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打好雙降組合拳還須理順貨幣傳導機制

  • 發佈時間:2015-08-27 06:57: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人民銀行25日晚間宣佈,自2015年8月26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以進一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自2014年11月起,這是央行先後第五次降息和第四次降準,這也是央行今年以來第二次“雙降”,此次的力度較上次的“降息+定向降準”更大。

  對此,不少網民認為,央行降準降息的主要目的是支援實體經濟,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釋放流動性。但是網民也提醒,由於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暢和信貸結構不合理,導致資金在金融機構中間空轉,甚至流入過剩産能,助長樓市、股市的投機風,因此應該理順貨幣傳導機制,築渠引流,讓資金真正進入實體經濟,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有力支援。

  實體經濟迎利好

  網民“跑贏大盤的王者”認為,央行宣佈實施降息、降準,是中國應對當前國內經濟下行壓力以及全球金融市場震蕩而採取的組合措施。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此次降準降息將起到一石三鳥作用——降低融資成本支援實體經濟、釋放流動性對衝資本外流和穩定國內資本市場運作。

  也有網友表示,金融機構流動性合理充裕是支援實體經濟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定向降低縣域和消費金融組織等中小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有利於在總量上增強存款類金融機構支援實體經濟的能力,在結構上體現了支農支小擴內需的政策意圖。

  網民“屈渤”表示,降準是為了應對近期的外匯外流,降息是為了未來提振經濟。簡單的降息是無法儘快提振實體經濟的,稅收等手段要跟上。

  理順貨幣傳導機制

  網民“柳林的小屋”表示,從經濟基本面來看確實需要降息,但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暢有可能削弱降息降準的效果。

  網民“Rationa婉靜”也認為,目前央行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暢。週期性衰退、價值結構轉型導致經濟持續放緩,央行以貨幣寬鬆應對實體經濟融資困境,然而流動性並未流入實體經濟拉動經濟增長,反而在金融體系內空轉甚至一定程度上推高了資産泡沫。

  一位深圳的網友則稱,應警惕本應流向實體經濟的信貸資金變成“理財産品”,進入了投機炒作領域,在銀行體系內部、房地産、地方政府投資平臺之間迴圈,通過玩金融花樣獲利。

  網民“2013關注未來”稱,中國金融系統的改革已經刻不容緩,其矛盾的焦點正日益集中到信貸系統的結構性改革上來。目前需要採取一些有力的措施扭轉信貸資金變向進入房地産、産能過剩和融資平臺的勢頭,打破銀行的慣性預期,應加快民營銀行的審批,加大力度壓縮通道業務。(記者 趙東東 整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