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企改革築牢市場經濟地位
- 發佈時間:2015-09-14 21:15:00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原標題:中國國企改革築牢市場經濟地位
新華網北京9月14日電(記者楊丁淼 劉斐)中國拉開了國有企業全面深化改革的帷幕,以市場化為方向的改革將進一步築牢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
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印發《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形成更加符合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國有資産管理體制、現代企業制度、市場化經營機制,國有資本佈局結構更趨合理”。
指導意見的出臺,意味著新一輪國企改革頂層設計的完成和基本路線圖的提出。觀察人士發現,“市場”一詞在指導意見中出現35次,是貫穿全文的一條主線,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將為增強國有企業活力釋放巨大政策紅利。
知名經濟學者馬光遠表示,多條舉措均指向“通過市場化的方向和路徑,把國企真正塑造成為有競爭力的獨立市場主體”,市場化原則可謂本輪國有企業改革的靈魂。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迅速。華盛頓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尼古拉斯·拉迪研究發現,中國國有經濟佔整個工業産出的比重已從1978年的接近80%下降到2011年的26%。
儘管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有所降低,但國有企業掌握的行業和領域都是關鍵性的,決定著中國市場經濟未來的前途和命運。
經濟學家吳敬璉曾表示,國有經濟能否按照市場方向進行改革,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我們整個改革的成敗”。
自上世紀80年代國企改革正式啟動以來,無論在監管體制、公司制改革,還是影響力和控制力方面,國企改革成果有目共睹。
中央黨校經濟學部教授謝魯江認為,回顧整個國有企業的改革歷程,迄今為止最大的成果,就是搭建起了國企與市場經濟機制接軌、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運營和發展的基本制度平臺。
但由於複雜性和艱巨性,國企改革留下了很多難啃的硬骨頭。謝魯江舉例指出,有些國企組織架構和管理制度流於形式,國企法人治理結構還不完善;國有資産沒有成為真正的市場要素,市場經濟環境下資源是流動的,現在國有資産在經濟運作中進入和退出的配置狀況難以達到預期。
事實上,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已明確了國企改革方向,並勾勒出藍圖——“要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健全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
此次出臺的指導意見提出,國有企業改革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企業發展規律,堅持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促使國有企業真正成為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獨立市場主體。
一系列相關重要措施在指導意見中體現:依法落實企業法人財産權和經營自主權;轉變國有資産監管機構職能;推動企業完善市場化經營機制推進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積極引入各類投資者;商業類國有企業按照市場化要求實行商業化運作;依法獨立自主開展生産經營活動……
馬光遠表示,無論是處於競爭領域,還是主業處於關係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主要承擔重大專項任務的商業類國有企業,都要進行市場化運作,提高市場競爭力。
提高國有資産證券化率將是國資國企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國有資産證券化率只有不到30%,初步測算估計,未來幾年內將有30萬億國有資産進入股市。
馬光遠説,國企改革從“管企業”向“管資本”轉換,將推動國有資本合理流動優化配置。
業內人士表示,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增強市場經濟地位,並不會改變市場性質。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取得的顯著成效充分證明,公有制與市場經濟是可以有效結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有企業改革發展道路必須堅持。
“基於這一認識,國企改革的目標就是要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市場經濟方向的前提下來推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業研究部部長趙昌文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