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綠了山坡滿了倉

  • 發佈時間:2015-09-19 02:29:23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再過半個多月,廣河的玉米就該熟了。

  9月17日,甘肅廣河縣農牧局局長楊廷峰帶記者爬上了縣城南部的山梁。站在城關鎮十里墩村的山梁頂上,目之所及,溝岔梁峁,梯田坡洼,遍佈玉米。昔日黃土旱垣,如今綠滿山坡,農舍村莊點綴其中,美景如畫。

  “今年入伏後一直乾旱,可這玉米長得多好啊,今年又豐收了!”撫摸著沉甸甸的玉米棒子,楊廷峰高興地説,“這幾年,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的推廣為糧食穩定增産、農民持續增收幫了大忙”。

  楊廷峰所説的“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是甘肅農業技術人員經過多年摸索,研究成功的一項新型抗旱耕作技術。“這種技術與過去的半膜平鋪技術不一樣,採取全地面覆蓋地膜和大小壟相間的方式,增加了集雨面積,切斷了水分散失,在下雨較少的情況下,也能保證豐收。”廣河縣農技站站長馬儒英指著一塊全膜、半膜對比示範田説。

  廣河縣位於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部,降水少,蒸發量大,是一個典型的旱作農業區。楊廷峰告訴記者,縣裏從2005年就開始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今年全膜玉米播種面積已達到了30.53萬畝,全膜馬鈴薯播種面積達5.6萬畝,實現了適宜種植區全覆蓋。

  “經省農牧廳專家實地測産,我們的全膜玉米自2006年以來平均畝産都在830公斤以上,2014年平均畝産達到833.5公斤,比半膜玉米每畝平均增産220.1公斤,全縣增産糧食7.88萬噸,全縣旱作農業總增效益達2.572億元,戶均增收6840元,每人平均增收1286元。”楊廷峰説,廣河縣兩次被農業部評為“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

  水泉鄉老莊村農民馬有福,家有8口人,種了16畝全膜玉米。“一畝能産六七百公斤玉米,還能收兩噸的秸稈,30多噸秸稈養了60隻羊,日子比過去好多了。”馬有福説。

  “全膜玉米的大面積推廣,還為發展草食畜牧業提供了豐富的飼料資源。”農牧局副局長馬海河説,2014年廣河縣風乾的秸稈總量高達68萬噸,縣裏將草食畜牧業作為重點培育的富民産業。目前,全縣羊存欄130萬隻,牛存欄9萬頭,建成聯戶養殖小區(場)191個,畜牧業産值2.8億元,每人平均養殖業收入1400元。

  “隨著適宜種植區全覆蓋,依靠擴大種植面積和提高單産來增加收入的空間很小。我們一方面想依託豐富的秸稈資源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延伸鏈條,另一方面搶抓被列為全省惟一高産創建整縣推進示範縣的機遇,全面提升旱作農業耕作種植水準,增加糧食單産,形成‘旱作農業—玉米秸稈—養殖牛羊—能源沼氣—有機肥料—糧食增産’的農業産業化迴圈發展模式,真正促進群眾持續穩定增收。”楊廷峰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