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食品安全法10月1日起實施 網售食品要實名登記
- 發佈時間:2015-09-02 09:41:00 來源:今日早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自製“私房食品”還能再任性賣嗎?
新版食品安全法10月1日起實施
網售食品被要求實名登記並有相關許可證
“相信我你就下單”
自製“私房食品”還能再任性賣嗎?
□通訊員 李峰 本報記者 黃淼君
“烘培達人”精心製作的千層巧克力蛋糕,“極品吃貨”自己鑽研出來的麻辣小龍蝦,還有自家祖傳的秘制鹵豬蹄,老家親戚完全純天然製作的臘肉香腸……
在朋友圈裏,在APP裏,每當看到這些自製的美食時,是不是會直流口水,尤其是對方還聲稱,“從來不會添加亂七八糟的東西,都是家人吃什麼就往外賣什麼。”
正是看中這一點,不少人都忍不住通過網路下單購買過這類自製食品,而且因為貼上了“私人定制”的標簽,這類自製食品尤其受到年輕人的歡迎。
而從今年10月1日起,新版食品安全法正式實施後,對於網路銷售食品首次有了明文規定,規定網路食品經營者必須進行實名登記,並且要有相關許可證,網路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如不能提供經營者具體資訊須擔責。
還有一個月的時間,網售食品商們準備好了嗎?網售食品風險有多大?發生糾紛後又該怎麼辦?記者最近進行了一番調查。
大部分微店和網店
沒有健康證和衛生許可證
最近一年來,不少微店生意越做越火爆,比如這家名為“cakeyao”的微店。
這家店專門製作蛋糕,記者以顧客的身份與店主進行了接觸,對方很熱情地推薦了多款蛋糕。這些蛋糕和實體店相比,價格相對高一點,而且不少蛋糕需要冷鏈送貨。
可是,當記者詢問對方怎麼送貨時,店主僅以“師傅會送貨”含糊作答。而被問及“你有沒有健康證和衛生許可證”時,店主乾脆甩過來一句:“你要不相信,我説再多也沒用,你要相信,你試下就知道。”
記者瀏覽該店舖後發現,不少品種的蛋糕銷售量已經達到400多份,人氣還是蠻旺的。
和微店相比,淘寶等網路平臺上也有不少主打“私房”製作的店舖。
中秋節將至,月餅銷售也開始逐漸升溫,在淘寶網上,記者搜到不少主打手工製作月餅的私人店舖。比如紹興一家名為“SU蘇”的店舖,已經推出了自製月餅糕點鳳梨蛋黃酥,但記者翻遍商品詳情,也沒找到有關衛生許可證和健康證的任何資訊。
這樣的情況並非這一家店舖才有,大部分自製糕點、食物的商家都沒有提供衛生許可證和健康證,也沒有經過實名認證。比如四川有一家名為“貓貓”的店舖,不但銷售糕點,還銷售面膜、自製下飯菜,種類繁多。
對於衛生及食品安全問題,記者看到大量的賣家都是放置了製作的流程圖來展示食品衛生非常安全,並且反覆強調無添加劑。像一些主打做蛋糕的私人店舖,宣稱用料比實體店更安全,絕對不選用人造奶油。可是,在沒有全程監督的情況下,誰來監督這些店家用的不是人造奶油?
