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5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食品應回歸“人良為食”的本真

  • 發佈時間:2015-09-08 13:29:24  來源:齊魯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李岩俠

  前不久,省食藥監局推出“你點我檢”活動,當我們報道出去,一個個電話打進來希望檢這檢那,我們再次感受到,一日三餐,老百姓吃得多麼不放心:激素雞、藥殘肉、抗生素奶……當我們使勁兒抓生産提産量讓大家吃飽喝足,才發現肉蛋奶讓人很不爽。與此同時,這些行業也在訴苦:消費者對我們有太多誤解,連續三年了,行業頻受重創,養雞的、養豬的、養奶牛的,幾乎全賠得一塌糊塗。“養殖企業都快賠得撐不住了,拿什麼保品質?”

  當下,深層次的食品安全的事實在令人糾結。食品怎麼了,為什麼總有些事讓我們頻頻不安?理還亂。於是,打開了一個叫做《古老的世界》的紀錄片,故事講述了考古學家在4000年前青銅時代的卡尼什古城(即現在的土耳其)發現了當時卡魯姆商人的一些家信。有一個妻子寫道:“家裏一個子兒也沒有,我已經忍無可忍了……你最好趕快把你賣布賺的錢寄回來,讓我們能買一些糧食充饑。”另一個妻子寫道:“隔壁阿姆已經買了一個房子,現在他又買了一個,而我們一個也沒有。”

  時光荏苒4000年,是不是像極了當下內地的妻子寫給在深圳闖蕩的丈夫,或者城裏的一對小夫妻關於買房置業話題的爭怨?吃和住,永遠是人類生活的最基本。

  網際網路飛掠而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顛覆改變了許多。在本報新媒體産品説明會上,領導以“日光之下,並無新事”結束了自己的演講。這是《聖經》裏的一句話,大意是説“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由此觀之,網際網路只是個手段和工具,無論怎麼變,傳媒還是傳媒,新聞還是新聞,傳媒的規則和新聞的本質不會變。

  那食品呢?當事故頻發,人人自危,歸根到底,還不是沒守住一個“品”字嗎?一路反思下來,我們找尋到“人良為食”的最樸素的古訓。當年老祖宗造字為本的基因儘是做人謀事最樸素的道理,“食品”兩個字,把“食”字從上下拆開了再組,先是“人品”其次才是“良品”。哪怕再過5000年,這能不是食品的本真?正如4000年前土耳其人家書裏所表達的有關麵包和房子的心事,與今天的人有啥兩樣?同樣的,網際網路再怎麼瘋狂,其最終只能是便捷了生活而不是取代生活;並且,最終“淘”到手後,你最關心的還是它的品質!

  日光之下,並無新事。歸真!無論是食安危機還是網際網路衝擊。這轉型那轉型,這創新那創新,當有點亂找不到方向,那就不妨先坐下來辨辨事情的本真。食品還是食品,新聞還是新聞,無論你看不看,它都在哪,一如原本。

  本稿件所含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齊魯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網友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