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生態底色 夯實轉型根基
- 發佈時間:2015-09-21 04:31:38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江文
在58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現代農業能以什麼樣的方式實現帶頭轉型?近八成是丘陵,又遠離成都中心城區,這樣的土地又如何重新煥發生機?站在新的歷史高點,近年來,蒲江,這座被譽為成都的“生態新城”,立足生態本底,實施“四個三”工程,擴規模、調結構、強素質、興産業,構建起了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破解了當前丘區農業發展中遇到的普遍難題。
隨著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不斷推進,去年,蒲江農民每人平均收入實現五年翻番,達到12839元,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今年蒲江率先在全國整縣打造與國際接軌的有機農業基地,創新整縣推進耕地保護與土壤提升工程,進一步夯實轉型發展的前行根基。
從種“出”果到種“對”果再到種“好”果
零散的種植面積、落後的品種、短缺的技術,是當前橫亙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難題。
蒲江縣長秋鄉古佛村村民朱永明,現在還難忘3年前的一幕——十來畝的臍橙果園迎來豐收,然而由於品种老化,曾經“吃香”的臍橙果,堆積在地上,無人問津,那一年,不少農民都經歷了陣痛,也成了蒲江農業發展中的重創史。
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種什麼?
頂層設計中,農民是主體。“農民會種什麼,能種什麼,都是改革中的重點。”蒲江縣統籌辦主任周燕武説,倘若技術培訓不紮實,田間指導不到位,農民缺少實用技能,發展什麼都不行。
以人為本,規劃先行。“蒲江地處北緯30度,是世界公認的獼猴桃最佳種植區,此外,土壤和氣候條件都很適宜種植茶葉和柑橘。”周燕武説,“種什麼”既要堅持市場導向,又要因地制宜。
蒲江在結合自身生態特點和市場發展後,建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體系,確立了集中集約集群發展茶葉、柑橘、獼猴桃三大主導産業。在此基礎上,把握市場,引進新品種。
朱永明成了首批轉型的農民,在鄉里的組織下,果園裏的臍橙陸續“退場”,轉而“登場”的是不知火、春見等晚熟柑橘品種。三年的時間,朱永明的收入翻了幾倍。“以前臍橙,最多賣到兩三塊錢一斤,最差的時候幾毛錢一斤都沒人要,現在我的不知火,一斤要賣5塊錢!”一畝近2萬元的收入,讓朱永明欣喜。
他還流轉了鄰居家近20畝土地,全部用來種植不知火。“去年一年純利潤也有30萬元,生活奔小康了!”朱永明難掩興奮,明媚的陽光下,樹上還青澀的果子惹人喜愛。
從種“出”果,到種“對”果,如今,蒲江要種“好”果。今年,蒲江率先在全國整縣打造與國際接軌的有機農業基地,整縣推進耕地保護與土壤提升工程。提出用三年時間,輻射推廣土壤培育25萬畝,覆蓋全縣獼猴桃、柑橘、茶葉三大主導産業大部分種植區,項目實施區土壤有機質含量年均提升0.2個百分點以上。
從小富即安到再創一片天
走向高端,還需“帶頭人”,蒲江分“兩步走”。
蒲江打破傳統發展觀念,吸引城市大資本下鄉盤活土地。2013年,一則消息引起了業界震蕩,聯想控股有限公司宣佈,將在蒲江建立中國規模最大的高端獼猴桃種植基地,打造“中國獼猴桃之都”。“大企業帶來了資本,盤活了土地,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種植技術。”趙武斌介紹,如今,在蒲江種植出來的“佳沃”已銷售到了國外。
此外,蒲江還把關注點放到田間地頭的“土專家”上。“土專家們生長在蒲江,在農業轉型的過程中,摸索出了優秀的種植技術和發展方法,帶動鄉親們致富。”蒲江縣農林局局長趙武斌介紹,蒲江已成立全國首個新型職業農民協會,先期認定了400余人。
蒲江農民,並不滿足於小富即安,而是以積極奮進的姿態,走出去再創一片天。53歲的楊理林是蒲江縣大興鎮王店新村的村民,家裏種了40多畝高品質柑橘,年收入輕鬆過百萬元。去年,楊理林在重慶忠縣流轉了近600畝土地,用來種植“不知火”、“春見”等高品質柑橘。
近年來,蒲江不斷更新冷鏈技術,延長農産品的“銷售生命期”。此外,還率先在成都探索建立電子商務示範村,讓農民能在家門口就把自家的農産品賣到全球各地。“鄉上成立了獼猴桃協會,村委會負責落實具體培訓等工作。”蒲江縣復興鄉廟峰村黨支部書記徐富銀介紹,最近,鄉親們都爭先把家裏的獼猴桃拿到網上進行銷售!目前,蒲江先期在京東和電信的天虎雲商合作,推出了蒲江館。“獼猴桃已到成熟期,今年的電商平臺延伸到了基層,我們期待創出新高!”蒲江縣商務局局長傅艷霖滿懷期待。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