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銀行張旭陽解讀“資管投行”模式
- 發佈時間:2015-09-11 00:31:28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資本市場6月的震蕩,並沒能阻止光大理財的爆發。光大銀行中報顯示,截至6月末理財業務規模超過萬億,達到10040.14億元,較年初增長18%,累計為客戶創造投資收益327.08億元。光大銀行理財業務滲透率(理財規模佔銀行總體規模比重)達到33.8%,位居銀行同業前列。
不過,對於光大銀行資産管理部總經理張旭陽而言,他的目標遠不止於此。張旭陽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希望在5至6年的時間,管理的資産規模能夠超過3萬億,進入全球前50大的資産管理公司。“現在全球前50大銀行有11家是中資銀行,但前50大資管機構還沒有一家是中資機構。”
據記者了解,光大銀行理財業務拆分成立子公司的方案已經上報,監管部門正在進行協調溝通。張旭陽認為,經過前段時間資本市場的波動,更説明通過理財子公司的設立,在銀行傳統儲貸業務與代客投資業務之間建立更為清晰防火牆、防止風險蔓延的必要性。
“資管行業一個很大的模式變化就是三體合一,資産管理、投資銀行和財富管理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希望成立理財子公司後能夠踐行我們的一些設想,在資金端和投資端兩方面拓展我們的能力邊界,把規模和效益衝進全球前50,而不是僅僅局限于國內金融市場。”張旭陽對記者解釋説,我們的長期設想是把理財子公司做成光大銀行的一個綜合化經營平臺,起到樞紐的作用,通過子公司的形式向更多的市場邊界拓展。首先,在我們的資金端,未來可能申請養老金管理等受託資格,發展線上金融,使得我們的資金來源不再局限于單一的理財産品銷售,有利於受託資産管理業務的打開;在投資端,未來可能會通過並購的形式,吸引一些比較優秀的團隊,可能收購一些做房地産基金的團隊,比較優秀的股權投資團隊,甚至可能會收購優秀的二級市場團隊,使得我們的投資能力迅速擴大,從資金端投資端兩個方面擴大能力邊界。
在張旭陽的眼裏,資産管理業務未來的發展方向是“資管投行”模式。“資産管理行業的模式要變化,以往的資産管理行業是買方,被動接受投行、融資主體這些賣方的融資工具(股票、債券),在這種情況下其對市場波動的應對是被動的。現在,資産管理需要從原來市場買方業務不斷向産業鏈上游向投行業務遞進,不再僅僅充當買方被動接受金融市場上的産品,而是主動去創設金融工具以融入實體經濟。”張旭陽介紹,這種概念下需要資管主動圍繞企業的經營活動做些金融工具的創設,從而獲得一個比現有市場的風險收益配比更好的産品。這意味著資産管理行業應將中觀層次資産配置理念與微觀層次的金融創新或者企業融資工具創新相結合,使得投資與企業的基本經營活動結合更緊密,這也意味著金融機構要從關注企業資産負債表的右側向左側轉移,即更關注企業的資産端品質,主動通過資産證券化幫助企業盤活存量,通過並購支援或産業基金的合作引入高能資産,替代低效資産,從而根本改變資産負債表的品質。一個更加健康的企業資産負債表將有力保證理財投資資金的安全與收益。
張旭陽認為,銀行理財必須向真正的資産管理轉變。“中國資本市場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機構投資者,現在強調間接融資向直接融資轉換,強調以市場為主體做一些融資安排,但誰去買這些股票債券?這次股市波動與投資者結構散戶化有很大關係。誰能成為中長期機構投資者?我覺得就是大資金量的銀行和保險。”張旭陽表示,銀行理財與其他機構有很大不同。首先,銀行資管的資金量很大,銀行理財規模已經超過18萬億。因為資金量雄厚,抗風險能力也就更大,而且投資視野更加寬泛長遠,更多尋求長期回報,而非短期的交易回報。而基金和券商的資管不同,受投資者贖回的壓力比較大,難以長期持有某一類資産。其次,銀行理財的風險約束不同,風險偏好更加穩健。再次,銀行理財的投資手段更加多元。
對於下半年的理財市場,張旭陽表示,光大銀行資管下半年的投資重點更多圍繞三個主題:一是圍繞基礎設施投資的安排;二是企業資産證券化;三是並購與國企改革。除此之外,還包括海外投資,年初的資産配置方案提出5%的資金配置海外市場,以分散國內市場投資風險,目前還沒有完成。
張旭陽介紹,光大銀行資産管理在投資端一直堅持雙F的産品管理模式和啞鈴型投資佈局,現在已經形成了全天候的資産管理業務線,以期在不同市場條件下均能為投資者提供穩定的投資回報。雙F管理模式指固定收益投資(Fixed income)與多組合投資(Fund of Fund)相結合。啞鈴式的投資佈局則強調在投資的長端、短端同時發力,尋求流動性、安全性與收益性的更好平衡。目前光大理財投資佈局中,25%是貨幣市場工具,以保證在短端有很好的流動性支援,30%是債券市場投資,25%是非標創設,這是銀行理財創新的重要領域,包括結構化融資、夾層融資、股債聯動等品種,還包括一些産業基金;剩下還有20%是和權益類相關的産品。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