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00家掛牌企業的融資困局: 掛牌上市難以一勞永逸-獨家新聞
- 發佈時間:2015-08-28 17:4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資金短缺面前,公司繼續做是找死,不做是等死”;“在網際網路面前,轉型可能會死,不轉型就一定會死”……在對多家中小企業創始人進行採訪的過程中,很多人都向《經濟》記者袒露了這樣的心聲,被銀行嚴苛條件嚇怕了的他們,面臨融資問題時,開始將目光投在新三板和四板,試圖通過掛牌這條路徑解決資金問題。直到記者截稿,共計有9900家企業在新三板、E板和Q板掛牌,還有更多的人徘徊在掛牌門外。
現實遠沒有想像的那麼美好,種種原因將冰冷的現實擺在他們面前:新三板裏至少有70%的企業融不到錢,Q板的這一數字則接近99.99%。不管他們願不願意,在這條千軍萬馬齊齊涌入的路上,大部分掛牌企業都成了“炮灰”。本期《經濟》雜誌特別關注掛牌企業的艱辛融資路。
對於中小企業來説,上市早已經不是什麼難事。儘管難以一步走到IPO,主機板、創業板上不去,但幸好還有新三板、E板、Q板這些場外市場可以作為備選,再不濟出走加拿大、美國等地最後也總能一圓“上市夢”。
可以説,在中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當中,總有小企業的一席之地。但真正艱辛的是掛牌之後,企業依然解決不了最根本的問題——融資,無論你是為了提高在十里八村兒的形象,還是為了獲得政策部門的支援,最終目的無非都是為了企業的發展,而對於中小企業來説,資金鏈往往是第一要事,如果解決不了這個問題,上市就毫無意義。
新三板和它的“替身”們
和人們對主機板、創業板、新三板的熟悉不同,大多數人都是第一次聽到Q板和E板,“完全不知道這是什麼,也不知道正規不正規”,在股海已經馳騁了20多年的李遠征對《經濟》記者説。
這些場外市場常常被當成新三板來提及,只要是中小企業掛牌,都給理解成了新三板,就連準備要在場外市場掛牌的中小企業們,都不知道這其中有什麼區別。記者查閱相關資訊發現,國內的場外市場交易所目前有近30家。此外,各地股交中心,還積極在其他區域設立孵化基地、辦事處、運營中心等。股權交易所通過多種形式在全國遍地開花,別説普通人分不清,就連專業人士也常常分不清楚。
《經濟》記者也在此給予厘清。目前我國資本市場體系主要包括主機板、中小板、創業板和場外市場。場外市場又可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新三板、區域性股權市場和券商自辦的櫃檯市場。E板和Q板都是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推出的交易平臺。E板是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轉讓系統,是目前最接近新三板的場外市場。而Q板是區域性股權市場。
相比之下,新三板的掛牌要求最高。新三板上市公司必須是非上市股份公司,存續期必須滿兩年,具有穩定的持續經營的能力,主營的業務必須要突出,要由地方政府出具新三板上市掛牌試點資格確認函,同時,新三板上市公司必須是在北京、上海、天津、武漢4個城市的高新園區企業,凈利潤最好在300萬元以上並有自己的發明專利。
而E板的掛牌要求就要低一些。只要企業具有持續經營能力,不存在顯著的同業競爭、顯失公允的關聯交易、額度較大的股東侵佔資産等損害投資者利益的行為,並滿足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規定的其他條件,即可上市。新三板要求投資群體有500萬元以上的資産證明,而E板要求的是50萬元以上。總體來説,E板標準要比新三板低。
