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07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從外來“害蟲”到出口“明星”:中國小龍蝦産業的市場傳奇

  • 發佈時間:2015-09-14 21:14: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梁相斌、黃艷、俞儉  責任編輯:羅伯特

  原標題:從外來“害蟲”到出口“明星”:中國小龍蝦産業的市場傳奇

  新華網武漢9月14日電(記者梁相斌、黃艷、俞儉)成立於2000年的湖北萊克水産有限公司的展廳裏,擺滿了印著英語、德語、法語、俄語等多國語言的包裝盒。

  “我們的小龍蝦就銷往這些歐美國家”,展廳解説員蘇波説:“這三款茴香湯料的整蝦在瑞典國際‘龍蝦節’上包攬前三名,成為最受當地居民歡迎的小龍蝦食品。”

  湖北海關的數據顯示,在歐洲市場上,産自“中國小龍蝦之鄉”湖北潛江的小龍蝦,市場佔有率高達60%。市場上流傳一句話,歐美市場上三隻小龍蝦有兩隻來自潛江。

  截至目前,今年小龍蝦出口創匯已達到1.1億美元,近年來累計出口創匯超過10億美元,成為中國農副産品“走出去”的創匯明星,演繹了一個讓人嘖嘖稱奇的故事。

  然而,小龍蝦的“出身”卻並不好,它是一種外來生物。

  小龍蝦,又稱克氏原螯蝦,原産地在北美洲,1928年經一名日本木材商人傳入中國蘇北地區,上世紀80年代江漢平原地區開始出現。

  當時,在江漢平原的農村,小龍蝦被認為是農田“害蟲”。“夾斷秧苗的根,給田埂打洞,保不住水,讓人很頭疼。”潛江市積玉口鎮寶灣村農民劉主權説。

  起初,農田害蟲雖然是當地餐桌美味,但由於數量分散,並不成氣候。為了變害為利,劉主權和幾個村民大膽地嘗試了稻田養蝦,先養蝦子再種水稻,兩不誤。試驗當年,他們就成功了。“小龍蝦賣了3000多元!水稻産量還不受影響。”

  劉主權因此被稱為“中國小龍蝦養殖第一人”。“蝦稻連作”模式在當地農村迅速推開。

  潛江所在的江漢平原是中國糧、棉、油生産基地之一,有著“魚米之鄉”的美譽,不僅田野肥沃,而且水網密布,非常適合水産養殖。小龍蝦就生長在這樣的環境。

  2006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把蝦稻連作模式寫進“一號文件”,在全省大力推廣,使湖北一躍成為了世界小龍蝦養殖中心,並成就了“世界小龍蝦看湖北,湖北小龍蝦看潛江”的美譽。

  “歐美人很早就有食用小龍蝦的習慣。”萊克水産集團總經理鄭中龍説。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歐美人食用小龍蝦的習慣已超過100年。

  潛江小龍蝦的數量與品質逐漸贏得了國際市場認可。十多年來,國際市場佔有率不斷提升。記者從潛江市第五屆國際小龍蝦節上獲悉,近兩年,潛江小龍蝦80%以上都出口歐美國家。

  今年龍蝦季尾聲,潛江小龍蝦交易市場上仍有絡繹不絕的農民來交售小龍蝦。40歲的農民張立成將一箱小龍蝦倒進收購商的驗貨框中。“大個兒的一斤16元,小個兒的一斤12元!”張立成告訴記者當天的小龍蝦行情。

  “我這些小龍蝦都賣到了國外,我們的小龍蝦養得好,生態養殖,無公害的農産品,賣到國外都是免檢的。”張立成説。

  潛江小龍蝦暢銷歐美,原因是種養模式的創新。2013年,“蝦稻連作”模式在生産實踐中,升級為“蝦稻共作”。

  “蝦稻共作”模式的最大好處就是通過“蝦稻制衡”實現生態種養:稻田裏,不能施用化肥、農藥,否則小龍蝦會被毒死;不能用污染的水源,否則小龍蝦也不能存活。經濟價值更高的小龍蝦讓農民前所未有地珍惜自然環境。

  農民的環保意識越來越強,小龍蝦的經濟效益教會了他們保護農田環境,減少施用化肥農藥等投入品,並學會了打“生態”這張牌。

  “沒人敢亂用農藥,而且還監督相鄰的農民也不能濫施農藥化肥。”潛江小龍蝦養殖協會會長姜友余説:“如果上游田裏用錯了藥,水流到下游田裏,損失都很慘。”

  小龍蝦走出國門之前,需要進入工廠加工成熟食産品。在潛江的萊克水産集團總部,這裡不僅有訓練有素的當地産業工人,還有從瑞典高薪聘請來的歐洲大廚。

  “我們研究歐洲人的口味習慣,過去是企業組織技術人員去歐美國家學習,現在企業直接把外國大廚請回來。”萊克水産集團總經理鄭中龍説。

  已有15年經營歷史的萊克水産集團建立了完整的“産-加-銷-出口”鏈條,去年出口小龍蝦583個集裝箱,創匯1.5億美元。

  “小龍蝦市場好,給農民的收入帶來了直接增長。”張立成家的七畝水田今年全部搞起了“蝦稻共作”,水稻的産量基本沒有減少,小龍蝦的畝均收入在3000多元,像他這樣的農民在湖北江漢平原農村數以萬計。

  “打算籌些錢,流轉一些土地,把規模做大。”張立成説,“現在國內也講究生態環保、食品安全,生態農業肯定‘錢’景遠大!”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