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通訊:外企高管在天津爆炸後的企業“自救”歷程

  • 發佈時間:2015-09-18 19:41: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新社天津9月18日電 題:外企高管在天津港爆炸後的企業“自救”歷程

  中新社記者 劉家宇

  近日,來自澳大利亞的鄧衛寧又為公司敲定一筆訂單,他的臉上露出笑容。鄧衛寧感慨,天津港8·12爆炸後工廠短時間內恢復正常運轉,來之不易。

  鄧衛寧是天津開發區內一家歐洲跨國企業天津工廠的總經理,也該工廠唯一的外籍人員,其公司距天津港爆炸核心區3.5公里。一個多月前的那個夜晚,鄧衛寧依然歷歷在目。

  8月12日晚近24時,鄧衛寧在家中還沒睡著,突然接到緊急電話被告知廠區周邊發生爆炸。他立即驅車趕往開發區,那裏有廠房、生産線、産品,還有值守夜班的200多名員工。

  接近13日淩晨1時,鄧衛寧趕到工廠時,眼前一片狼藉。廠房的門已飛到屋內,電燈掉在地上,玻璃破碎。慶倖的是商品生産線遠離門窗,沒有值班員工受重傷。那時員工已按公司的突發應急預案,有序撤離到安全地區。

  由於爆炸,廠房斷電,生産被迫停止,鄧衛寧立即下令,連夜調集5輛巴士,先將員工安全送回家。

  此後,一夜沒睡的鄧衛寧最關心的是巨型冷庫是否安全?工廠是否會受到次生災害影響?他與留守的9名部門負責人開始排查工廠風險,並進一步了解情況。

  工廠辦公樓的一層會議室緊急佈置成應急指揮中心。開發區巨型地圖、防毒面罩、麵包、礦泉水、應急救援電話被迅速配備到指揮中心,公司每天兩場會議溝通最新情況。

  面對未知危險,鄧衛寧每日帶領員工到達工廠,“並不是因為勇敢,而是要第一時間掌握核心數據。”

  據鄧衛寧介紹,天津港爆炸事故發生後,周邊環境是否安全成為眾多跨國公司最關心的問題,這不僅關係工廠生産,還關係員工的安全。天津開發區的跨國企業自發在第一時間建立內部資訊溝通平臺,實時通報安全情況,溝通平臺成員達150多人。

  除了解官方每兩小時外發佈的監測數據外,天津開發區跨國企業也紛紛啟動自己的數據監測程式。鄧衛寧所在的公司是知名國際企業,擁有世界一流的設備,事發後,各項先進監測設備全部啟動。

  “除日常空氣中的氰化物檢測外,天津爆炸後第一次降雨,我們還採集了垂直降水和屋頂積水樣品,檢測結果與中國飲用水標準一致。”鄧衛寧説,由於廣開資訊收集渠道,短信、微信、郵件……各個公司監測數據每日鋪天蓋地匯聚到他手中,統計結果顯示安全,與天津官方公佈的資訊一致。

  “事故期間,公司一直強調拿到一手資訊的重要。”鄧衛寧説,所以我們除了了解媒體發佈的資訊外,還會打電話到天津開發區安監局、環保局,拿到成份更詳細、數據更精準的報告內容。“由於有大量安全數據支撐,我們在事發後一週時間就復工了。”

  鄧衛寧回憶,等待復工的時光對他來説是最艱難的,期間除監測環境數據外,他還要組織人員修復受損門窗,看望家中受到影響的員工等,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心理壓力也很大。

  復工前一日,他還與兩名同事驅車趕往事故爆炸核心區600米處一探究竟。那時天津開發區救援有序開展,讓他增強了信心,經過與總部商定,第二日即開工復産。

  據了解,鄧衛寧所在的跨國企業天津工廠共有1100多名員工,除他是澳籍外,其他員工均來自中國。爆炸發生後,鄧衛寧一直與中國員工相互鼓勵,自己也被很多人和事感動著。

  他的中國員工在不能上班的時期裏自發到爆炸現場當志願者;大家為恢復生産做準備期間,勇敢無畏;工廠確定無事後,準備向天津開發區管委會捐贈救援物資,但得到的回復是“物資充足”,這些都讓他深深感受到中國人的團結和面對壓力時的頑強。

  據了解,該跨國公司所處的天津開發區成立於1984年12月,是中國首批國家級開發區之一。目前,這裡累計引進外資項目5358個。(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