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野:新型經營主體“聚合發展”
- 發佈時間:2015-09-14 03:31:21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徐巨轉本報記者呂兵兵
近年來,山東省巨野縣以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為抓手,通過出臺意見、制定政策,引導農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種養大戶等形成合力,實現了農業産業“接二連三”發展。
日前,巨野縣的晨農健康産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薛乃峰告訴記者:“公司主要開發大蒜提取物系列産品。為了建立有品質安全保障的基地,曾嘗試過與農民簽保質回收合同和租地自建,但都不成功。這幾年,合作社成為公司與農戶溝通合作的橋梁,靠著‘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公司迅速建立了穩定可靠的基地。”
巨野縣委書記成偉説,農業企業從事加工銷售,但多數缺乏穩定的種植基地;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能夠組織規模化生産,但在延伸産業鏈條方面,缺乏人才、技術、資金支撐。因此,巨野以農業企業為龍頭,實現了“以強帶弱”或“強強聯合”,推動了新型主體“聚合發展”。
新型主體發展“各有難題”
為建立生産基地,薛乃峰走過不少的彎路。
一開始是與農民簽保質回收合同。“這種合同,在行情不好的時候還管用,但行情好的時候,農民都盼著價格上漲,不會按合同約定時間賣給你,或者乾脆不賣給你。而且,合同與農戶一年一簽,工作量太大,長期執行不太實際。”薛乃峰説。
後來就嘗試租地自種。先是很難找到成方連片的土地,好不容易找到了,流轉成本卻很高,年租金多在千元以上;再是完全依靠雇用農民耕種,品質難以保證,沒有作業標準,沒法考核農民。
在大謝集鎮陳坊村,謝農大蒜種植合作社理事長王建元介紹了合作社發展遇到的困難:“農民抱成團,為的是有市場話語權。這在行情好的時候確實管用,合作社可以與大客戶對接,能討價還價。但行情不好了,收不收還是人家説了算。因此,合作社就想著多建些冷庫,建立自己的銷售渠道,但是一缺資金、二缺人才。”
縣委副書記李軍説:“到今年,巨野已有農業企業100多家,合作社3000多家,家庭農場或大戶100多家。因此推動他們‘聚合發展’,能迅速放大其帶動效應。”
四項舉措推進“集聚合作”
李軍介紹,為推動新型主體“相互集聚、合作發展”,2014年,巨野發佈了《關於加快農業産業化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了“整合優惠政策、加大獎補力度、搭建園區平臺、強化部門服務”四項舉措。
整合資金、項目、稅收、土地、金融等方面的優惠政策,為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的發展增添了動力。
加大獎補力度。農業産業化專項資金由300萬元增加到1000萬元,合作社專項扶持資金由100萬元增加到150萬元,用於對優秀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進行獎勵表彰。
搭建園區平臺。通過發放規模化流轉補貼,加強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配套等舉措,吸引農業企業、合作社等新型主體領建或共同建設現代農業園區,搭建新型主體聚合發展平臺。
強化部門服務。農業部門提供全程保姆式服務,農機部門優先配置農機具,工商、民政部門優先辦理登記,金融部門給予授信貸款,涉農部門在項目扶持上重點支援……此外,還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引進方面給予政策傾斜。
五種模式推動“接二連三”
縣農業局局長牛祥勇介紹,各類主體發揮自身優勢,採取訂單農業、土地入股、保護價收購、利潤返還等形式,利用“企業+合作社+農戶”“企業+基地(村委會)+農戶”“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合作社+農戶”和“家庭農場(農業園區)示範”五種模式,建立了利益共用、風險共擔的發展機制,實現了農業“接二連三”發展。
“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麒麟鎮南曹村優化組合各種要素,發展青山羊、蘆花雞、黑豬養殖及有機雜糧種植,實行企業化管理、一體化經營。目前,該村已擁有兩個農牧業公司、7個合作社,村民入社率高達95%,年每人平均純收入超過1.5萬元。
“企業+基地(村委會)+農戶”模式。山東佳農公司是一家以果蔬生産加工、進出口銷售為一體的國家級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通過“村委會作紐帶,整村建立生産基地,高於市場價20%回收”的方式,已在巨野建立各類生産基地8萬多畝。
“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專業大戶)”模式。益客源泉食品有限公司近年來將發展重點放在了扶持壯大規模化養殖場上,合作大戶發展到1200多戶。公司年可實現銷售收入3億多元,養殖戶平均年純收入達12萬元。
“合作社+農戶”模式。很多合作社靠著品牌化、專業化發展,帶富了社員。海東漁業養殖合作社將甲魚註冊了“河中參”商標,建立了自己的網站,産品供不應求。
“家庭農場(農業園區)示範”模式。龍固鎮畢海村農民畢玉捍引進油用牡丹種植,建起了家庭農場,示範帶動周邊發展油用牡丹種植家庭農場或農業園區4家,連片面積近6000畝。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