而Q板掛牌條件則更低,一般只要企業沒有違規違法記錄都可以掛牌。Q板針對小微企業掛牌條件僅設定了5個否定項,即企業不得無固定辦公場所、無滿足企業正常運作的人員、被吊銷營業執照、存在重大違法違規行為或被國家相關部門予以嚴重處罰,企業的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不得存在《公司法》第147條所列情況。
因為Q板是針對中小微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的,所以Q板對企業規模大小沒有要求,大多數企業註冊資金規模在100萬元左右,企業類型也不局限于股份有限公司。
在一家券商專門從事保薦業務的高管楊敏向《經濟》記者分析稱,相比之下新三板的上市流程更為複雜。“首先,擬上市的有限公司要進行股份制改革,整體變更為股份公司;然後,主辦券商對擬上市股份公司進行盡職調查,編制推薦掛牌備案文件;接下來,主辦券商根據內核意見,決定是否向協會推薦該公司在新三板上市;最後,中國證券業協會審查主辦券商報送的備案文件。”楊敏説,這一系列流程下來,花費時間平均在3-6個月左右,具體還要看主辦券商的辦理速度。
E板企業掛牌流程操作上與新三板大體相同,需要進行股改與財務審計、資訊披露等事項,由相關專業仲介機構介入,掛牌仲介費用也相差不大。
而Q板流程相對簡單,所用時間較短,對掛牌企業的財務情況及資訊披露方面也沒有硬性要求,費用較低,大多數小微企業都能承受。
“説白了,新三板專業一點,E板高級一點,Q板則有點玩票性質,就是讓企業試試手。”楊敏如是説。
那些道聽途説的好處
新三板僅僅用高估值這一個選項,便可以網羅一批徘徊在資本市場門外的創業者。在新三板掛牌上市的企業的估值,甚至令主機板和創業板的上市公司都望而卻步,動輒幾百元一股的股票在主機板很少見,但這在新三板卻沒有什麼稀奇。
“新三板可以把你炒上天。在新三板掛牌的2000多家企業中,只有優質的企業才會選擇做市商交易,80%以上還是協議轉讓,所以炒作比較厲害,900多元錢一股的股價也能做出來,通常一單就把股價抬上去了。”楊敏透露,目前這個市場的監管態度就是任其先發展,所以炒作非常厲害。
對於中小企業來説,新三板可謂好處多多,不僅有利於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企業的資本結構,還有利於企業擴大宣傳,樹立品牌,同時公司在公共平臺上掛牌,增加了企業的信用等級,更容易獲得銀行貸款。
“假設在業務推廣過程中,你説你的企業已經掛牌了,就顯得企業很有影響力,對業務推廣有推動作用。”微騰科技創始人王虎飛向《經濟》記者表示。
為此,多少家企業擠破頭也要先進入新三板。記者從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了解到,截至2015年8月21日,新三板掛牌公司數目已有3290家,這比6月1日的2492家,足足增加了40%。
那些因為硬性條件而徘徊在新三板門外的企業,則試圖通過E板和Q板來替代新三板的功能。據楊敏介紹,目前E板交易也比較活躍。“一些上新三板不夠資格的企業,因為缺資金和投資平臺就在E板掛牌,這些一般是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一旦日後轉板到主機板,很容易就創造幾十倍的價值增長,這也是投資者所看重的。”
即便是掛牌門檻相比最低的Q板,也能為企業帶來福利,Q板掛牌後,會增加企業的信譽度,無形中也給企業做了品牌宣傳。“一家科技類企業在Q板掛牌才3個月,當地銀行就主動給該企業提供授信。”楊敏説。
Q板目前並未引入做市商制度,而是以“線上報價,線下交易”的規則為主,即企業線上上貼出轉讓股權數與價格,潛在投資者線上下通過相關機構對企業經營狀況完成盡職調查後,根據企業未來業績發展前景,達成具體的股票買賣數量和交易價格。
