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億萬農戶如何平滑過渡規模化?——江蘇省射陽縣“聯耕聯種”模式調查

  • 發佈時間:2015-09-15 08:33:00  來源:中國農業資訊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懸在半空中的心終於落到實處,戴亞生對專家實地測産結果十分滿意:實行“聯耕聯種”的地塊,今年小麥畝産均在千斤以上,讓人喜出望外。田塊主人説,這塊田以前是蟹塘平整的,田底子不好,如此收成出乎意料。

  這是一個迥異於土地流轉的故事。它的核心特點是土地不在農戶之間流轉,而是通過農戶間聯合與合作實現規模化經營,來提升農業科技和裝備利用率,提高穀物生産量,實現了農民利益最大化。江蘇省射陽縣幹部群眾稱這一規模化生産模式為“聯耕聯種”。

  小農戶如何平滑過渡規模化?近日,記者深入傳統農區射陽縣,對“聯耕聯種”模式進行了調查採訪。所見所聞給記者留下最深刻的印像是,“聯耕聯種”這種農業生産經營方式沒有割斷農民與土地的直接聯繫,既保留了家庭經營的內核,又得到了農戶間合作經營的好處,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有益完善。

  跳出土地流轉的框框

  開展“聯耕聯種”源於秸稈禁燒。射陽縣縣長唐敬説,射陽與全國其傳統農區一樣,每年都要面臨秸稈禁燒這道考題。為禁止農民在農田焚燒秸稈,政府大傷腦筋,幹部大費週折,而農民還不大買賬。為了破解這個難題,射陽縣委、縣政府變堵為疏,提出了“秸稈全量還田、機械統一耕種”的辦法。

  辦法雖好,但操作起來卻困難重重:“大包乾”後,射陽縣不少村組“好田家家分、孬地戶戶攤”,按地力肥瘦、地點遠近分配承包地,“一戶多田”“一田多戶”的土地細碎化現象相當普遍。比如,四明鎮建港村二組張國鋒9.2畝地,分成14塊;顧明國4畝地也分成10塊,最小一塊地只有0.2畝。

  土地細碎化使大型機械無法下田作業,讓秸稈全量還田變成鏡花水月。怎麼辦?要使用大馬力機械粉碎秸稈、深翻作業,勢必要破除一家一戶承包地上的田埂,以使土地成匡連片。基於此,2013年8月,射陽縣農委提出了“關於推行農田聯耕聯種的建議”,自此開啟了“聯耕聯種”的實踐探索。

  “聯耕聯種”的簡要解釋是,“權屬不變地連片、戶戶聯合心連線、統一服務利連田”。也就是在村“兩委”組織下,採取“農戶+農戶+服務組織”的新型家庭合作經營模式,自願破除田埂,借助服務組織的統一服務實現連片耕種,真正實現“聯地、聯心、聯利”。

  射陽縣“聯耕聯種”形式多樣。絕大多數採取“聯種分管”,農戶與合作社簽訂耕種協議,由農戶共同選定品種,合作社負責耕種,農民負責各自的田間管理、植保和收穫,合作社按所耕每戶田畝面積收取服務費。少數是“聯種統管”,合作社統一負責品種、耕種和田間管理。個別實行“聯管聯營”,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實行“聯耕聯種”、聯管聯收、聯營聯銷,按田畝分紅

  目前,射陽已整體推進“聯耕聯種”面積60萬畝,佔全縣土地承包經營面積的38.7%,已超過多年累計的土地流轉面積。射陽縣農委主任戴亞生説,“聯耕聯種”這一跳出土地流轉框框的做法,正向更高水準的規模化生産方式過渡。儘管還是新生事物,但提供了傳統農區實現規模經營的另一種途徑。

  依託組織優勢穩健推進

  “‘三真’讓‘聯耕聯種’的火花助燃射陽。”戴亞生介紹,“在傳統農區大面積推廣需要各級政府真重視、村組幹部真引領、農業部門真服務。只有充分發揮村‘兩委’的作用,才能實現裂變效應,最終實現規模化生産。”

  政府如何政策撬動“聯耕聯種”?2014年,射陽縣政府巧用非普惠制項目,將糧食高産創建、植保“一噴三防”等項目的補助用於激勵“聯耕聯種”的推廣,還制定了扶持專業合作社發展的系列政策。

  政策引導下,村組幹部有了積極性。“‘聯耕聯種’雖是村組幹部帶領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但落實起來很難,難在統一思想。我們全憑責任心去開導和説服大家,目前新南村所有承包地全部實現‘聯耕聯種’。”四明鎮新南村黨支部書記劉景華説。

  “村組幹部另一項重要工作便是匯聚‘人財物’。首先要協調好‘惜地’的人到‘聯耕聯種’大田,從事除草、除雜等精細化作業;其次要以市場化手段集中購買農資;第三要解決大農機具欠缺問題,以滿足‘聯耕聯種’對農機具的需求。”洋馬鎮興墾村黨支部書記徐金生説,“全部做到位,不易!”

