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

  • 發佈時間:2015-09-14 03:31:21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馮建偉

  在新疆這片廣袤土地上,47個聚居民族在黨的民族團結旗幟下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用血濃于水的手足情,詮釋著“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這一樸素的真理。

  互幫互助是一家

  在阿勒泰市紅墩鎮,提起“戶兒家民俗陳列館”可謂家喻戶曉。這裡收藏了漢族、哈薩克族、蒙古族等各民族的生産、生活用具和老照片。陳列館的主人李紅秀説:“我自幼就生活在鎮上,收藏這些老物件兒見證了一段歲月,它們記錄著生活在這裡的各民族和睦相處、共同生活的歷史。”

  “戶兒家”是太平天國和西北捻軍漢民的後裔,1869年他們陸續遷至阿勒泰地區紅墩鎮闊克薩孜村等地,當地人稱呼留下來的“老戶兒”叫“戶兒家”。

  紅墩鎮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長期的交往與共同生活中,“戶兒家”受當地牧民熱情好客、尊老愛幼等優良傳統的影響,各民族之間互幫互助、親如一家的鄉風逐漸得以形成。

  李紅秀的爺爺曾經收養了3個哈薩克族孤兒,並把他們養大成人,併為他們娶妻成家。李紅秀喜愛各民族的老物件兒,也緣于她有這3個哈薩克族叔叔。

  “哈薩克族稱我們‘戶兒家’是‘第十三個部落’。由於長時間的世居交融,我們老‘戶兒家’人人都會講哈薩克語,喜歡喝奶茶、吃手抓肉。”李紅秀説,“我希望‘戶兒家’的優良傳統能代代傳承,民族之間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共同進取。”

  核桃園裏兄弟情

  趙武忠2000年從四川南充老家到新疆溫宿縣木本糧油林場尋求發展。對核桃栽培一竅不通的他,一開始就傾其所有承包了30多畝荒地種核桃。原以為憑著一身力氣就能種好核桃,沒想到第二年春天的一場大風,刮走了他的全部希望。

  正當趙武忠心灰意冷的時候,聽人説林場維吾爾族職工莫合旦是個能人、會種核桃。抱著試試看的想法,趙武忠找到莫合旦尋求幫助,沒想到莫合旦爽口答應他的請求。“從那以後,挖坑、栽樹、追肥、澆水,莫合旦手把手教我管理果樹”趙武忠説。

  2003年,趙武忠的30多畝核桃該嫁接了,急需一萬多塊錢。正當趙武忠一籌莫展的時候,莫合旦説服妻子,再次援助了趙武忠。2005年,趙武忠的核桃結果了,當年收入就超過了萬元,2006年達到5萬元,2007年超過20萬元。趙武忠説我的今天離不開莫合旦兄弟般的幫助。

  莫合旦説,我的技術都是跟林場技術員郭德明學的。自己幫助趙武忠,完全是受郭師傅的影響。

  “口袋裏鼓囊囊精神上亮堂堂”

  達西村是南疆尉犁縣孔雀河河畔一個普通的小村莊,在黨的惠民政策指引下,經過改鹽鹼、種棉花、養牛羊、興水利、種香梨等艱苦創業,把過去吃糧靠返銷、生産靠貸款、生活靠救濟的“三靠”村發展成為小康村、文明村。

  “口袋裏鼓囊囊精神上亮堂堂”是達西村的村訓。村黨支部書記沙吾爾·芒力克認為,富而思源,達西村的幸福生活源自黨的領導。達西村各族村民都像大漠胡楊一樣根連著根,心連著心,全村村民就是一個大家庭,生産生活上互幫互學,風俗習慣上寬容適應。達西村清真寺依瑪目吐爾遜·艾山説,民族團結就是要像自己的眼睛一樣珍視它。

  位於庫魯斯臺草原齊巴爾迭區域的千戶牧民,世代逐水草而居,如今他們告別了遊牧生活,住進了新村。哈薩克牧民巴依山拜依老人告訴記者:從出門騎馬變為出門坐車,從燒牛糞變為沼氣燒水做飯,從只會拿刀、鞭變為開著小四輪鋪地膜,孩子們也從“馬背學校”轉到內地上高中、大學。

  新疆的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始終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援。在激情燃燒的歲月裏,全國各地數以百萬計的有志青年和知識分子告別家鄉,跋山涉水來到這裡。如今,又有一批批援疆幹部奔赴新疆,為新疆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貢獻聰明才智。從1997年至今,中央選派了近4000名幹部援疆。除人才支援外,全國各兄弟省市還在資金、物資、技術、教育等方面開展援疆。

  民族團結一家親,內地與新疆發展心連心,今天的天山南北,冬不拉伴著歡笑彈唱,手鼓拍打著幸福的樂曲。新疆,就是讓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充滿希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