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機械化給秸稈焚燒釜底抽薪

  • 發佈時間:2015-09-10 01:31:19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文· 本報記者 李 禾

  秋收臨近,又是秸稈焚燒的易發季節。

  多年來,由於收割後的秸稈難以處理,很多農戶選擇在田間一燒了之。秸稈焚燒後引起的煙塵遮天蔽日,黑煙滾滾的景象讓人心有餘悸。

  今年,對秸稈隨意焚燒的監管力度明顯加大。8月31日起,環境保護部網站開始逐日公佈《環境衛星秸稈焚燒火點監測日報》,以衛星遙感監測圖形式發佈監測情況,並對監測到的火點統計公佈。此外,多地都開始對所轄區內的秸稈焚燒現象進行嚴控,從省市縣直至鄉鎮,都在開展嚴格執行秸稈禁燒規定、杜絕“點火冒煙”的工作。

  秸稈焚燒難題折射出當前農業發展面臨問題和困難,資源環境“硬約束”加劇、農産品價格“天花板”封頂、生産成本“地板”抬升,當前迫切需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公佈了《關於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國辦發〔2015〕59號)。要求把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作為當前今後一個時期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根本途徑,以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為核心,以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生産體系和産業體系為重點,著力轉變農業經營方式、生産方式、資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動農業發展由數量增長為主轉到數量品質效益並重上來,由主要依靠物質要素投入轉到依靠科技創新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由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轉到可持續發展上來,走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新型農機 讓秸稈輕鬆還田

  秸稈焚燒是空氣污染的重要來源之一。記者了解到,為禁止秸稈焚燒,一到收穫季節,各地各級幹部24小時在田間“嚴防死守”。秸稈富含有機質、氮磷鉀和微量元素成分,如果還田,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良土壤結構,培肥地力等。

  《關於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明確提出,“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打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攻堅戰”。要求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支援秸稈收集機械還田、青黃貯飼料化、微生物腐化和固化炭化等新技術示範,加快秸稈收儲運體系建設等。

  黃淮海流域是我國大豆主産區之一,麥收後的下一茬,農民多種大豆。由於小麥機械收穫後留茬高,秸稈拋撒在田間嚴重影響大豆的播種品質;如果將麥秸粉碎旋入土壤中,不僅會影響大豆的播種品質,還容易出現秸稈腐解與大豆爭氮、病蟲害加重等問題。因此,很多農民無奈之下只好將麥秸一燒了之。因此,即使各地政府採取多種禁燒措施,效果也不盡如人意。

  於是,國家大豆産業技術體系專家歷經8年的探索研究和聯合攻關研發成功了“麥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技術”及其機具機械。作為黃淮海夏大豆綠色增産增效技術模式示範的首要核心技術,有效解決了長期困擾黃淮海地區農業生産的麥秸處理難題。

  在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和安徽省宿州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黃淮海夏大豆麥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技術”現場觀摩活動現場,記者看到,拉機牽引著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機在收割後剩下麥茬的田地裏快速前行。機械一邊前行,一邊將麥茬連根拔起,並利用播種機前部的橫向撥草裝置,將播種帶上的全部秸稈和部分麥茬橫向向左邊撥出,緊接著進行側深施肥和精量播種。等播種機折返播種下一行時,被撥出的秸稈均勻覆蓋在播種完畢的上一行播種帶上。

  “機械只是去一趟,就可完成側向清理秸稈、側深施肥、精密播種、封閉除草、秸稈覆蓋等多個作業環節。”國家大豆産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研究員韓天富説,麥茬夏大豆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技術主要解決了麥茬秸稈處理難和大豆播種效益差的問題。而麥秸被粉碎後直接蓋在地裏,對大豆來説,如棉被一樣節水保墑。大豆播種期、開花期乾旱也可不澆水或少澆水。對來年小麥種植來説,這時麥秸已腐熟,完全可作肥料,實現科學還田。

