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爺爺的“過水魚”

  • 發佈時間:2015-09-06 05:38:4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過水魚”是一道客家菜肴。在我的家鄉江西石城縣,逢年過節或紅白喜事,“過水魚”都是開席時的必備冷盤菜。

  很多地方都有“過水魚”這道菜,但家鄉的做法與眾不同。要先把新鮮的鰱魚切塊,加少許鹽、米酒,用麵粉拌勻,腌制半小時,夾入翻滾的油鍋後轉小火炸至金黃色,出鍋待涼便可食用。雖然這道菜也算不上什麼山珍海味,但那股濃濃的魚香味和外酥內脆的口感讓我感覺爺爺還在身邊。

  90年代初期,年幼的我跟爺爺奶奶住在農村的土坯房中。那時鄉親們的生活普遍比較艱苦,只有過年才會燒一小盆的“過水魚”招待客人。平日裏,若有村裏人辦紅白喜事請爺爺去喝酒,他臨走時總要挑個乾淨的塑膠袋裝兜裏。吃完飯回來,爺爺的兜總是鼓鼓的,他小心翼翼地把裝著幾塊“過水魚”和“五花肉”的塑膠袋取出來,用兩個碗分開裝,“過水魚”再倒入油鍋裏過一下,保質期可延長兩個星期,這是對付調皮的我不吃飯時的法寶。

  那時候的“過水魚”用鰱魚來做,因為鰱魚骨頭多且細、肉少,而且腥味特別重,用其他烹飪方式都不太理想。勤儉持家的石城人會先把鰱魚兩側的肉切下來,拌上紅薯粉攪碎做魚丸,再把帶有少許肉的魚骨架做“過水魚”。雖然肉不多,但是外包的麵粉補充了這個遺憾,讓每塊“過水魚”都“豐滿”起來。

  因為鰱魚骨頭細,油炸過後的“過水魚”咬一口,香脆可口,細骨頭越嚼越香。只可惜那股香味如今只能在記憶中追尋,現在製作“過水魚”的食材從當初的魚骨架改成了上好的草魚肉。品嘗用草魚肉製作的“過水魚”時,雖然沒有魚骨頭塞牙縫或刺破舌頭的苦惱,但那股濃郁的香味和松脆的口感也減了不少。

  雖然生活艱苦,但在我記憶中村民都很講究禮儀。我五六歲時,爺爺會帶我一起去參加酒席,卻不能第一時間嘗到我最愛的“過水魚”,因為首先要為自己找個合適的“席位”。農村擺酒都是用老式的八仙桌或圓桌,輩分大或年長者上座。夾菜也要講規矩,每道菜由上座者到下座者順時針依次每人夾一筷,夾到碗裏的菜你可以食用,也可以用袋子裝回家,缺席的賓客也會幫他夾到碗裏,然後叫親友捎到他家裏去,這是石城客家人的“夾菜”風俗。

  如今的石城,“夾菜”風俗早已淡化,但年長者上座的習俗一直在流傳。

  相傳,石城縣的“過水魚”起源於北宋時期,當時石城籍進士許褒在開封為官,每次與同僚一起吃魚時都稱讚自己家鄉石城的魚肥美好吃。同僚們便強烈要求他帶來些嘗嘗。但從石城到開封要靠馬車轉水路近一個月的路程。為延長魚肉的保質期,許褒想出了裹上麵粉油炸的方法,可是等帶到開封後,油炸過的魚又冷又硬,不太好吃,許褒又想了個辦法,命夫人加入辣椒、蒜、蔥等配料放水中煮片刻,沒想到水煮後的炸魚真的特別好吃,於是就有了石城縣的“過水魚”。如今,為了方便儲存,酒桌上的“過水魚”幾乎都是只用油炸,而沒有經過水煮。

  于我而言,“過水魚”起源於什麼朝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記載著我兒時的記憶,承載著爺爺對我濃濃的愛。每次品嘗“過水魚”,那種天真無邪,親切自然的祖孫情暖暖的包圍著我。每當我迷茫、自卑、受挫時,只要嘗到“過水魚”,總感覺爺爺正用充滿希望的眼神望著我,鼓勵我要堅強,告訴我:“你是最棒的!”要我笑著走下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