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生態農業:“5+1”解“三困”
- 發佈時間:2015-09-21 04:31:36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蒲江是成都西南門戶,享有“綠色蒲江·生態新城”美譽。近年來,蒲江縣依託豐富的農業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有機農業産業,率先在全國整縣打造與國際接軌的有機農業基地,創新整縣推進耕地保護與土壤提升工程,為全國其他地區發展有機産業樹立了借鑒的樣本。——編者
蒲萱
9月,四川省成都市蒲江縣10萬畝獼猴桃迎來豐收,摘果、裝筐、上車……各大果園一片忙碌。與往年忙著詢價找市場不同,今年彭河社區獼猴桃專業合作社輕鬆不少。原因在於合作社加入了一個土壤改良示範項目,不僅有專業團隊到府提供全程技術指導,而且獼猴桃訂單也早早拿到了手。
從2013年初提出整縣推進有機農業建設,打造與國際接軌的有機農業基地的戰略目標,兩年多來,蒲江生態農業提升實現了從點到面、從零星嘗試到普遍推開的跨越式發展,獼猴桃、柑橘、茶葉三大主導特色産業紛紛跟進發力,有機事業由此步入快車道。
有機農産品正走上舞臺
隨著獼猴桃陸續採摘上市,復興鄉廟峰村獼猴桃種植大戶張玉珍的收支賬本早已記得密密麻麻。雖然30余畝獼猴桃剛投産不久,但按這個行情,估計突破去年的30萬元産值不是問題。
獼猴桃在蒲江三大特色優勢産業中最年輕,10萬畝的産業面積僅為柑橘和茶葉的一半,但近幾年其發展勢頭卻十分強勁,與柑橘、茶葉一起成為拉動蒲江農民增收的三駕馬車。2013年,蒲江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就突破萬元,穩居成都第三圈層8個遠郊區(市、縣)第一,全省七十個丘區縣第二。
“近年來,社會經濟不斷發展,舌尖安全觸動公眾敏感神經,農産品消費需求逐漸從吃飽吃好向吃得健康吃得生態轉變,有機農産品正走向舞臺。”蒲江縣農林局局長趙武斌表示,蒲江與有機結緣不算早,但底子厚。
2013年,著眼縣域農業可持續發展,蒲江委託中國農科院編制《蒲江縣有機事業發展規劃(2013—2022)》,在全國率先提出整縣打造有機農業,確立了建設與國際接軌有機農業基地的長遠目標。
探索“5+1”服務體系
作為落實規劃的第一步,蒲江陸續在全縣展開土壤抽樣檢測工作,目前抽樣數量已超過7000個,形成了一幅反映全縣土壤有機質、酸鹼度的實測圖。然而,從檢測情況看,蒲江耕地土壤各項指標較1985年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均有所下降,其中有機質含量大多在2%-3%左右,低於5%的國際通行標準,土壤酸化、板結問題較為凸出。
健康的土壤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然而,由於土壤改良投入大、時間長、見效慢,又缺乏專業指導,作為耕地直接管理者和受益者的農民改土動力卻不強。為此,蒲江充分調動農資服務商、合作社、産業協會的力量,逐漸探索出一套以耕地品質提升為核心的“5+1”綜合服務體系,推動農民改變生産方式。
“5+1”綜合服務體系,即以土為本整合創新,把肥、藥、機、迴圈、檢測、監測等綠色關鍵技術有機結合,培育健康土壤,生産優質農産品,載入了優質農産品的産前、産中、産後全産業鏈服務。
“通過養田肥土、土壤大數據、有機質迴圈養地利用、生物防控和開發小型農機具,共同提升土壤品質,讓土地更肥沃,種出優質果蔬,並通過電商平臺,推動蒲江農業全面上臺階。”中心主任李徵闡釋“5+1”。
從種好果,到養好地
2013年,首批試點在蒲江3個鄉鎮20畝試驗區鋪開。“施用有機肥,是快速提升地力的有效途徑。”蒲江縣農林局局長趙武斌介紹,如果嚴格按照推薦用量施用,土壤有機質可以年均提升0.2個百分點以上。而土地在休耕的自然狀態下要達到同樣效果,需要70年。
