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三體》中的物理奇觀

  • 發佈時間:2015-09-07 06:34:15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日,國內科幻圈因為一本小説獲獎而沸騰。由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創作的科幻小説《三體》,獲得了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雨果獎相當於科幻小説界的諾貝爾獎,曾頒發給《盜夢空間》、《復仇者聯盟》、《權力的遊戲》等諸多名著,劉慈欣是獲該獎的首個亞洲人。

  劉慈欣在這部恢弘巨著中徵引了物理學、社會學、生物學等多種學科的知識,其中用到的物理學的設定最多,也描繪了很多充滿瑰麗想像的物理奇觀。這些奇特的想像跟現代物理學有哪些聯繫?它們是否有可能變成現實?

  飛船進化史——

  從分子層面的化學動力,到核子層面的聚變動力,再到利用時空本性的曲率動力,飛船從現實駛向了幻想中的未來。

  輻射帆

  許多科幻作品裏,太空飛船已經常見到無需解釋它的原理。劉慈欣的《三體》三部曲卻讓技術從現實起步,作為人類重要工具的飛船也就具備了清晰的技術演進路線。

  故事裏,人類在外星三體人入侵的威脅下,設計了“階梯計劃”,用現有技術發射一艘輻射帆飛船,將志願者雲天明的大腦推往三體艦隊的方向。

  該計劃需預先用現有的化學動力火箭把大量核彈發射至太空,逐個分佈在飛船最初航線上。然後發射輻射帆飛船,飛船在途經每顆核彈的瞬間,核彈在帆後爆炸,産生推進力。階梯計劃是人類用現有技術進行的孤注一擲的努力,這個巧妙的低技術組合造就了當時最高速的飛行器。

  宇宙帆船的概念現實中早已有之,用陽光做動力的太陽帆飛船已做過幾次試驗。同火箭和太空梭迅速耗完的燃料相比,陽光不會枯竭,它能推動光帆以每秒約1毫米的速度不斷加速移動,展開光帆3年後,速度會被提升到每小時16萬公里,這是人類任何飛行器都沒有達到過的速度,相當於“旅行者”號探測器的3倍。

  人類成功製造的第一個太陽帆飛船是日本2010年發射的伊卡魯斯(IKAROS)探測器,它在太空中達到約每秒100米的飛行速度,並在展帆後6個月抵達目的地金星。

  小太陽

  《三體》中,在階梯計劃同時,人類也在研究新型動力的太空戰艦,無功質核聚變發動機成為人們擇定的發展方向。

  當前,人類對核裂變的控制技術更加成熟,但有害輻射太多,上世紀美國的“獵戶座核火箭計劃”就是因此半途停止。

  與核裂變一字之隔的核聚變是清潔能源,它是較輕原子核聚合時所釋放的能量,不會産生有害電磁波和核廢料。

  但核聚變由於超高溫高壓而難於控制,科學家想出兩種辦法:慣性約束、磁約束。磁約束聚變是將核燃料變成數百萬攝氏度的高溫電漿體,使原子核活躍到能相互碰撞。高溫離子體會熔化任何束縛它們的容器,只可以用強磁場來束縛它們。慣性約束聚變則需利用鐳射或者粒子束照射核燃料球産生超高溫,生成比磁約束聚變時密度更高的離子體,引發聚變反應。由於反應時間非常快,小燃料球自身的慣性就可以維持熱度足夠長的時間來進行反應,無需強磁場束縛。

  目前世界各國投入很大力量研究磁約束聚變發電,中國也不例外。但它必須安裝龐大沉重的磁場發生裝置,因而“遠路無輕擔”的宇宙航行很可能需要另一種方式——慣性約束。

  由於核聚變原理與太陽等恒星的燃燒一樣,《三體》中的那些核聚變戰艦,“發動起來像天上的小太陽”。

  曲率推進

  《三體》中的核聚變飛船“可以加速到光速的百分之十五”,這種速度在宇宙航行中還是太慢,於是地球人通過打入三體人內部的間諜雲天明,獲得了光速發動機的寶貴提示:曲率驅動。

  要解釋曲率,得先介紹膜宇宙理論。20世紀90年代,理論物理學界在10維空間弦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11維空間的膜(M)理論,認為我們所在的宇宙不過是10維或11維時空中的一個四維超曲面,就像薄薄一層膜,空間曲率無處不在。

  這延伸出許多宇宙航行設想,比如空間折疊,把大範圍空間的曲率無限增大,像一張紙一樣對折,讓紙面上相距千萬光年的遙遠兩點貼在一起。劉慈欣在小説中評價説:“這種氣吞宇宙的事只有上帝才做得出來,如果加上基本理論的限制,可能上帝也不行。”

  《三體》中的曲率驅動設想更溫和更局部:“一艘處於太空中的飛船,如果能夠用某種方式把它後面的一部分空間熨平,減小其曲率,那麼飛船就會被前方曲率更大的空間拉過去。”它能使飛船以無限接近光速的速度航行。

