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31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微小型跨國企業重新定義全球貿易

  • 發佈時間:2015-09-10 03:34:17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梁建剛

  今年以來,中國進出口形勢面臨巨大挑戰。

  是中國乃至全球的國際貿易出現了新特點嗎?我們該怎麼辦?

  近日,本報記者專訪全球領先的國際物流供應商——聯邦快遞中國區總裁陳嘉良。陳嘉良從聯邦快遞自身的發展轉型,以及經營大數據分析指出,中國的外向型經濟,的確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過去有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産品外流明顯,但“中國製造”也正在印上新的標簽。在現階段全球經濟中,最新出現的微小型跨國企業正在重新定義全球貿易,中國企業要抓住機遇,必須從六大問題著手,應對正在發生的全球性變革。

  全球貿易重新定義

  “聯邦快遞1984年進入中國,最初以進口為主,都是外國企業要來中國辦廠時需要的機械、材料,1995年聯邦快遞專機服務進入中國市場,為的是應對中國新興蓬勃的出口需要。”陳嘉良説,“2010年起,中國的外貿量值不斷升高,但工廠逐漸從沿海轉向內陸,我們也開始拓展二三線,甚至四線城市業務。”

  近兩年,新情況又出現了,過去出口量極大的玩具、鞋、紡織品等勞動密集型産品開始遞減,iPhone等高附加值産品增多,進口中醫療研發産品需求暴漲,“這些變化也對物流業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另一大亮點,就是中國跨境電子商務的進出兩旺,不僅是中國人喜歡海淘,外國人也喜歡海淘中國産品,這些多批次、小批量、價格高的産品,需要物流服務更靈活、過程更可靠。”

  放眼全球國際貿易,讓陳嘉良印象最深的,並非業務佔比最重的大型企業間的流通,而是一支新興的力量——微小型跨國企業。“他們的出現基於物聯網技術的發展,依靠虛擬網路與實體的空前融合,這樣一批微小企業瞬間開始在全球尋找商機與合作夥伴。我們對這一趨勢十分確定,因為他們就是我們的客戶。”陳嘉良説,“歷來專屬於大型跨國企業的全球貿易,突然間成為了任何擁有智慧手機和夢想的人都可以涉足的領域。”

  一個最典型例子就是Skype。2003年初,丹麥人傑納斯·弗裏斯和瑞典人尼可拉斯·詹士莊,在三位愛沙尼亞軟體工程師的協助下創立公司,2011年被微軟以85億美元高價收購。作為全球最早一批“微小型跨國企業”,在創立之初就已經全球化,並利用線上商務平臺進入全球市場。

  微小型跨國企業的崛起,足見在當下,企業全球化與企業規模不一定有關。“只需一台移動設備、一個貨運平臺和一個金點子,甚至無需成本,即可利用通信技術進行創新,這些在15年前,連大企業都難以企及。”陳嘉良説。

  谷歌首席經濟學家哈爾·瓦裏安也認為,這將在二十一世紀初對全球經濟和文化産生顛覆性的影響。通過虛擬網路(高速網際網路、行動通訊和其他數字科技)和實體網路(運輸系統和物流平臺)的結合,微小型跨國企業幾乎可在一夜間顛覆傳統産業。正如上世紀末大型跨國企業定義全球商業,微小型跨國企業將定義當下的全球貿易與經濟。“尤其在中國,約500萬家中小對外貿易企業,會對中國未來的外貿形勢産生決定性影響。”

  微小型跨國企業特徵

  微小型跨國企業有何特別之處?

  在陳嘉良看來,首先是其企業規模在定義上屬於微小型企業,“上百人已屬相當規模”。放眼全球,90%的企業都屬於此,雇傭全球超過50%的員工,“中國的微小型企業佔據全國GDP的60%,數量同樣很多”。

  這一批微小企業具備所有中小型企業的普遍優勢,即對市場變化能靈活應變,有與生俱來的協作創新精神,市場敏感性非常強。早在2012年,麥肯錫就曾預測,通過服務新興市場的中小微型企業,可使銀行準備金在2010年到2015年間實現年均20%的增長。

  一般説來,微小型跨國企業的業務橫跨多個時區,遍及世界各地,具備小巧靈活的優點同時,還具備在全球多地市場銷售其産品和服務的優勢。而僅在單一市場運營的企業,則無法有效利用知識、技能和勞動力成本的全球性差異。

  陳嘉良舉了一個令他印象深刻的例子:Llewellyn Clarke。“這是一位來自於加勒比海尼維斯小島的辣椒醬製造商,當時僅在當地有名,但通過網際網路與聯邦快遞,去年起無論地球哪一個角落,都可以享受送貨到府的服務,尤其在中國賣得非常好,Llewellyn Clarke還特別根據中國南北方差異進行了産品改良。”在這方面,中國更有無數案例,陳嘉良説,網際網路技術促使一大批中國微小企業相繼成為微小型跨國企業,它們利用如阿里巴巴、環球資源,甚至海外線上商務平臺,向全球客戶銷售産品。同時,對企業的形象與售後服務非常重視。現在像中國的婚紗等産品,在全球都很受歡迎。

