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投資者別再迷信“巴菲特們”

  • 發佈時間:2015-09-14 02:31:30  來源:新京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投資者説

  全球正被資産泡沫所包圍,號稱“股神”的巴菲特的部分投資也出現浮虧,金融大鱷尚且不能倖免,何況於普通散戶股民?

  華爾街投資大鱷、億萬富翁、對衝基金經理David Tepper上周曾經對媒體表示,自己也在中國股市中賠錢了。他認為,現在其實應該將資金撤離高風險的股市。

  金融市場的形成,是一些人願意犧牲當下的消費而儲蓄,使金融機構能夠用儲蓄,直接提供資金給另一些借貸者,他們或者願意付出利率,或者願意和投機者分享獲利。於是,在我們的經濟活動中,形成了最重要的兩個金融市場,前者為債券市場,後者就是股票市場。

  經歷了夏季過山車式行情的中國股民,目前對於股市幾乎是“談股色變”。其實早在1998年3月,美國股市也發生過類似今天的狀況,相比過去的五年,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上漲了4倍,創下歷史最高紀錄,許多觀察家擔心股市被高估。因為當時道指股票的平均市盈率為22.5,這意味著投資者的回報(盈利除以價格)僅僅為4.4%,還不如當時長期國債的回報——5.9%。

  但當時投資大師巴菲特卻對他的股東們説,只要利率保持低位和企業繼續盈利,“沒有理由認為股票被高估”。巴菲特的聲明在投資者聽來異常振奮,即使他沒有提供相關分析來支援他的説法。

  由於過往的戰績,巴菲特很有可能是“正確”的,大家會列舉數字和理論來支援他:對於股票被高估的後顧之憂,是基於與股票相關的收益和風險的“誤解”,以及對利率和利潤水準適度的假設,已無須關注市盈率的水準,儘管它比正常水準高出了兩倍。

  他們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持有股票比持有債券的回報要高得多,其演算法很簡單:如果你買入1萬美元債券,假設利率為6%,每年將收到600美元;然而購買股票則不同,如果股息隨著利潤而增加,假設每年以5%的速度在增長,30年後每年的紅利將超過800美元,比債券收益率要高出三分之一。

  然而,由於股票風險巨大,市場上的大量風險導致投資者必然要求以高收益,來補償持有股票所帶來的高風險,因此一定程度的股權溢價是正常的市場現象。但是大量針對不同時期與地區的實證研究表明,股權溢價程度遠遠超出了標準經濟學模型所能解釋的範圍,這一現象被稱為“股權溢價之謎”。

  結果雖然應驗了巴菲特1998年所言,他的“只要利率保持低位(央行所為)和企業繼續盈利(靠大量裁員),股市不會被高估”的觀點,的確延續了近10年。但是,自2007年10月到2009年2月,道指從接近14000點狂跌至7062點,幾近腰斬跌回12年前。這是股神如他也未曾預料到的。

  目前,全球正被資産泡沫所包圍,號稱“股神”的巴菲特的部分投資也出現浮虧,金融大鱷尚且不能倖免,何況於普通散戶股民?對於這點有些投資者不信,如今投資股票無所斬獲,他們覺得投資房地産絕對保值。而事實上,投資房産能夠保值的只是土地,而非房子。隨著價格的不斷上漲與投機資本的持續增加,房地産的價格遠遠高於與之對應的實體價格,泡沫過度膨脹的後果是預期逆轉、高空置率和泡沫破裂。長期而言,絕大多數國家的房價漲幅低於通脹,即投資房子並不能實現保值,何況升值。

  總之,由於資訊不對稱,普通投資者在金融市場中要實現收益已經是難上加難。因此,當下最好的投資策略,還是現金為王,能夠避免投資損失,就已經是在賺錢了。

  □陳思進(資深風險投資顧問)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