  這技術能否實現尚不可知。但2012年初,雪梨大學幾位物理教授對曲率驅動發動機進行電腦模擬時發現,扭曲時空有風險。在超光速飛行中,會有大量粒子堆積在包裹飛船的“曲速泡”中,並在飛船到達目的地開始減速時,瞬間釋放,足以毀滅任何與其接觸的物體。

  武器進化史——

  從消滅一支艦隊的水滴,到毀掉一顆恒星的光粒,再到拍平一個星系的二向箔,《三體》中的武器,就是這麼“任性”地步步升級。

  水滴

  宇宙故事中,戰爭是永恒主題。《三體》中的幾個大殺器,無不簡潔、神秘、高效,充滿冷冰冰的暴力美學范兒。

  最先出場的大殺器是三體軍隊的探測器“水滴”。“銀河系在它的表面映成一片流暢的光紋,使得水滴看上去純潔而唯美。”

  小説中,這粒形似水滴的宇宙探測器表面絕對光滑,可以極快地加速到接近光速。它無堅不摧,僅以簡單的撞擊方式,就在半小時內讓擁有近2000艘核聚變動力戰艦的人類太空武裝力量全軍覆沒。

  不過,物理學家李淼認為水滴的物理設定有瑕疵。“劉慈欣假設這種物質結構由強相互作用力控制。如果物質的基本組成還是分子和原子,那麼強相互作用力是核子(即質子和中子)之間的力,其力程比氫原子的大小還要小四個量級,在原子構成的材料中不起作用。”

  如果材料並非原子和分子構成,而由更基本的粒子夸克和膠子構成呢?“夸克之間的距離比中子半徑還小,水滴的密度會太大,像夸克星中的物質,這也不可能。《三體》中直接説了,水滴的品質不大,在10噸以下。結論是,水滴材料的控制力不可能是強相互作用力。”

  “如果硬要水滴的設定成立,我們必須假設一種尚未發現的新型固體。也許,水滴的材料是一種三維的石墨烯,但還沒有任何物理學家敢於想像是什麼原子構成的。”

  光粒

  水滴雖然厲害,但在更高級的文明面前,三體文明也被比成了渣。小説中,地球人向宇宙廣播了三體人母星的坐標,三體行星因而被宇宙中更高級文明用“光粒”武器清理掉了。

  當時,三體行星正圍繞一顆恒星運作,恒星被光粒擊中後,光球層和對流層上被擊出一個巨大的裂孔,可並排放下四個地球。恒星內部物質從裂孔噴涌而出,行星在其中運作了30分鐘。移出噴出物質帶後,行星表面均被燒熔,岩漿的海洋覆蓋了一切。被蒸發的海洋的水蒸氣成為行星的白色尾跡,行星成了彗星。

  光粒造成巨大破壞的原因,小説中解釋為:“光粒雖然體積小,但由於十分接近光速,它的品質被相對論效應急劇放大。”

  這裡用到的原理是著名的質能方程:E=MC2。E是能量,M是品質,C是代表光速的常數。由於光速高達每秒300000千米,一個光粒,可以僅憑其巨大的相對論品質産生的動能摧毀一顆太陽,成為小説中“經濟”地攻擊恒星的最原始武器。

  對於這種武器,小説中的地球人只是遠端觀測並推斷,它是一顆精確對準目標恒星並以慣性飛行的光速石頭,從某種宇宙飛行器上發射。它是什麼材質?如何加到光速?全都不得而知。

  二向箔

  觀測到三體星末日的地球人,針對毀滅恒星的光粒作出“掩體計劃”:以木星等四大巨行星為掩體,在其背陽面建設太空城,避開光粒引發的太陽爆發。

  但計劃趕不上變化,高級文明向太陽系扔來一張小紙片“二向箔”,導致整個太陽跌落到二維空間,幾乎毀滅所有人類。

  二向箔是一種維度武器,如果進行詩意的描繪就是這樣:“把三維的西湖風景二維化,變成一幅水墨山水畫,然後再一維化,變成一根細細的杭州絲綢。”這是在杭州舉行的一次科幻筆會上,一群科幻作家討論如何毀滅一座城市時,劉慈欣給出的答案。

  維度武器是否可行?在理論物理的分支學科弦論中,可能性是存在的。

  在弦論中,空間維度的變化可看成類似液態水變成水蒸氣的相變。當水達到沸點時,液體中開始出現小氣泡,小氣泡慢慢地變大,最後吞食整個液體。氣體密度和液體密度的差別可以看成一種物理量,它被物理學家稱為場。二向箔中有一種場,能量比較低,一旦與三維空間直接接觸,就變得像水中的氣泡那樣開始膨脹,觸發三維空間的能量較高的場向能量更低的地方跳,讓二向箔越長越大。

  小説中,這種降維武器一旦觸發就無法停止,只有乘坐光速飛船才能逃生。整個宇宙就是在這樣不擇手段的降維攻擊中,從高維逐級下降。

  宇宙最終將走向何方?劉慈欣借小説人物之口作出推測,“把一個已跌入低維度的宇宙重新拉回高維,幾乎不可能;但從另一個方向努力,把宇宙降到零維,然後繼續降維,就可能從零的方向回到最初,使宇宙的宏觀維度重新回到十維”。

