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出陰霾,經濟新常態下企業出路
- 發佈時間:2015-08-28 11:30:31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宏觀經濟沒有走出陰霾的背景下,民營經濟不但沒有真正享受過國民待遇,而且不管是在政治地位、經濟實力和社會影響力方面,都遠遠無法與國企對等博弈,民營經濟寄希望於政府專門的政策支援與保障更加困難。但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後,民營企業作為民營經濟的代表,仍然存在大量的産業升級機會,如在經濟新常態下民營企業將迎來技術革新、彎道超車、大數據雲計算和海外投資等四大機遇。只要企業戰略沒有大問題,民營企業抓住機遇在未來會發展得更好。
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對民營經濟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標誌著一把決定企業最終命運的“尚方寶劍”首次交到企業家手中。在依法治國、依法治市、依法治企的宏大背景下,市場對民營企業依法經營提出更高要求。民營企業家要正確認識形勢,企業要想發展壯大,就必須樹立發展信心和把握時代機遇,堅持用法治思維做好企業風險防控,必須嚴格律己,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態,守住企業依法經營底線。
企業為了商業利益,産生各種糾紛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市場行為,但不能為獲得一時的利益,不惜以身試法,這樣的結果終究會受到法律的制裁。作為國家GDP中的不可忽視的力量,企業在法治經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更應該成為依法治企的典範。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法治經濟下的企業要想得到完好的保護,均有賴於法律的確認。法治不彰則會使不少企業深受有法不依、有法不嚴、逍遙法外的毒害,企業的生存發展也會受到威脅。只有企業的權利得到法律保障,用健全的法律法規規範、制約人們的法治經濟行為,才能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達到建設法治政府、完善法治經濟、推進依法治國的歷史重任。
法治經濟作為今後中國經濟發展未來的新常態。在企業做強做大過程當中,就需要企業家不可忽視法治的力量,除此之外,還需重視資本的力量、媒體的力量、創新的力量和經濟新常態的力量。成者王侯敗者賊,如何與這幾股力量博弈,是當下企業家需要認真思索的問題。
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面臨企業是否上市的問題。2009年以來,以創業板為例創造的財富神話,讓各路資金四處尋找可能通過創業板創造一夜暴富的潛質企業。上市雖然不管是從個人財富安全還是對企業規避風險方面來講都非常有利,於是只要是個正常的企業家,削尖腦袋想盡一切辦法要把企業推上市。但在松花江畔,一家東北的擬上市公司的董事長這樣告訴我:企業不上市企業就是“別人”的,上了市更是“別人”的。
在事關企業要不要上市的問題上,並非所有企業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企業不上市未必是壞事。中國國內的一些非常優秀的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還有很多都沒有上市。不上市的原因可能並非像企業家公開向市場發表的言論那樣,出於控制權和資訊披露的考量。不上市這其中的因素可能會觸及到企業發展的根基以及和企業在全球的發展佈局相關等。其中,政治因素起到決定性作用。
決定企業上市之後,就是選擇上市地的問題。相較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成熟的資本市場,中國的股市是全球最不講規矩的市場,股市作為經濟的晴雨錶與經濟基本面相脫離,沒有發揮過真正的作用。中國的股市説到底仍舊是政策市,是一座“賭場”,所謂的市場化、法制化環境還不具備。如對上市公司造假行為,仍停留在低成本層面,對違規造假者懲罰太輕等問題一直為市場所詬病。
一旦上市成功,公司就會由幕後走向臺前變成公眾公司,就像一個賺錢的超級機器,利潤無疑成為企業存在的唯一目的。這樣企業就會變得很浮躁,為生存或為別的原因,上市公司就有動力和能力去造假。經過新聞媒體曝光且情節嚴重的,企業的長青基業根基就不復存在了,企業不但會面臨鉅額罰款,企業家也會因此面臨牢獄之災。