而在一些銷售品牌蛋糕的店舖,記者發現均提供了生産廠家、衛生許可證等編號。
和烘焙糕點相比,部分銷售農家土特産的賣家已經開始主動展示身份證了。比如陜北的一家銷售當地土特産的網店,賣主已經主動將自己的身份證拍照後,放到了每一個産品介紹裏。
原本隨便註冊的第三方平臺
要求賣家補充實名認證資訊
最近這段時間,杭州不少愛吃的人都下載了一個APP,這款APP主打私房秘制的食品,給喜歡自己做美食的人,提供了一個銷售平臺。
那麼,這個銷售平臺對美食提供者有沒有衛生安全方面的門檻設置呢?記者以一名私房美食提供者的身份,嘗試申請註冊商鋪。
首先,記者被要求輸入個人資訊,尤其是姓名這一欄,提醒記者只能用註冊的姓名為實名認證的支付寶賬戶提現收入,不得更改。接下來再輸入私廚店名,私廚所在地址,即可成立一家店舖。
不過,在註冊成功後,還需要再進行私廚認證。基礎認證階段要求賣家提供身份證照片以及私廚場所的照片,記者隨便上傳了身份證照和家裏廚房的照片後,就完成了認證。
高級認證則需要賣家提供健康證,但沒有索要衛生許可證。
不過, 在瀏覽這個APP上的一些商鋪後,記者發現目前不少私廚的註冊資訊還是以某先生某女士居多,未顯示實名。
記者後來查詢到,原來實名認證是9月1日後的規定,要求9月1日以後註冊的私廚都需要進行身份證實名認證,而10月1日以後,所有私廚都適用該規定,之前註冊資訊不完整的私廚也被要求補上身份證實名認證。
網購食品中土特産最受青睞
因不規範導致的糾紛也有不少
和現實中大家對食品安全的不信任相比,網路上的食品銷售反而呈現出另一個極端,很多人認為比實體店裏的東西更可靠。
那麼,網路銷售的食品真的可靠嗎?舟山市衛生監督所的王衡和石善波曾經就舟山海島城鎮居民的情況進行調查。
他們隨機抽取了舟山市定海城區4個社區,發放了2164份問捲進行調查,最終收回的問卷中有1056份為有效問卷,反映了目前網購食品的一個側面。
調查發現網購食品的主力軍是35歲以下的人,文化程度上以大專以上的人居多。購買食品種類中排在首位的是地方特産,其次是休閒類食品、營養保健品、嬰幼兒食品和其他食品。
在如何把關網購食品品質上,受調查的人都表示,主要看網店信譽等級以及與賣方進行溝通詢問等。而在發現有品質問題時,選擇的維權手段是退貨或者向網站投訴。
事實上,關於網購食品卻存在著不少風險。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經濟貿易學院的老師劉瀟瀟就網購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模式做過一個2014年杭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課題研究。
在調研中,她拿到這樣一組數據:2013年全國食品電商總交易金額達到324億元,食品在網購市場總交易額的佔比提升到2.5%。然而不規範的問題導致網購食品也有許多糾紛,以杭州市為例,2013年杭州市工商局“12315”投訴舉報中心共接到網路食品方面的投訴336起,問題主要包括食品標簽、標識不清、食品成分不明、品質問題以及運輸過程中的擠壓破損等。
網路銷售食品監管確實存在空白
消費者當前只能根據新法維權
正是看到了目前網路銷售食品的火爆情況,國家相關部門在新版《食品安全法》裏首次對網路銷售食品進行了規定,其中有一條是要求網路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應當對入網食品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並嚴格審查相關許可證。消費者買到了問題食品,首先可以向食品經營者索賠,如果第三方平臺不能提供食品經營者實名資訊、地址和有效聯繫方式的,就由第三方平臺先賠償,然後第三方平臺自己想辦法去找食品經營者追償。
新法看上去很美,但是實際操作起來並不那麼容易。
記者昨天採訪了浙江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就“網購食品遭遇食品安全問題時,該怎麼辦”提問時,相關負責人表示,網路銷售食品的監管確實是一個空白,所以國家正在制定一些法律法規。目前國家在新的食品安全法之外,就網路銷售食品也做了規定,不過這個規定尚處於徵求社會意見階段。具體如何維權,目前能給消費者的建議就是,按照新版食品安全法來維權。
要保證網路銷售食品的安全
一要完善追溯機制,二要有透明平臺
劉瀟瀟認為,就目前國內的網路銷售情況,僅僅依靠實名制和相關許可證還是無法做到監管到位,還需要相關部門做得更多。
“網路銷售食品的店舖比實體店監督起來更複雜,賣家和買家經常不在一個地區,所以遭遇維權難問題。”劉瀟瀟説,而目前網路食品安全的管理都是事後監督,即發生糾紛後,找到相關部門去投訴,然後再由部門來解決,這樣的監督模式非常被動。
因此,劉瀟瀟認為,應當由事後監督轉變為事前預防,這種預防需要一套完善的網路系統。比如給每一個網路銷售食品一個網路編碼,依靠這個編碼進行追溯,特別是一些土特産農産品,靠這樣的編碼追溯機制,可以更快更準確地發現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而一些自製産品,應當做好網路臺賬,公佈原料採購的渠道,而不是依靠賣家的個人宣稱。
如果出現了食品安全問題,應該有一個第三方平臺供消費者來公佈自己的遭遇,相關部門再根據這些網路報料來查實,讓消費者有一個更好的傳遞個人資訊的渠道,並將處理過程透明化,而不是單純地依靠和賣家網路溝通。
“目前一些地方和城市已經在嘗試網路銷售食品的編碼問題了,不過這是一個系統而長久的工程,網路銷售食品安全監管需要不斷完善,通過嚴格的準入和淘汰機制,監督賣家提供安全的食品。”劉瀟瀟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