長秋鄉石馬村村民陳金福的果園,成了首批試驗區的地塊之一。“有機肥施下去,一個多星期就長出了菌絲,大半個月之後,土地松鬆軟軟,還有了蚯蚓!”陳金福笑著説。
朱永明的果園,也嘗到了甜頭。8月19日,一場大雨過後,朱永明跟以往一樣,到果園裏剪枝疏果。順著泥巴路,刨開青草叢,驚喜出現在眼前:果園草叢里長著七八朵直徑約十來釐米的野生菌。“多少年了,都沒見過園子里長出大菌子!”朱永明説,菌類天生對環境很敏感,在常使用農藥和化肥的果園中,幾乎不可能出現。
野生菌的出現,更像老朱“有機嘗試”交出的成績單——這一年來,老朱跟蒲江的許多果農一樣,轉變觀念,把關注點從種“出”果子轉變到種“好”果子上。積極探索通過減少使用化肥、農藥,增施有機肥、改用生物防治病蟲害等措施改良土壤。
為了提高農民的參與度,蒲江對施用合格有機肥的農民以每畝每年500元的標準進行補貼,農民的投入每年僅需300元左右。“有機肥多了,化肥用量就減少了,這部分省下來的錢還沒算哩!”陳金福覺得有機肥用得“值”,土地變了,果子也變了,這一年多來,果園裏的果子皮滑汁多,甜度也有所提升。
在整縣推進土壤改良的計劃中,蒲江頻出重拳。最近,剛剛建成投入使用的“蒲江國家級有機農業示範縣耕地品質提升5+1綜合服務中心”正成為土壤改良計劃的堅實保障。
求解三大難題
蒲江特色優勢産業突出,高效益使得農民願意投入,舍得投入,為生態農業轉型提供了條件和基礎,但也面對三大“攔路虎”:一是土壤板結酸化,亟待改良,誰來投入?二是生態種植模式涉及生物防控技術、農業迴圈體系構建等方方面面,具有較強的專業性,誰來提供服務?三是種出優質果,如何才能賣個好價錢?經過實踐探索,蒲江找到了答案。
今年,蒲江拿出專項資金開始有計劃地推進10萬畝耕地的土壤改良工作,三年內要完成25萬畝,覆蓋全縣獼猴桃、柑橘、茶葉三大主導産業成片種植區。對參與土壤改良並驗收合格的農戶按每畝500元進行補貼,分擔農戶改土成本,調動其積極性,解決誰來投入的問題。政府通過招標程式引進有實力的社會化服務者,生物肥料企業為農戶提供土壤改良方案,植保企業為農戶提供綠色防控方案,農機企業研發小型施肥用藥農機減少勞動力投入,合作社、産業協會負責組織發動農戶參與轉變農業生産方式、資源利用方式,成為政府自身技術服務體系外的有力補充,解決誰來服務的問題。
由於市場資訊不對稱,優質不優價是農戶不願主動參與轉型的根本原因。為此,蒲江縣將更多精力用於生態農業發展支撐體系的構建,加大對金融、保險、電商、冷鏈保鮮、有機認證、市場推廣等方面的工作。在縣耕地品質提升服務中心,農戶可以享受信貸、保險、農殘檢測等一站式服務。目前,蒲江水果現代農業物流中心正在規劃建設,本來生活網、世果匯等生鮮電商被陸續請進來,本土中小網商數量近年來呈幾何級增長。
得益於生態種植模式的轉變,今年3月,四川省蒲江縣長秋鄉石馬村陳金福種植的晚熟柑橘“不知火”,以高於市場價1元每市斤的價格被知名電商本來生活網收購,引得眾鄉鄰紛紛取經效倣。
蒲江在生態有機農業發展道路上的生動實踐,尤其是其探索的以耕地品質提升為核心的綜合服務體系,有利促進了農業經營方式、生産方式、資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轉變。
解決3大難題
土壤板結酸化,亟待改良,誰來投入?
專業的生物防控技術、農業迴圈體系建設服務,誰來提供?
種出優質果,如何才能賣個好價錢?
施用安全的肥、藥投入品,培育健康土壤
構建健康的土壤環境,提高病蟲害防疫能力
推薦選用適合當地操作的小型農業機械
有效監測土壤環境,建立土壤大數據
實施有機質高效迴圈利用工程,沃土養地
搭建面向高端消費市場的銷售平臺,實現優質優價
“5+1”綜合服務體系示意圖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