予資金支援,加快創業項目的産業化;山西將設立扶持眾創空間發展專項資金,探索建立免費寬頻、低價工位、免費開發工具和公共軟體使用的山西眾創空間發展新模式;湖南將開展網際網路股權眾籌融資試點,增強眾籌對大眾創新創業的服務能力等。

  專業技術平臺,怎麼找?

  眾創空間內草根創業的技術創新基礎條件仍較為局限,需要加強引進市場機制,有效發揮現有公共實驗和技術服務平臺的作用

  貝殼社是國內首個專注醫療健康行業的眾創空間,被首批納入國家級科技孵化器管理體系。9月16日,貝殼社與優客工場達成戰略合作,宣佈聯合成立新公司,打造專注醫療健康行業的分享辦公新模式。

  “優客工場的創始人是原萬科集團副總裁毛大慶。所以他們對地産、鋪點很擅長,除了提供分享式辦公,還有生活配套服務,我們則善於孵化培育醫療健康企業。這是一次強強聯合,各自發揮自己擅長的一面。”貝殼社總裁助理趙蕓告訴記者,這次合作將讓貝殼社借力優客工場在全國設立的UWork空間,快速佈局醫療健康創業人群聚集的重點城市。

  趙蕓介紹,貝殼社今年上半年投資的5家企業,基本都已經拿到A輪融資。有2家企業都已經簽訂融資協議,估值分別增長了12倍和15倍。然而,即便是這樣一個善於對接外部資源、孵化成績不俗的眾創空間也有煩惱。“作為醫療健康行業的眾創空間,我們特別需要利用針對生物醫療行業的實驗室或檢測類的公共服務平台資源。現在很多地方有這樣的資源,但有些地方還是比較缺乏。相關部門一直在推動學校的公共儀器設備等資源對外開放,但在實際操作中如何執行仍舊缺乏具體的流程。”趙蕓説。

  貝殼社在公共技術平臺上的“煩惱”具有普遍性。據調查發現,眾創空間內草根創業的技術創新基礎條件仍較為局限,與國內高校、專業科研機構相比,創客群體所擁有的科研資源相對較弱。同時,受現有體制機制的制約,創客群體中的草根創業者還難以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技術研發服務等支援。

  在趙蕓看來,要有效發揮現有公共實驗和技術服務平臺的作用,還是需要加強引進市場機制,借助市場之力讓平臺真正發揮作用。她説:“我們迫切需要這些公共平臺來服務創業者。希望通過政府出資或引入投資的方式來打造這些平臺,同時以很好的機制開放給創業者。畢竟,以我們現在的資金實力,還沒有能力搭建這樣的平臺,初創企業更沒有能力自建平臺。”

  “政策速度不一”也困擾著貝殼社。趙蕓説,全國各地都已經出臺了相關政策扶持眾創空間,但各地的速度不一樣,有些地方的政策也不夠透明。對貝殼社這種需要向各地擴點的眾創空間,在有些城市還需要再去談相關的政策,額外花費很多精力。

  人氣還不夠,怎麼聚?

  在聚集人氣方面,要以專業化服務與社交化機制吸引聚集創新創業群體。以教育和職業培訓為抓手,是培養和壯大創客群體的一個重要途徑

  “我們普遍感到現在眾創空間的人氣還達不到預想的程度。不少創客都是有活動才來,呈現出一種零散的狀態,集聚效應有限。這點讓我們很頭疼。”有著多年眾創空間運營經驗的天津凱立達眾創空間創始人呂鵬輝告訴記者。

  為什麼人氣不夠?呂鵬輝分析,由於眾創空間多是開放式辦公,很多創業者沒有單獨的空間去專注思考,電話交流一些涉及創意和商業“秘密”的事情也不太方便。“一起辦公時,你打電話,我打電話,很難安靜。因此很多人不願意穩定駐紮。”呂鵬輝説,人氣不夠,運營方難以及時傳達資訊給創客們,舉辦一個講座需要至少提前兩周以各種方式多輪通知,即便這樣也只能來一部分人,對於創客來説,無法及時充分地獲得資訊,積累新的人脈資源。

  在呂鵬輝看來,當前我國創客數量和新涌起的眾創空間的數量不太匹配。“我們不能盲目建太多的眾創空間。打個通俗的比方,一個地方有200人吃飯,有5個飯館就是比較合適的,但如果有300個飯館,就會出現問題。眾創空間的數量應該適合當前創客群體的規模。”呂鵬輝説,創客人氣不夠,也讓投資人少了興趣,投資一少,創業者就會更少,這就有可能出現一種惡性迴圈。

  在聚集人氣方面,《指引》也給出了建議:要以專業化服務與社交化機制吸引和聚集創新創業群體。充分激發創業者創新潛能和創業活力,發現和培育優秀創業團隊和初創企業,針對不同類型創業人群特點,提供滿足個性化需求的服務,提升創業者能力。

  呂鵬輝團隊也在不斷探索著。近期,凱立達眾創空間舉辦了“凱立達創業學院”首期試聽課,來自天津科技大學的230多名學生前來參加,同時還有多家企業現場選拔人才。他們想通過這種活動實現聚集人氣、創客培育、人才和企業互選的多贏。

  科技部火炬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創客所做的事情其實是中小學、大學、職業院校所開展硬體實驗的延伸和發展。因此,以教育和職業培訓為抓手,是培養和壯大創客群體的一個重要途徑。

  與丁洋、趙蕓、呂鵬輝所在的眾創空間一樣,各地的眾創空間儘管有各自不同的“煩惱”,但它們都在努力成長著。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