  星空進化史——

  從三個太陽夾縫中求生,到固步自封的黑域龜殼,再到重構時空的小宇宙,《三體》中的文明在戰鬥中求存,逐步攀向更高的等級樹。

  三體

  《三體》中,三體人居住在一個有三顆恒星的星系裏,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三顆無規則運作的太陽帶來了行星上智慧生物的百餘次毀滅與重生,逼迫三體人逃離母星,進犯最近的宜居星球——四光年外的地球。

  小説中提到的這個恒星系統有“原型”,就是半人馬座α(南門二)三合星系統。半人馬座α由A、B、C三顆恒星組成,其中C星被命名為“比鄰星”,距離太陽4.22光年,是離太陽最近的恒星之一。這個現實的三體系統很穩定,沒有小説中描述的那麼混亂。因為它不是標準的三體系統,而是一個雙星系統加一個衛星恒星。A星和B星以一個偏心率較大的橢圓軌道互相圍繞旋轉,公轉週期為79.9年。較小的C星(比鄰星)則在遙遠的0.2光年之外,以50萬年以上的週期圍繞A、B星的品質中心緩慢公轉。

  由於半人馬座α星系統距離地球很近,許多科幻小説都想像這裡存在著發達的宇宙文明。就在2012年,天文學家還發現在半人馬座α星系統很可能有一顆地球大小的行星,圍繞B星公轉。不過據計算,這顆行星上的一年僅有3天多時間,説明它公轉週期太短,和恒星距離太近,根本不可能存在生命。

  黑域

  在《三體》中,一個文明所在的星球,只要暴露了坐標,就會被視為有可能的威脅,而被更高級文明隨手清理,三體行星就因此滅亡。

  一個文明如何才能表示自己無害,以避免受到攻擊呢?劉慈欣設計了一個“黑域”概念,黑域就是光無法逃離出去的區域,被稱為宇宙保險櫃。如果把真空光速降至太陽系的逃逸速度每秒16.7千米,整個太陽系就成為一個低光速黑洞,隔絕於整個宇宙之外,這個文明永遠不可能駛出自己的恒星系,因而也就失去了去其他文明的威脅能力。

  在《三體》中,光速飛船在曲率驅動的航跡上,改變了空間結構。向各個不同方向逃離恒星系的曲率驅動光速飛船,就可以産生包裹該星系的黑域。

  這個設想是否可行?

  “光速變小,與光速有關的一切物理學參數就變了。”李淼在《三體中的物理學》一書中分析了黑域,認為如果光速變小,人類將不復存在。

  人類由原子組成。原子理論中有個精細結構常數,它標誌著電子和質子之間的電磁互相作用強度。原子中,電子的速度就是精細結構常數乘以光速。在氫原子中,電子的速度雖然遠低於通常的光速,也高達光速的137分之一。當光速突然變小到每秒16.7千米,電子在原子中就超光速了,這和黑域中光速為速度上限的設定矛盾,可能導致原子的解體。“原子不存在,人類也就不存在了。”

  小宇宙

  在《三體》中,黑域是一個超級龜殼,但這個龜殼可用小宇宙來破。逃亡的地球人程心和關一帆原本陷入黑域,卻走進了雲天明送來的禮物——小宇宙。這是一個時間空間都獨立於大宇宙之外的小小避難所,在雲天明的設想中,他們可以在小宇宙中躲過大宇宙末日,並在新的大爆炸後進入新的大宇宙。

  大宇宙小宇宙之間有什麼關係呢?《三體》中的設想是:“所有的宇宙都是一個超膜上的空泡。”

  空泡的結局有兩種,一是加速膨脹然後被撕裂,二是塌縮為一個奇點後重生。

  小説中,由於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文明,都從大宇宙中偷走品質建造躲過世界末日的“小宇宙”,以致有一個“回歸運動”文明在膜上向各小宇宙廣播:“我們宇宙的總品質減少至臨界值以下,宇宙將由封閉轉變為開放,宇宙將在永恒的膨脹中死去,所有的生命和記憶都將死去。請歸還你們拿走的品質,只把記憶體送往新宇宙。”

  這個有趣的設定,讓我們想起了現代宇宙學中最有影響的“宇宙大爆炸理論”。

  1929年,埃德溫·哈勃作出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發現,即不管你往哪個方向看,遠處的星系正急速遠離我們而去。換言之,宇宙正在不斷膨脹。1946年物理學家伽莫夫正式提出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由約140億年(後來被精確到137億年)前發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大爆炸使宇宙空間不斷膨脹,溫度隨之下降,化學元素開始形成,宇宙中的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都是在這種不斷膨脹和冷卻的過程中形成的。後來獲得1978年諾貝爾物理獎的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就被視作這次大爆炸的遺跡和證據之一。

  事實上,對於尚未真正走出地球搖籃的人類來説,要説清宇宙的真相還為時過早。但這並不妨礙我們讀完科幻小説後,在仰望星空時浮想聯翩,因為好奇心正是人類科技進步的動力和源泉。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