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要有新作為
- 發佈時間:2015-09-07 06:33:38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過去10年是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的“黃金時期”,其資産和利潤規模快速增長。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商業銀行在經營理念、節奏、模式上,還存在著不能適應新常態要求的問題。
首先,經營理念上過於追求增速和份額。目前,我國商業銀行資産總量已經達到GDP規模的3倍,而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仍普遍存在,商業銀行發展與實體經濟運作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從國際發展趨勢看,商業銀行競爭重點已從追求客戶數量、追求市場份額轉向其他更為綜合的目標。我國商業銀行則仍把客戶數量及市場份額作為發展的核心目標,熱衷於依賴大客戶擴規模、上層次。
其次,經營模式上過於追求利潤目標。為增加收入來源,部分銀行通過理財、同業等影子銀行開拓收入渠道,在拓寬收入來源的同時,也延長了企業融資鏈條。為了提高非利息收入佔比,部分銀行實施息轉費,將收入從“左口袋”掏到“右口袋”,在優化自身收入結構的同時,卻由於收費質價不符而受到社會質疑。為了提高存款增速,部分銀行採取“以貸轉存”“迴圈開票”的模式,在為自身“創造”存款的同時,卻推高了企業融資成本。
再次,經營節奏上過於以自我為中心。在貸款方面,受“早投放早受益”觀念影響,部分銀行授信集中在年初投放,造成融資期限與企業的生産經營週期脫節,到期時間集中也加大了企業償付難度。在存款方面,雖然在偏離度管控下,銀行衝時點動力有所減弱,但部分銀行仍然把存款“衝時點”作為負債規模擴張的突破口,在月底等關鍵時點上,存款仍然形成了月底漲、次月跌的“人造波浪”,一定程度上干擾了貨幣政策實施。
因而,商業銀行要適應新要求,必須搶抓結構性機遇,才能有新的作為。
一是堅持自身發展與服務實體經濟的統一。牢固樹立服務實體經濟的宗旨意識,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導向,平衡好追求經濟利益和履行社會責任的關係,實現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協同發展和良性互動。適應經濟增速換擋要求,調整對業務發展速度的心理預期,確立科學合理、實事求是的發展目標。調整經營策略、績效考核、資源配置等策略,把優化業務結構、服務實體經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是堅持速度規模與品質效益的統一。摒棄過去跑馬圈地、外延式擴張的傳統業務老路。由講增速、講數量向講轉速、講品質轉變。通過改進綜合定價機制、産品創新機制、績效考核機制,提高精細化管理水準,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提高發展的品質和效率。堅定不移地走資本節約、創新驅動、內涵增長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速度、品質、效益的統一。
三是堅持普惠金融與重點戰略的統一。既要圍繞國家戰略,支援基礎設施、新型服務業以及新興産業發展,促進金融支援産業結構升級。同時,也要扶持小微企業發展,推進普惠金融落地。通過借助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實現金融産品的標準化運作、批量化推廣、專業化經營,利用規模效應降低業務成本。通過創新金融業態,傳導國家政策紅利,提升銀行經營的活力,增強發展的後勁。
(作者單位:中國銀行總行公司金融部)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