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機構搭夥行動 組團調研次數環比增35%
- 發佈時間:2015-08-31 07:52:27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楊菲
8月18日,滬指下跌6.05%,而後幾乎進入“跌跌不休”的境地,8月24日滬指暴跌8.49%,創近8年以來最大單日跌幅。
英達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繼鑽石底、地球頂後,近日又命名2850點為嬰兒底,認為本週大盤將強勢震蕩,整體向上,亦于上週末發微網志表示:“嬰兒底要抱緊嬰兒。”提醒投資者在殺跌時不要把好的股票殺掉。
實地調研是機構投資者甄選“好股票”的重要途徑。通過整理深交所互動易平臺披露資訊,《證券日報》基金新聞部(官方微網志微信:證券日報微基金)記者發現,近日機構調研呈現明顯的增長趨勢,此外,10家以上機構“組團”調研部分個股也“見怪不怪”。
WIND資訊數據顯示,6月份機構共調研753次,10家機構以上參與的調研有66次。7月份機構共調研630次,10家以上機構參與的調研有65次。然而,8月份以來截至上週末,機構調研上市公司合計355次,其中參與機構超過10家的調研有88次,可見,8月份以來機構調研在次數上減少,但組團調研次數環比增加35.38%。
組團調研提升調研深度
每次機構“組團”調研的消息傳出,都能引起部分股民狂歡,甚至部分明星機構的調研可以成為利好消息拉升股價。然而,組團調研真的這麼“厲害”嗎?
約調研是近日興起的投研人員相約共同調研上市公司的平臺,平臺創立至今不足2個月,但每週約組織30次至40次調研活動。近日《證券日報》基金新聞部記者採訪了該平臺創始人曾學成,向這位組團調研組織者和深度參與者了解了目前投研人員調研的部分特徵和趨勢。
機構調研就會買股票嗎,投研人員的調研目的是什麼呢?作為一個站在相對旁觀角度的參與者,曾學成向記者表示,不同的投研人員,到上市公司進行實地調研時目的都是不同的。
“首先,投研人員到達上市公司,肯定會準備一些問題,並解決一些疑問,這些疑問主要集中在基本面相關的問題上,這是最底層的目的。部分在深交所上市的公司會在投資者關係中披露調研的具體情況,投研人員的問題便會具體在提問環節中體現。”曾學成表示。據《證券日報》基金新聞部記者整理,這些問題主要包含了上市公司營收狀況、公司近日具體産品的研發、生産、銷售情況,上市公司的收並購情況,甚至包括上市公司的人才招募計劃。
“第二個層面就比較深一些,部分經驗豐富的投研人員,會帶著眼睛、耳朵、腦子去,在實地調研現場了解管理層風格、交流時候的反應、思維、戰略,形成對公司管理層全面的認識,亦實地看一看公司的廠區、研發中心、産品。以此,從公司高層的精神面貌等方面多角度地了解一個公司。”曾學成補充道。
曾學成坦言,不排除有投研人員和上市公司有勾兌的情況存在,但這並不是投研人員現場調研的主要目的,投研人員最主要都是帶著研究的心態前往的。基本面的問題、具體的産品,作為一個投研人員是必須要看到的。曾學成對記者説:“沒有見過管理層,沒有實地看看生産線廠房的不叫機構投資者,那只是‘大散戶’而已。”
據曾學成介紹,投資者調研之前會花一段時間準備問題,組團調研者之間也會相互討論,比如討論部分産品的看點等。但有些負責人的會花時間看好幾天的資料,有些則是胡亂看一看就去了。有的人會問一些大家都有同感的問題,而有些人則是在角落裏默默無聲,這些都是實地調研中常常出現的情況。在這一層面,組團調研很好地提升了個體的調研深度。
理性看待組團調研
投研人員會選擇什麼樣的上市公司進行調研呢?曾學成向記者表示,機構調研某家上市公司,一定是因為有投資意圖,或是至少是極感興趣的。而在一家機構中,投研人員會有自己的研究分片和必須關注的股票池,當機構的興趣與投研人員關注的方向重疊,就産生了調研意圖。
由於公募基金公司和大型券商的機構建立比較完善,有自己的分析機構,一般聯繫大型券商的分析機構對上市公司進行調研。而對於小型公司和私募公司來説,會通過約調研這樣的平臺,或是如約調研平臺的原型——一個微信群進行聯繫相約。這也是通過約調研平臺相約調研的主要買方投研人員所屬公司是私募基金公司,約佔70%左右,其次是券商和保險,公募佔極少數的主要原因。
在約調研平臺上,投研人員可以提出想調研的上市公司,平臺上的分析師會應要求聯繫上市公司,也可以在平臺上對未進行的調研進行報名。類似的平臺還有一款名為投研寶的APP,亦是投研人員進行資訊交流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