  一機多用 降低成本解決用工荒

  《意見》明確提出,“強化農業科技創新”,推進農業生産機械化。要求適當擴大農機深松整地作業補助試點,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開展糧棉油糖生産全程機械化示範,構建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産技術體系。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業機械化技術與裝備研發支援政策,主攻薄弱環節機械化,推進農機農藝融合,促進工程、生物、資訊、環境等技術整合應用。

  當前我國農村勞動力結構發生巨大改變。在國家棉花産業技術體系中期檢查中,河北棉花研究所所長張香雲告訴記者,現在40歲以下的農民幾乎都不下地了,“要麼出去打工,要麼在家呆著”,農村勞動力緊缺而用工成本越來越高。山東省棉花研究中心主任董合忠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現在用機械收棉花,花費約150元/畝,如果用人工收花,花費約250元/畝。即使用機械收穫時損耗較大,還需要二次清理,也比人工便宜得多。

  大豆種植也是如此。韓天富説,“十二五”期間國家大豆産業技術體系將“黃淮海麥茬夏大豆機械化免耕栽培技術研究與示範”作為體系的重點研究任務,經過農機、農藝崗位科學家和相關綜合試驗站站長的通力合作,研製成功大豆麥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機。同時,對免耕覆秸條件下的品種選擇、田間管理、病蟲草害一體化綜合防控、根瘤菌接種、測土配方等技術進行系統研究,形成了農機農藝有機結合的麥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技術體系,用工需求大幅下降。

  對於夏大豆麥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機械來説,“只要對一般播種機稍加改造,根據作物特點和播種要求進行調整就行。現在,這套技術和機械不僅可在大豆上用,也可在花生、玉米上使用。”國家大豆産業技術體系專家、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吳存祥説,目前國內已有民營企業生産出這樣的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機,價格在1萬元左右,而農民購買的話,可享受完農機補貼,僅需花幾千元。

  增産增效 提升農業生態社會效益

  《意見》提出,要“農民收入持續增加”,“産品優質安全,農業資源利用高效,産地生態環境良好,産業發展有機融合,農業品質和效益明顯提升,競爭力顯著增強”。

  而實施“麥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技術”和機械,不僅有效解決麥秸處理難題,帶來了顯著生態社會效益,還有明顯的經濟效益。研究表明,應用該技術可産生蓄水保墑、減少化肥與農藥用量、培肥土壤作用,實現苗早、苗齊、苗勻、苗壯,同時由於該技術一次作業即可完成全部作業環節,大幅度減少人工和動力投入,大豆種植效益明顯提高。據測算,應用該技術可使大豆畝均增産15—20公斤,增效70—140元。

  在2012年和2013年,作科所分別在北京順義基地和河南新鄉基地進行免耕覆秸播種技術試驗示範,創造了實收畝産275.7公斤和311.2公斤的節本高産典型。2014年,在河南新鄉基地同一地塊進行試驗示範,儘管該年大豆生長前期遭遇嚴重乾旱,鼓粒期間陰雨連綿,鼓粒不佳,但仍獲實收畝産281.95公斤的較高産量。從2012年起,該技術也被農業部推介為主推技術,在山東、河南、河北、江蘇、安徽等夏大豆主産區進行全面示範推廣。

   加強農業創新和推進機械化的部署

  加強創新

  按照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總體要求,深入推進農業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提高創新效率。

  推進農業科技協同創新聯盟建設。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條件建設,按程式啟動農業領域重點科研項目,加強農業科技國際交流與合作,著力突破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生態環境修復等共性關鍵技術。

  探索完善科研成果權益分配激勵機制。建設農業科技服務雲平臺,提升農技推廣服務效能。

  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加快科技進村入戶,讓農民掌握更多的農業科技知識。

  推進機械化

  適當擴大農機深松整地作業補助試點,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開展糧棉油糖生産全程機械化示範,構建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産技術體系。

  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業機械化技術與裝備研發支援政策,主攻薄弱環節機械化,推進農機農藝融合,促進工程、生物、資訊、環境等技術整合應用。

  探索完善農機報廢更新補貼實施辦法。

  據《關於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