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化工航母分分合合15年

  • 發佈時間:2015-09-15 06:29:54  來源:四川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15年前,川化集團與瀘天化集團合二為一,組建了國內首屈一指的“化工航母”——四川化工控股集團。如今,這艘“化工航母”被拆分。

  9月8日,記者從四川化工控股集團獲悉,該集團已與瀘州市人民政府簽署了《國有産權無償劃轉協議》,將其持有的瀘天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100%股權全部無償劃轉給瀘州市人民政府。而川化集團也已正式委託給了省能投集團管理。

  當初為什麼要合併?現在為何又要拆分?

  2000

  年

  兩大集團首次合體貌合神離

  始建於1956年的川化集團,前身是四川化工廠,1992年被國家認定為“特大型企業”。

  比川化晚3年誕生的四川瀘州天然氣化工廠,是全國第一個採用西方技術,以天然氣為原料生産合成氨、尿素的化工企業,成為業內的重要風向標。

  川內兩大化工廠,一北一南“對峙”,各有優勢,競爭可想而知。早一步上市的瀘天化,一直都想並購川化,這是業內都知曉的“秘密”。

  想歸想,實現起來卻不容易。彼時,持續多年的化工熱並沒有消退,賣方市場緊俏,瀘天化想要“一口吃成個大胖子”難度不小。所以,兩個競爭多年的化工集團,誰都“吃”不下對手。

  2000年,當時的省化工廳牽頭組建四川化工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作為省政府授權經營管理國有資産的投資主體。集團旗下,包括川化集團、瀘天化集團、天華股份有限公司等。

  這個跨區域的改革嘗試,被外界稱為“拉郎配”。表面上看,兩大化工集團終於實現了合二為一,但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事實上,當時的化工控股只是一個空殼,川化和瀘天化只是向其繳納管理費,各自財權、人權都是獨立的。”也就是説,兩大集團的首次合體,只是貌合神離。

  “當初化工控股成立,只是省內國字號化工企業改革過渡階段的做法。”在省社科院副院長盛毅的記憶中,成立一家控股公司,將區域內某一個行業的幾家公司整合起來,形成一個“航母”、“巨艦”,這種做法在全國各地都比較常見,“國企改革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改善的過程。合,只是改革的探索之一。”

  2006

  年

  整合省內化工資源動了真格

  2004年,誰也沒料到的一件大事發生了。轟動一時的“沱江污染事件”給了川化沉重一擊,公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生産處於停頓狀態。當年川化股份年報顯示,凈利潤從2003年的8455萬元銳減到2014年的310萬元,減少超過8100萬元。經此一役,川化集團可謂是“傷筋動骨”。

  對瀘天化來説,卻無疑成了“吃掉”川化的最好時機。收購事項開始著手,瀘天化摩拳擦掌,準備出擊。

  然而,事情並沒有朝著瀘天化的規劃發展下去。

  2006年9月,四川省國資委下發了《關於對四川化工控股集團實施改革的決定》,提出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和現代化發展要求,對化工控股實施戰略轉型改革。從這一刻起,化工控股集團被重新定義——在省國資委授權範圍內行使重大決策、人事任免、投資收益等出資人權力,成為管人、管資産、管運營的現代集團公司。

  對此,媒體當時的解讀是:“此次改革旨在整合四川省化工資源,將梳理集團母子公司管理體制,減少管理層次,實現規劃和再投資一體化。”

  所以,除川化集團、瀘天化集團外,化工控股集團旗下,又新增了省內數十家與化工關聯的企業。簡單來説,就是讓化工控股集團由虛轉實,以前分散在川化集團、瀘天化集團的股權及各項決策權,將全部向上集中。

  “這是動了真格的。”上述知情人士告訴記者,雖然瀘天化和川化或多或少有異議,但都不得不考慮全局。因為當時四川已提出,要將化工控股集團打造成百億級的化工龍頭企業,建設成全國大氮肥和化工重要基地。

  2007年開始,川化控股集團被列入四川將著力發展的大集團、大企業名單。2008年8月,經國務院國資委和中國證監會批准,化工控股集團無償受讓瀘天化集團、川化集團所持上市公司股權,成為瀘天化股份和川化股份的直接控股股東。

  按照最初設想,化工控股在受讓股權之後,下一步是整體上市

  2010

  年

  雙雙遭遇行業困境市場逆轉

  天有不測風雲。2010年開始,化工控股旗下川化股份、瀘天化的凈利潤急轉直下,其中川化股份尤其嚴重。

  從川化股份和瀘天化的年度報告可知,行業轉冷、天然氣供應不足、成本提升等成為由盈轉虧的根本原因。

  2007-2008年雖然出現天然氣供應緊張、自然災害等原因,川化股份業績相對平穩。2009年公司表示,“大宗産品市場疲軟,價格下滑;天然氣供應不足,影響裝置高負荷運作。”

