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同德扶貧攻堅提前摘“窮帽”:特別幫扶特殊貧困
- 發佈時間:2015-08-31 07:5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入秋的青南草原綠草茵茵、雲霧繚繞,白色羊群如珍珠般散落在廣闊的牧場上。位於三江源保護區的同德縣,平均海拔3660米,總人口6.44萬人,藏族人口占90.3%。長期以來,同德縣每人平均耕地和草場資源少,基礎設施滯後,資源嚴重匱乏,貧困問題突出,貧困人口比重多年居青海之首。
特殊的貧困問題引起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2011年下半年,12家省直部門成立省州縣三級聯合調查組,分赴五鄉鎮、73個行政村,逐村逐戶對同德農牧民貧困問題進行專題調研摸底,編制了《同德縣特殊類型三年扶貧攻堅規劃》,決定通過三年時間,集中力量解決同德特殊類型貧困問題。《規劃》包括基礎設施、産業發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和生態保護6個方面,2012年11月1日正式啟動。
同德一手抓黨建一手抓扶貧,扶貧攻堅在哪,黨建工作就跟進到哪。全縣169個黨組織全程參與扶貧,服務基層黨組織建設,建立了“縣級領導幹部聯村、部門單位包村、下派幹部駐村、城鄉黨員聯戶”的扶貧幫扶機制和“一包3年不變、不脫貧不摘鉤”的工作責任制。由老黨員、老幹部直接參與監督檢查,確保扶貧資金使用精準,扶貧攻堅3年沒有任何擠佔、挪用、截留扶貧資金的現象。
同德縣根據草場和耕地少、可利用資源缺乏的現實,採取了“三分天下”的策略開展扶貧攻堅:三分之一的牧戶搬到縣城定居,在原有草場耕地承包關係不變的情況下,以入股方式從專業合作社取得牲畜和草場股份紅利;三分之一的牧民搬遷到農業點和小集鎮新建住房與原有牧戶集中居住,由合作經濟組織將所有勞動力組織起來,在51個育肥養殖小區發展牛羊和生豬育肥、養殖;三分之一的剩餘牧民在原有草場放牧,以草場流轉的形式向家庭牧場發展,通過畜良種和優化産業結構等辦法,提高農牧民的生産生活水準。
幾千畝綠油油的燕麥和油菜地將德什端村隱在一片坐北朝南的陽坡上,沿著硬化路走進村莊,米黃色圍墻紅瓦頂的民居格外漂亮。村黨支部書記多傑當周説,“全村共189戶,13戶搬遷到縣城居住了,122戶搬到農業點居住,剩下的54戶在原有草場放牧,村裏的住房、暖畜棚、道路、水、電、廣播電視等,政府都給我們解決了,以前渙散的村組織現在凝聚力也越來越強。”
據同德縣扶貧局局長馬玉林介紹,德什端一個村各項整合資金投入達到2600多萬元,新建遊牧民定居和異地搬遷住房189套、暖棚23座,道路硬化4公里……根據該縣“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在德什端村投資20萬元組建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投資33.75萬元建立燕麥種植基地3000畝。
農牧民進城,産業支撐是關鍵。在特殊類型扶貧攻堅中,同德縣省級扶貧産業園成為集加工、銷售、物流、文化影視、勞動力轉移為一體的集約化産業扶貧基地。建設藏服加工、木雕工藝加工、哈達加工、青稞加工等適合當地生態保護的産業生産基地,建成後園區可吸納1000多人就業。
走進同德牧民切吉加的藏式傢具廠,柏木特有的香味瀰漫著整個院子,6個木工在繪圖、雕刻、裁料,忙得不亦樂乎。切吉加告訴記者,在拉薩經營藏式傢具多年的他帶著激情回到家鄉創業,以前因廠房受限難以擴大規模,等搬到新建的産業園後,他就可以施展手腳大幹一場了。
同德縣副縣長苑丹堅措表示,實施特殊類型扶貧項目的近三年,是同德有史以來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步伐最快、取得成效最大、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三年。11387戶老百姓住房得到徹底解決,全縣生産總值由2012年的9.54億元預計增加到2015年的13.66億元,群眾住房難、吃水難、用電難等問題得到徹底解決,全縣73個行政村擁有産業和集體經濟……
特殊類型扶貧攻堅三年,同德縣實現了六個“全省第一縣”:全省牧區第一個全面解決人畜安全飲水和農林灌溉用水問題,第一個實現縣、鄉、村三級路網和生産生活用電全覆蓋,第一個實現公共醫療衛生、教育文化基礎建設、村綜合辦公服務中心、廣播電視和網路寬頻全覆蓋,第一個牧民全部實現定居、全面解決危房戶和無房戶問題,第一個實現全縣行政村産業發展和村級集體經濟全覆蓋,第一個提前達到退出貧困縣標準。(經濟日報記者 馬玉宏 石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