  除了消費品的跨國運作,微小型跨國企業的另一種模板,類似于總部位於亞利桑那州的Local Motors。這家公司依靠121個國家的1.2萬名兼職設計師進行概念車設計,沒有大規模生産設施、全球總部,只憑藉多個微型工廠組成的網路來製造汽車。迄今為止,該公司已設計生産出50款越野車,並計劃再生産1500輛。如今,類似的商業模式在中國也開始出現。

  中國企業和消費者特點

  今年初,聯邦快遞就跨境電子商務中的全球消費者行為作了一項調研,結果對亞洲企業與消費者又有了全新認識。

  研究顯示,亞太地區的消費者在跨境網購上平均每年花費近350美元,而全球的平均水準為300美元。26%的中國境內受訪者每年的花費更是超過1000美元。

  調查也表明,中國零售商線上上銷售領域有巨大潛力。目前,中國內地已是全球第二大網購市場,僅次於美國,英國位列第三。同時,購買中國境內商品的網購訂單主要來自中國香港(68%從中國內地購買)、巴西(63%從中國內地購買)和美國(52%從中國內地購買)。

  這也意味著,跨境電子商務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局勢在亞太地區尤其明顯,亞洲已成為中小型電子商務零售商的沃土。陳嘉良説,預計亞太地區在2015年將成為全球電子商務的領頭羊,銷售額佔到全球總量的1/3以上,略高於北美市場。“這其中大部分的增長應歸功於中小企業,它們對全球貿易的參與度及推動力遠遠超出了其規模及市場地位。”陳嘉良説。

  當然,中國微小型跨國企業也有自己的特點。一般中國的企業年輕人非常多,産品研發一般都來自於過去個人的消費體驗,因此對消費者非常了解;其次,中國企業在海外的據點多而密集,一般都選擇在中國人聚集之地,且由於語言相近的原因,海外華人比例非常高;第三,創業産品多與網際網路密切相關,同時與天使基金、風險投資等金融業關係非常密切。

  “現在,中國的微小型跨國企業的國際物流業務量,每年都有兩位數增長,速度非常驚人。”陳嘉良估計,2015年全球企業對消費者(B2C)的電子商務銷售額將達2萬億美元,而上一年的銷售額為1.5萬億美元,中國跨境電子進出口年均貿易量預計將在未來五年增長10倍,“跨境商務規模,怎麼估算都不為過”。

  必須注意的六大問題

  機遇,也意味著危機,誘人的前景往往與現實並不完全吻合。

  基於長期服務企業與數據分析,陳嘉良提出中國微小型企業要抓住這一全球性機遇,必須要注意的六大問題。

  首先,專注度非常重要。為了增長速度而增長,忽視主業與核心競爭力的做法無疑是不恰當的。

  其次,守法經營,確保資金安全。陳嘉良認為,由於中國的微小跨國型企業目前與天使基金、風險投資等金融行業關係密切,這也意味著企業在獲得鉅額發展資金同時,必須背負更大成長壓力與風險,甚至會打擦邊球、賺快錢,稍不留心會比普通企業更容易發生資金問題,甚至因此失敗。

  再次,成功的本土化並不等於國際化。大量參與調查的商家表示,他們的國際業務是在無意中開展起來的,海外顧客通過網路搜索和線上廣告找到他們。因此,微小型企業更應該研究其他商家如何成功行銷商品,探究其他中小型企業的零售網站的成功之道,最終決定是服務於多個市場,還是專注于若干個關鍵市場。

  第四,産品品質與信譽是關鍵。調查顯示,與世界其他地區的消費者相比,亞太地區的網購者更不願意從中小網路零售商的網站上直接購買商品,其中46%的受訪者將此心態歸因于很難驗證賣家的誠信度,超過80%的受訪者談到了品牌品質/信譽保證的重要性,這也意味著信譽對微小型跨國企業至關重要。而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是微小型企業能否成功的最大機會。

  第五,尋找當地合作夥伴,注重人才的價值。“由於中國微小型跨國企業多喜歡用各地華人、留學生,最終還是以中文的方式思考問題。”陳嘉良説,“如果要融入全球,尋找好的當地合作夥伴、合適的當地資源,會使許多本土化問題更容易化解,一個較好的過渡方法是給曾在中國生活過的外國人更多機會。”

  最後,給予行業更多建議,關注更多全球性問題。“新的企業形態往往意味著新的問題,也會給各國原有法律條文帶來衝擊,這時候,企業應當主動承擔責任,更多與管理者溝通,給予行業發展更多建議與貢獻,最終也會有利於自己。”陳嘉良説。

  而對微小型企業而言,若單槍匹馬在全球網路、基礎設施、技術和流程中週旋,很可能陷入一個冒險又耗時的漩渦,了解全球性問題,每一個市場的規矩與風俗文化都很重要。“熟悉各國千奇百怪的通關流程與要求,往往能事半功倍,反之甚至會擊垮一家剛嶄露頭角的公司。比如有些國家仍然維持紡織品的國別配額,美國禁止進口健達(Kinder)巧克力蛋,法國禁止進口外觀類似食品的橡皮擦,英國禁止進口動物毛及羊毛,歐盟範圍內禁止商業進口與海豹、海象和海獅相關的産品等。”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