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委角色轉變觸及制度性根本
- 發佈時間:2015-08-28 01:00:13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作為國企改革重頭戲之一,目前國資委正抓緊制定運營和改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具體措施,中央企業將選取試點進行改組,形成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多省市佈局改組與組建地方國資投資運營公司也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本輪改革思路,是將原本的國有資産管理架構由目前的兩級變為國資監管機構、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和經營性國企三級,真正實現政企分開,以産權管理為紐帶,突出國有資本的運作,發揮市場主體的能動性,實現國有資産出資人意志和企業法人權利的平衡,更加強化市場主體的作用。
計劃經濟時期,企業的人財物、産供銷均歸政府直接管理,企業幾乎沒有自主權。第一輪改革放開了産供銷,企業的經營自主權擴大,但改革還只進行了半程,人財物仍歸國資委管理,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和國資委監管體系的矛盾日益突出,不少人質疑,作為國有出資人又是監管者,國資委應該如何行使權力?是否可以既當教練員又當裁判員?
弊端顯而易見:不該管的管了不少,該管的卻沒管到位。由於國資監管客觀上存在著資訊不對稱和相關專業知識不足的缺憾,往往很難深入了解被監管企業或項目的情況,導致很多審批流於形式;另一方面,國資監管部門“父愛主義”與“父權主義”並存,一方面約束軟化,一方面又過度干預。
在國資改革熱潮中應運而生的國資委,10年後再次走到了歷史的十字路口。和以往不同的是,國資委的角色和分工的轉變,意味著這一次的改革觸及了國企改革的制度性根本。將國企徹底推向市場,既有利於資方硬化增值保值約束,又有利於企方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國資委不再負責收拾企業經營不善出現的“爛攤子”,企業的正常經營活動也不再受行政干預,徹底切斷了父愛主義和微觀干預之手。
從管資産到管資本,一字之差,差之千里。頂層設計方案出臺後,圍繞著監管的改革將會大規模推進,但不可否認,從實際操作層面來講,無論是成立國有資本投資公司還是運營公司,都需要對國有資本進行進一步梳理,下一步的改革仍任重道遠。
首先,應該做好國有資本的差異化分類管理,實現國有資本優化配置,突出重點;其次應該逐步降低國資市場準入門檻,實現充分競爭,逐步厘清出資人權利和監管權力,體現國資監管“有所為有所不為”,實現國有經濟有進有退、進而有為、退而有序。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