正因如此,Q板的掛牌企業數量出現劇增,記者從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了解到,截至8月20日,E板掛牌企業達444家,Q板掛牌企業已經達到6166家。
也有企業是奔著政策部門的獎勵去的。“像我們這種成立不久的公司,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需要政府的認可、補貼和獎勵,如果去掛牌,會給政府感覺這家公司挺正規。很多地方政府都鼓勵企業在場外市場掛牌,像安徽省金融辦都有文件計劃,未來在主機板掛牌多少家、新三板掛牌多少家、場外市場掛牌多少家。”據王虎飛介紹,來自政府的這些獎勵基本能平衡成本。
“三板的掛牌成本在160萬元左右,獎勵是130萬元-150萬元;E板補貼在100萬元左右,融資輔導機構的收費一般是120萬元-130萬元,也有二三十萬的差價;Q板補不了多少錢,很多都不補貼,但有的場外輔導機構收費少則兩三萬,多則十萬就可以做下來。”王虎飛説,在這種情況下,這些企業通常什麼也不管,往往是“先掛牌再説”。
對於商人來説,“無利不起早”這句話永遠適用。但近兩年,隨著場外市場的日漸火熱,掛牌成本也在不斷攀升,企業所付出的成本越來越高。
拋開高額的“借殼”費不談,僅僅最近一兩年,新三板的掛牌費就從之前的130萬元漲到220多萬元。目前掛牌服務費主要包括券商保薦費、財務費用、律師費用和評估費用等,掛牌企業需向三大仲介機構——主辦券商、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和股轉系統支付相應的服務費用。據楊敏介紹,按照目前的市場行情,券商費用在100萬元-150萬元,律師事務所費用在10萬元-30萬元,會計師事務所費用20萬元-40萬元,評估費用5萬元-10萬元。
這輪漲價與其説是由券商主導的,不如説是眾企業的“擠破頭皮”使得券商有了漲價的籌碼。畢竟場外市場的上市門檻遠遠比主機板低得多。
“很多企業都排著隊,即便有些企業已經達到條件了,也只能按順序進場。”楊敏説。
70%的公司融不到錢
和許多企業的躍躍欲試不同,也有人對掛牌場外市場心存抵觸。
“現在企業能挺過去就算燒高香了。”在接受《經濟》記者採訪的過程中,內蒙古一家鋼鐵産業的老闆肖明嘆息了不下數十次。困擾他的正是資金鏈問題。“現在經濟大環境不是很好,對我們這些傳統行業影響非常大,特別是內蒙古這裡,産能落後的企業過得非常難,好多企業的資金鏈都斷了,因為銀行門檻高,所以借的都是高利貸,最後都走上絕路。”
“融不到錢最主要還是大環境的問題,很多産業的需求都飽和了,鋼鐵包括鐵礦石都是,特別是煤礦,現在煤礦關停了2/3,但是煤炭價格還是漲不起來,電廠1/3的發電量都用不了,就説明需求不足了,各行各業都是這樣,現在就只有小飯館和銀行的經營還算正常。”肖明説,經濟迴圈不下去,企業做強、做大根本不可能,做是找死,不做是等死。“公司成立了20年,現在是最困難的時候,如果能挺過去,就算是好企業。”
對此,身處安徽的王虎飛也感同身受,“安徽這邊的企業融資情況也都不怎麼樣,資金相對比較緊張,尤其是新科技企業,否則融資率怎麼能那麼低”。
可就是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肖明對掛牌上市依然比較抵觸。
“現在資金緊張的企業,去新三板和四板掛牌是一個趨勢,但是上海股權交易所我也去過,發現大家都心潮澎湃地過去了,結果能融到資的還是寥寥無幾,去了就得花一大筆冤枉錢,最後‘竹籃打水一場空’。”肖明説,掛牌上市有時候不盡如人意。“我當然希望新三板能幫到企業融資,但很多時候是背道而馳,我知道的一個股份企業前兩年上的新三板,現在各種費用搭進去兩三百萬,一分錢都沒融到手。”
