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評《基辛格的影子》:基辛格如何長期影響美對外政策

  • 發佈時間:2015-08-27 14:09: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美國《洛杉磯時報》8月20日文章】題:《基辛格的影子》探究了這位外交家在美國對外政策中的長期影響(作者美國卡內基道德準則和國際事務委員會刊物《道德準則和國際事務》資深編輯扎克·多爾夫曼)

  這張出現在格雷格·格蘭丁新書中的亨利·基辛格的照片——充滿朝氣、光彩照人,但流露出過分的自負和權力欲——並不引人注目。

  該書從道德標準上對其他一些優秀的思想家進行了追蹤,包括西摩·赫什、克裏斯托弗·希欽斯、沃爾特·艾薩克森以及最近的加裏·巴斯,因為他們曾經就基辛格一生的成敗得失著書立説。儘管反敘事嘗試得到了正式授權(包括阿利斯泰爾·霍恩2009年出版的一本書和尼爾·弗格森即將出版的一本傳記),但是對基辛格不利的證據是壓倒性的。格蘭丁的新書不會減輕這一負擔。

  格蘭丁是紐約大學歷史學教授,曾經殺入普利策獎決勝階段,著有《通往殖民帝國之路》和《福特之城》等書。在《基辛格的影子》一書中,格蘭丁對基辛格的著作,尤其是他讀哈佛大學本科和研究生時的作品,進行了探究,以洞察他的歷史哲學、治國理論以及對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的見解。然後,他通過這一鏡頭分析基辛格後來在政治和決策方面所做出的決定。

  身段靈活政壇常青

  基辛格早期的學術出版物,充斥著現在已經過時的存在主義詞彙,今天讀起來嚴肅乏味、裝腔作勢。然而,格蘭丁認為這些出版物對於了解基辛格的思想演變提供了重要線索。

  在這些早期的著作中,基辛格特別推崇自我實現的觀點,即一個人之所以偉大與其使現實服從於其願望密切相關的觀點。應用在治國上,這種觀點使政府官員傾向於採取行動———即使採取的行動只是為了表示決心或展示行動的能力,而不考慮對人類造成的後果,東南亞的那場戰爭就是一個令人痛苦的證明。

  比如,1970年秘密非法轟炸柬埔寨,格蘭丁將其定性為“悖德狂行為”是有道理的。那是基辛格親自主管的,他一絲不茍地注視著地圖,為轟炸機確定目標。對基辛格來説,表達美國的兇猛和強硬,顯示美國有意動用其可任意使用的可怕實力,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目的。不論轟炸的真正戰略價值或名譽價值是什麼,但是為之付出的人的代價是非正義的。從1969年到1973年,對柬埔寨採取的行動估計造成10萬平民死亡。

  甚至在他正式進入政府任職之前,這種思維就影響著基辛格。想一想他在幫助當年被提名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理查德·尼克松破壞1968年巴黎和平會談所起的重要作用吧。基辛格向尼克松競選團隊提供了關於林登·B·約翰遜政府與北越和南越政府即將簽訂協議的秘密情報。尼克松對南越説,他將給他們一個條件更優的協議,結果導致他們退出了會談。幾個月後,尼克松當選總統,基辛格受到獎賞,在新政府中出任國家安全顧問。(尼克松和基辛格的所作所為,除了使戰爭又拖延了7年,還直接違反了美國法律,因為公民不得私自搞外交。)

  格蘭丁認為,這種對自己意志力和歷史地位的英雄意識決定了基辛格不只是與某個特定的戰略態勢(比如説緩和)或思想(比如現實主義)有關聯。基辛格起初是為洛克菲勒效勞的共和黨人,後來成為尼克松的人,接著這位嫺熟的政治暗礁領航員在尼克鬆垮臺時倖存下來,成為傑拉爾德·R·福特總統不可缺少的助手。

  在格蘭丁看來,這種靈活性不僅是性格使然,同樣也是策略。基辛格對9·11恐怖事件的反應就是例證。雖然以完美的現實主義者著稱,然而在喬治·W·布希執政期間,他毅然站在新保守派一邊,支援入侵伊拉克,向國外傳播民主。

  博學缺智集于一身

  實際上,這部新書的第二大論點是,基辛格是未受到承認的當代新右派的思想祖宗。乍看起來,這似乎不可能。在處理國際事務時,基辛格畢竟採取了不講道德原則的做法。

  就他而言,這是人類經驗的悲劇,與認為推動政治的是利益而非客觀真實的觀念息息相關;對於羅納德·裏根和喬治·W·布希這樣的道德主義者來説,決定美國對外政策的是價值觀(至少口頭上是這樣)——而且這些價值觀,比如民主,即使在槍口威脅下,都應該對外輸出。然而,格蘭丁寫道,在這一表面不同的下面是關於“預感、推測、意願和直覺”的重要性的一套共同的假設;對正式的專家意見及其可能引起的警告的厭惡;以及對國家自我防禦的極其靈活的理解。

  然而,格蘭丁認為,基辛格稱讚約翰·F·肯尼迪總統處理古巴導彈危機的做法———他認為肯尼迪通過“推測”蘇聯的意圖而非依靠事實判斷來採取行動令人欽佩——在某種程度上預示副總統迪克·切尼在9·11後的論斷,即對待恐怖襲擊,即使只有1%的可能性,也視為恐怖襲擊馬上發生。這在我看來是誇大其詞。

  我認為,基辛格對權力政治的理解比格蘭丁所説的更傳統。你會發現,與老右派和新右派開戰有各種各樣的理論藉口。但是,對於大國列強,基辛格也能找到與之締結和平的理由,他在幫助與共産黨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在中東進行穿梭外交、在與蘇聯就兩個重要的軍備控制協議展開談判以及帶頭推行更大規模的緩和國際關係政策方面就是這麼做的。

  在基辛格的注視下,受害最大的是全球的小國,而不是大國。回過頭來看,他支援在智利、東帝汶(當時屬於印尼)、孟加拉國(當時是東巴基斯坦)、越南、柬埔寨和寮國等地發動的流血戰爭是不必要的。

  後來的這些年來,關於基辛格的永久之謎是博學多識與缺乏智慧怎麼能集于一人之身。格蘭丁的新書使這個謎更加難解。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