  業績由盈轉虧發生在2010年,川化股份坦言主因是面臨天然氣價格上漲且緊缺的較大困難,使兩套合成氨裝置大修時間加長,運作負荷低,有效作業時間大幅減少,産量大幅降低。

  同一年,瀘天化也表示公司報告期內面臨前所未有的惡劣經營局面,主要原材料天然氣供應較上一年度更加緊張,裝置開工率嚴重不足;由於後經濟危機産能過剩以及去庫存化的影響,産品市場持續低迷;天然氣管道運輸價格和出廠基準價格大幅上漲。

  吃不飽,過得也不好,兩家公司面臨相同的困境。有媒體這樣描述了化工控股的應對:“2011年,化工控股將川化的用氣指標轉給瀘天化,這引起川化員工的不滿。年底的時候有川化領導曾就此事向職工表示,因為2010年兩家公司都在虧損,為了避免兩家上市公司被同時ST,化工控股決定先保瀘天化,把用氣指標轉給了瀘天化,到2012年再全力保川化。”

  2011年和2012年,經營狀況仍毫無起色。雖然暫時保殼成功,行業溫度卻在持續降低,2013年、2014年,兩家公司再度虧損。“在困局中,兩家公司都嘗試過轉型,比如調整産品結構,開發新産品,但尿素等化肥産品始終是主導,産品結構沒有根本性改變。隨著原材料價格上漲,兩家公司的業績自然急劇下降。”盛毅坦言,“從整體看,過去改革的力度還不夠,對於行業變局顯得被動,沒有拿出有效的對策。”

  經營每況愈下,上市公司高管也明顯變動。2014年初,川化股份董事長陳曉軍、總經理楊東、董秘劉勇、財務負責人王逢渡集體請辭。重要高管集體辭職在四川上市公司中很罕見,分析人士指出,這估計與公司業績連年虧損以及重組進展緩慢有關。同年10月,瀘天化股份總經理也出現人事更換。

  困難倒逼改革。這時,化工控股內部有了新的聲音——想“分家”。

  2014

  年

  拆分方案浮出水面走上新路

  “根據分類改革的思路和市場形勢,對於壟斷行業國企而言,應該加強集中管控,在價格確定、人員管理方面進行規制,以維護公共利益。”盛毅坦言,川化、瀘天化等屬於充分競爭性行業,面臨的是強大的外部競爭,沒必要一定整合在一起,適應市場變化趨勢才是關鍵。

  分,也是無奈之舉。除了嚴重虧損外,化工控股還出現了資金斷鏈的問題。另外,化工控股旗下川化股份、瀘天化一直處於同業競爭狀態,化工控股一直在承諾:解決同業競爭問題涉及兩家上市公司長遠發展,公司將按照“成熟一家,實施一家”的原則,積極推進解決兩家上市公司的同業競爭問題。2014年更是提出:兩年內兌現承諾,解決同業競爭。

  同年3月,化工控股集團分塊搞活轉型升級改革總體方案獲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通過,確定了“分塊搞活、分兵突圍、轉型升級、持續發展”的總體思路,同年6月,省政府正式批復了《四川化工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分塊搞活轉型升級改革方案》。

  2015年,按照改革方案,曾經的四川化工“航母”被一拆為三:對瀘天化集團履行出資人的職責全部委託給瀘州市政府,對川化集團履行出資人的職責全部委託給省能投集團,化工控股集團總部僅剩四川利豐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等企業。“業績持續下滑倒逼改革,拆分是手段之一。”在四川大學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于建瑋看來,分分合合,有國企改革思路變化的原因;但無論是分還是合,目的無疑都是想讓企業做大做強。

  據記者了解,拆分之後,企業已開始走上新路。瀘天化重新確定了“新型肥料、精細化工新材料、環保”三大産業方向,川化集團提出將利用存量土地資源,打造“戰略性新興産業科技園”,包括碳纖維、能量玻璃、燃機製造等項目。

  拆分之後,行業困境仍在。“拆分無法解決所有的難題。”于建瑋的建議是,對化工行業而言,應該有一些共同的改革思路,比如政府充分放手,更多引入社會資本入局,為改革增加活力。

  挑戰依然存在。最緊迫的,莫過於川化股份、瀘天化的“保殼”——在連續虧損兩年後,如果今年繼續虧損,兩家公司都將暫停上市乃至退市。而上半年,兩家公司依然處於虧損的泥淖中。在業內人士看來,像2012年那樣,依靠政府關鍵時候幫一把“保殼”並不難,難的是如何大手筆改革,激發公司內在活力。畢竟,“輸血”不是長久之計。

  □本報記者 吳璟 李龍俊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