他説,在掛牌新三板的路上,有人在忽悠,有人在被忽悠。“一些券商和諮詢機構確實也很忽悠,説上市後有8000家投資機構會投你,可一旦你上市之後,他們又找出各種理由不投你”。
“現在很多人都不清楚,什麼都想嘗試。不吃果子怎麼能知道酸呢?可是為什麼像福耀玻璃集團董事長曹德旺那麼大的老闆都不上市呢?”在肖明的眼中,掛牌的利與弊幾乎完全相互抵消了。
肖明的這種擔心並非全無道理,新三板和Q板的融資率確實令人心憂。
“現在新三板大約有70%的公司都融不到資金,只有30%的企業能融資。”高德拉特嫡傳弟子、中國TOC第一人、浪友會投資控股(上海)有限公司創始人張浪向《經濟》記者分析稱,Q板的融資率更為可憐,“融不到錢的企業有99.99%”。
而王虎飛對這一數字則持更悲觀的態度,“三板的融資率可能只有百分之十幾,Q板的融資率肯定更低。很多投資機構或者掛牌服務機構把上市後的春天描繪得特別美好,都給大家講成功的案例,不講失敗的案例”。
股市=故事 不講故事就沒錢
“股市就等於故事,不會講故事在資本市場怎麼活?”在張浪看來,企業在新三板和四板之所以融不到資,是因為這些企業還不會跟資本市場打交道。
新三板和四板的存在,讓投資機構和企業之間能夠做股權交換,公司面對的不是公眾,很多企業在上新三板和四板前,並沒有跟資本市場打過交道,“很多項目沒有把公司的價值體現出來,在這種情況下,融不到資金也是很正常的”,張浪説。
“現在很多公司給他半個小時,都未必能説清楚自己在做什麼,更別提像很多融資大咖一樣,能用幾分鐘敲定一筆上億元的融資。”張浪説。
因為在中國的資本市場,一個公司的股票到底值多少錢,並不是那麼客觀。“如果很客觀就意味著公司的股價不會波動,該值多少錢就值多少錢,而事實上不是這樣。”張浪説,四板99.99%的企業都融不到錢,主要的原因是他們大多數都是新創業的企業,跟資本市場打交道的經驗不足,新三板也一樣,很多公司到新三板去掛牌,也不了解資本市場的遊戲規則,事前也沒有找一些投資機構請教,“現在很多企業在上市前,其實就已經有了主承銷商,很多投行有意向要投,就是大家到股市上把股票推得更高一點,而大多數企業都沒有做事前的準備工作,以為掛牌就能融到資,並不是這樣。”
“其實我們也能看到,四板有一些企業確實能融到錢,而且市盈率非常好,為什麼?其實他們都是資本市場上的老手,只不過不願意等待主機板或創業板,所以扭頭回到新三板來掛牌。”張浪説,這就提醒企業一定要事先跟資本市場打交道,如果提前達成意向,到掛牌這天正式發售,融資的概率就會高很多。
然而在王虎飛看來,有時反而是因為企業僅僅是在講故事,所以才會融不到資金。“無論是債權融資機構還是股權融資機構,都考慮到風控問題,運營得相對比較成熟的企業,風控好一些,不會增加投資風險,但如果本身處於概念階段,這些投資機構就會覺得自己面臨的風險很大。”
而現在的股權融資和債權融資市場也進入了像銀行一樣“嫌貧愛富”的怪圈。“投資機構往往看企業的規模和前景來決定是否投資,但是如果企業資金鏈比較好、經營也很正常,憑什麼要到你這進行債權融資?肯定是面臨著困難才會進行債權融資,現在股權融資和債權融資是誰家越富就越願意借錢給誰家,誰家越窮就越不願意借錢給誰家。”王虎飛説,這種市場中的必然邏輯導致了在各自追求財富的路上,投資者和融資者的漸行漸遠。
對於這種融資難的境遇,王虎飛説如果光憑著市場手段,現狀將很難改變,可以用政策進行拉動。“政府可以建立一些投資基金,通過杠桿的作用,來撬動一些國有控股或參股的企業基金,向最有希望的企業疏導。江蘇就有這種基金,效果也挺好。”
除此之外,企業掛牌之後也不能全盤指望一勞永逸,可以探索多種新興的融資方式。“像眾籌這種轉消費為投資的經營方法能解決一定的問題,募集一部分資金,使企業走上正常軌道,通過參股的方式把消費者變成投資者,既增加了消費能力,又增加了投資能力。”王虎飛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