  最能佐證匯聚“人財物”不易的,就是村民孫士清2013年秋天和他老伴鬧“分家”的事兒。孫士清今年73歲,是長蕩鎮三中村村民。起初,孫士清要把家裏的10畝地全部加入村裏組織的“聯耕聯種”,可是他老伴死活不同意,認為花錢讓合作社去耕種,自己卻閒著,太不划算,非要分出5畝地自己種。

  秋收結束後,老兩口隨後進行對比算賬:孫士清做了“甩手掌櫃”,悠閒自得,5畝地只花了650元的耕作費;而老伴光雇人就花費了800元,還不算兒子兒媳婦來回幫忙收割的路費、誤工費和雇人的伙食費等。此番“較量”後,老伴心服口服地要求加入“聯耕聯種”。

  射陽縣農委“聯耕聯種”辦公室主任陳乾峰介紹説,“惜地”農民參與“聯耕聯種”後,鎮村幹部有序引導農民向“聯管聯營”發展。洋馬鎮興墾村創辦的農民入股的合作社,實行按田畝均分成本、産量,並在保底産量後由村集體和農民進行二次分配,此舉就是一個有益探索。

  為加強技術服務,射陽縣農委啟動了“雙百工程”,即從農委系統抽調100名農業技術骨幹,每人掛鉤1個村負責指導推進100畝以上“聯耕聯種”示範方。射陽縣作物栽培技術指導站站長茆春太介紹,每年秋播期間,射陽農業部門都通過多種形式進行技術推廣,力求農業整合技術運用一步到位。

  一個可複製的多贏模式

  “聯耕聯種”的優點是易組織、門檻低、切口小,關鍵是實現了農民利益最大化。在座談時,縣農技人員、村幹部和農民給記者算了幾筆賬:一是增加耕地面積,降低生産成本。破除田埂,可增加耕地面積5%左右;統一耕種、育秧後,可節省成本75元/畝;二是提高單産,增加種植收益。長蕩鎮三中村村民樂道學,有承包地6畝。參加“聯耕聯種”後,年糧食生産純收入為1.11萬元。如果流轉土地,每畝地租金按800元算,累得收入4800元。三是增強土地肥力。縣耕保站以每畝800斤麥秸稈還田測算,3年後可提高土壤有機質30%。

  “‘聯耕聯種’更適合我國傳統農區。”中央農辦張冬科、張徵分析認為,我國現有平原宜耕耕地6.2億畝,約佔全國耕地總面積近1/3,這是傳統農區的主體,也是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産品供給的戰略基地。儘管我國的城鎮化率逐年提高,但今後在傳統農區仍將有大量的農村居民。射陽縣“聯耕聯種”實踐表明,在傳統農區農民不僅有聯合合作的需求和願望,而且平原地區耕地可連片,並有增地增産潛力,具備了實行“聯耕聯種”的必要條件。在傳統農區,億萬農戶如何平滑過渡規模化?“聯耕聯種”提供了可複製的經驗。這種方式既能讓廣大農民參與其中、體現社會公平,又能實現土地規模經營、提高土地産出率。

  “‘聯耕聯種’有利於提高農業人口稠密的糧食主産區的農業競爭力水準。”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説,據測算,我國穀物産量中約有80%,是由具有類似于射陽縣農業條件的地區生産出來的,這些地區農業生産的主要特點是人口相對稠密、勞動力轉移不穩定,老年人與婦女“守候”農用土地。除少量的公司化農業與租地家庭農場之外,這些地區還有約50%的穀物仍採用“小農戶+社會化服務”模式生産。由此可見,借鑒和應用射陽縣“聯耕聯種”模式來進一步提升我國農業規模化經營水準,具有較為普遍的意義。

  “‘聯耕聯種’是農民群眾的實踐、基層組織的創造,我們將按照‘聯民聯社、聯耕聯種、聯管聯營、聯工聯商、聯心聯富’的目標砥礪奮進,創塑新常態下射陽農業優、農民富、農村美的新印象。”射陽縣委書記戴榮江滿懷信心地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