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百“氚”聚尖端成果 謀未來攀科學巔峰
- 發佈時間:2015-08-31 01:30:30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盛 利通訊員李智勇
8月28日至29日,由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國核學會主辦,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承辦的中國氚科學與技術學術交流會在四川成都召開,這是我國在氚科學領域舉辦的首次全國性專業學術會議。
中國工程院彭先覺、傅依備、柴之芳、武勝院士以及來自科技部、ITER執行中心、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國科學院、中國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四川大學、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等高校、科研院所和相關企業的300余位我國氚領域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交流了5場大會邀請報告、60余項分會場口頭報道、100余篇大會張貼報告和論文,這是我國氚科學與技術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發展趨勢的首次集中亮相。
在全球科學界聚變能源研究不斷深入的當前,氚作為核聚變不可缺少的燃料,其科學研究、技術與工程發展愈發受到國內外重視。大會承辦單位、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所長賴新春在致辭中表示,作為關係國防建設、國民經濟和未來發展的重要科研領域,氚在軍事和民用核技術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在我國,儘管氚科學研究成果卓著,但由於過去其與國防領域的特殊關係,使氚科學技術領域的交流活動較少。本屆大會的召開將有力推動氚科學技術與多學科、多領域的交叉、融合和創新,培養聚集相關科研人才,促進科研人員與國內外同行廣泛開展學術交流,進行科研合作、共攀科學高峰,對提升我國氚科學與技術水準、推進氚科學技術的發展,意義重大。
在大會交流中,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汪小琳研究員、中物院材料研究所羅德禮研究員、中物院核物理與化學研究所彭述明、中物院彭先覺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柴之芳院士分別作了《我國聚變堆氚工廠技術基礎、挑戰及近期規劃》《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氚科學與技術研究進展》《中物院核物理與化學研究所氚化學與技術研究進展》《核能的未來與Z-箍縮驅動聚變裂變混合堆》《氚生物效應及防護技術研究》等大會特邀報告,從我國核聚變、核能發展以及聚變堆氚工廠和氚的基礎研究等方面介紹了目前氚研究的科研進展與前沿科研成果。
作為我國氚科學與技術研究領域有重要影響力的研究機構,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副總工程師羅德禮研究員在會上表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在參與ITER項目方面,目前已經完成了中國ITER TBM模組涉氚系統的總體設計和關鍵單元技術的先期研發,涉氚系統概念設計取得重要進展。先後完成了涉氚系統概念報告,研究確定了涉氚系統流程、主要功能組件及參數及各子系統的界面參數等,並通過專家審查。這使我國成為七個參與ITER國際合作項目國家中,第一個簽署TBMA、第一個完成涉氚系統概念設計報告的國家。
而在中國聚變反應堆氚工廠概念設計方面,羅德禮透露,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作為項目牽頭責任單位,已聯合國內優勢單位,合作完成了中國聚變反應堆氚工廠概念設計,提出了我國聚變反應堆氚工廠氘氚內燃料迴圈回路,氚安全與包容系統總體設計,研究確定了各子系統功能要求、工藝流程、關鍵技術參數等;開展了大量氫同位素分離技術、氚分析技術、氚安全包容等關鍵單元技術研究,初步掌握了未來氚工廠關鍵技術。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汪小琳表示,在開發核聚變能源的科學可行性已經得到實驗證實的當前,我國科學家通過參加國際ITER項目,已為建造可長時間運作的中國聚變工程試驗堆(CFETR)提供了重要科學和工程技術基礎。針對CFETR氚工廠的總目標要求,未來中物院將在全面開展氚工廠概念設計的優化及關鍵技術預研,掌握大規模氚燃料迴圈等關鍵工藝、關鍵涉氚材料及專用技術設備;完善氚工廠國內相關研究平臺,並培養相關領域各類人才,最終使我國基本具備CFETR等未來磁約束聚變堆氚工廠的工程設計能力。
會上,相關領域300余位專家學者以大會特邀報告、邀請報告和張貼報告等形式,梳理我國在氚科學技術研究領域取得的最新成果,分析氚科學與技術研究的發展趨勢,提煉研究發展方向,為該領域的研究發展出謀劃策。與會人員還圍繞氚化學與氚工藝、氚與材料、氚分析、檢測與生物效應分會場討論,對我國近年來在氚科學技術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和當前行業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適應新形勢的要求進行深入的探討,共用我國在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交流當前氚科學與前沿技術,探討氚研究領域的發展願景。
作為我國氚科學技術領域層次最高、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盛會,會議還首次為優秀青年氚科技專家頒獎,並對優秀論文、優秀張貼報告進行表彰。其中,中物院材料研究所熊仁金、中科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倪木一、中物院核物理與化學所周曉松等獲得“氚科學傑出青年”獎表彰。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