近年來,媒體作為中國資本市場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而存在著,如資本市場一些臭名昭著的欺詐發行違法案件,幾乎均來自於專業財經媒體記者的報道。當然,在管理層肯定媒體積極作用的同時,也有一部分媒體以不刊登或刪除負面新聞報道為前提,通過“有償沉默”勒索企業封口費等事件發生。可想而知,這樣最終傷害的是媒體行業本身。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和重大任務後,在為經濟體制改革帶來新紅利之時,給各類企業、新聞媒體提供了公平的環境和自由的空間。企業作為宏觀經濟的微觀基礎,不但要與資本市場“長袖善舞”,正確處理媒體與企業之間的微妙關係,而且還要善於超前分析國家大形勢。如果你想做未來中國企業家的領袖,想要做一家百家企業,首先要做思想上的先行者。
國家已為中國企業和中國的企業家勾勒出來一幅經濟新常態下的畫卷,中國企業也應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力促企業轉型升級再上新水準,企業要增強市場經濟意識和憂患意識,以法治經濟的思維去看問題。不光要一味追求銷售額,而是應該通過加強自主創新、拓寬産業鏈條、開拓國際市場、搶佔産業制高點等形式,鍛造企業發展新動力。在“新常態”下,中國經濟運作上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傳統製造業正在尋求向上下游産業鏈甚至有不少民營企業借勢大數據雲計算、網際網路金融等新型業態,通過跨界整合謀求發展,啟動“二次創業”。
中國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版圖上的龐大群體,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經濟變化的烏雲肯定會不時地籠罩,因此,自主創新、轉制變軌必然會成為中國企業發展必然和新目標。新經濟時代下,中國的企業家應具備見識、膽識和共識。
企業家應識“新常態”是國家戰略,不僅指的是中國經濟增速的下滑,也有可能是經濟上升,比如對中國來講其實7%-8%的經濟增速是完全不成問題的。只要在清除過去兩輪經濟過熱的因素,處理好短期和中長期的關係後,我國經濟政策回歸中性是必然的。經濟增速下滑很大程度上是週期性問題,回歸正常狀態只是時間問題。
中國經濟作為全球經濟增長新引擎,以2015年為開端,經濟增長步伐看似慢了下來,但並不意味著中國實際的經濟發展速度放緩。中央高層通過調整未來的經濟增速來控制未來經濟走勢,這种經濟減速的“新常態”,只會讓我國經濟發展的步伐更加平穩和更加有品質,如2013年中國經濟成功實現軟著陸,減速而並未失速,增長率反而達到7.7%。
事實上,中國經濟正常增長應在7%-9%之間,“新常態”的另外一個目的是國家意在借助經濟體制改革、企業組織結構調整、企業創新驅動等舉措實現經濟發展的“低投入、中速度、高品質、優結構、好效益和新動力”,這無異於護航中國企業加碼發展。我國經濟經過幾輪調整,目前已經基本實現了軟著陸,因此不會再次出現斷崖式下跌。面對産業恢復的歷史機遇,中國企業需要牢牢把握機會,釋放企業活力,開創轉型升級新局面。
這是一個最好的世紀,中國的經濟發展備受世界矚目,給我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強有力的後盾,如作為“主席戰略”的“一帶一路”規劃為中國企業跨國發展提供了國家戰略層面的支援,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銀行、絲路基金、歐亞高速運輸走廊等,在促進相關承接國家産業升級和自主發展的能力的同時,也在推動著中國致力於建設更加開放和穩健型的世界經濟。中國正在從“世界工廠”向投資輸出國轉變,中國企業也正在全球的版圖上“攻城略地”,共同輸入著中國的影響力。
未來10年,中國對外投資將高達1.25萬億美元,中國市場和資本對世界經濟而言,意味著巨大的經濟增長動能,中國經濟將在發達經濟體中“一枝獨秀”,真正成為世界經濟的發動機。突破國家邊界和地域限制的中國公司,已經建立了全球化的經營和管理體系,成長為真正意義上的跨國公司。中國改革開放31年之後,中國企業正在迎來一波歷史上難得的機遇。從經濟規律來講,這就要求中國企業和企業家必須具有開放意識和全球視野,哪賺錢去哪。
路在腳下。
(此文為經濟學家宋清輝新作《一本書讀懂經濟新常態》前言,該書已于2015年8月份由工業和資訊化部直屬的科技與教育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發行)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