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05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蒲江農業轉型“三步法”

  • 發佈時間:2015-08-01 02:35:4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張艷玲

  蒲江縣位於成都平原西南邊緣,境內山丘起伏連綿,森林覆蓋率達51.3%,有成都平原上的“天然氧吧”之美譽。2000年後,獼猴桃産業落地。如今,柑橘、茶葉種植規模分別達到20萬畝,獼猴桃種植規模達10萬畝,成為拉動蒲江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三駕馬車。

  在此次現場會期間,代表們走進兩河新村柑橘産業園、聯想佳沃獼猴桃基地、蒲江成佳茶園,考察蒲江農業發展如何實現轉型升級?面對生産管理相對粗放、農産品附加值低、品牌不響、土壤酸化板結、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等普遍難題,蒲江會有怎樣的經驗?記者進行了走訪。

  跟著市場走著力“三品”激發産業升級

  在西來鎮兩河新村,代表們沿著步道登上了依山而建的柑橘園,一人高的柑橘樹上早已挂滿了青綠的果子,黃板、誘蟲燈穿插其中,新村座座小樓房就在園子腳下。兩河村村支書姚慶英是位爽朗潑辣的老大姐,她告訴代表,村民們家家戶戶種柑橘,個個都是柑橘種植的土專家,去年每人平均年收入超過3萬元,柑橘功不可沒。

  然而,蒲江發展于上世紀80年代的柑橘産業曾遭受重創。2000年左右,隨著長江中上游和贛南湘北桂北兩條柑橘優勢産業帶的強勢崛起,柑橘價格急劇下跌,農民憤而砍樹,發展近20年的柑橘産業一度陷入困境。

  經過大量市場調研,蒲江大力推動品種嫁接改良,錯峰發展清見、不知火等晚熟雜柑品種,最終柑橘産業起死回生,重新煥發活力。

  蒲江縣委書記劉兵表示,隨著我國農産品供應逐漸走出短缺時代,農産品已進入品種、品質、品牌的全面競爭時代。為了推動標準化生産,提升農産品品質,蒲江專門成立了農業標準化工作領導小組,先後出臺了19個地方特色農業標準。在標準落地上,則充分依靠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工商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建標準化核心示範區。

  目前,全縣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達130余家,“褚橙柳桃”齊聚蒲江,形成了以聯想控股佳沃集團、中國食品集團、雲南傳承果業為代表的品牌企業集群。“蒲江雀舌”、“蒲江獼猴桃”、“蒲江雜柑”3個地理標誌保護品牌成功躋身“中國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百強”。

  盯著問題走打造全産業

  鏈品質管控體系

  面對近年來社會極度關注的舌尖安全問題,蒲江不但不回避,而且主動出擊,以初具産業規模的獼猴桃作為突破口,打破生産、流通阻隔,探索出全産業鏈品質管控體系。

  “這套體系最大的特點是其全産業鏈視角。”蒲江縣委組織部長駱良雲表示,從服務全産業鏈角度,成立生産資料小組、農業技術小組、品質服務小組、辦案小組、巡邏小組,將責任落實到人。

  同時,服務監管的觸角進一步下沉。在産業協會、冷鏈同盟、檢驗檢測中心三個縣級組織之外,蒲江在鄉鎮一級設立服務站,在村一級設立綜合服務室和技物服務室。

  村級綜合服務室被委以重任,直接面對農戶,著眼于産業服務、環節管控的最後“一公里”。

  蒲江副縣長陳貴告訴記者,去年3月,蒲江公開招標農資供應商,14家投標企業經過專家組初評,再由合作社、種植大戶、家庭農場主等自主選出合作企業,入駐技物服務室。

  另一方面,基層巡查機制被建立起來。在獼猴桃主産村,巡查監管員配備到社,針對獼猴桃種植各環節和各時段特點,對農資生産經營及使用、獼猴桃種植、採摘、儲存、運輸、銷售等環節開展日常巡查。

  看著未來走健康土壤是

  農業可持續根基

  健康土壤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尤其是近年來蒲江生態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人心,更確定了打造國際接軌的有機農業基地的發展目標,耕地品質提升被提上日程。

  蒲江縣農林局局長趙武斌介紹,近年來蒲江陸續在全縣展開土壤抽樣檢測工作,目前抽樣數量已超過7000個,形成了一幅反映全縣土壤有機質、酸鹼度的實測圖。然而,從檢測情況看,蒲江耕地土壤各項指標較1985年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均有所下降,其中有機質含量大多在2%-3%左右,低於5%的國際通行標準,土壤酸化、板結問題較為凸出。

  今年,蒲江拿出專項資金開始有計劃的推進10萬畝耕地的土壤改良工作,三年內要完成25萬畝,覆蓋全縣獼猴桃、柑橘、茶葉三大主導産業成片種植區。

  截至6月底,蒲江土壤改良項目已實施3萬畝,涉及8個鄉鎮,19個合作社。項目實施區域耕地不同程度表現出土壤顏色變深、放線菌絲快速大量繁殖、蚯蚓數量增多等好現象。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