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讓中國科技點亮“一帶一路”

  • 發佈時間:2015-08-27 05:46:47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我國已有30多個農作物新品種通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審定或註冊;我國科研人員發起吳哥遺産地環境遙感研究項目,研究成果得到柬埔寨政府高度評價;我國正全面推動中國鐵路技術標準走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8月25日舉辦的科技人才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峰會上,多位專家分析了中國科技服務於“一帶一路”建設的現狀和趨勢。中國科技究竟能否像2000多年前的絲綢瓷器一樣閃光在“一帶一路”上?

  農業科技:

  走出去步伐明顯提速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吳孔明説:“我國在水稻雜交育種、作物高産栽培、動保、植保、農機、太陽能利用與沼氣等技術與産品研發上具有明顯優勢,在轉基因技術、農業資訊技術和品種資源等研究利用上幾乎與世界先進水準同步。我們的這些優勢恰恰是‘一帶一路’中大部分國家的弱勢,我國農業科技與他們的需求高度契合。”

  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成果及項目更快地走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了中國——巴基斯坦抗旱高産雙低雜交甘藍型油菜産業化項目,初步構建了中巴雜交油菜國際化商業育種及産業化體系;中亞棉花研究多點開花,在吉爾吉斯斯坦開展了棉花比對試驗,就共建中吉科技園區、中哈農業科學聯合實驗室、中巴農業中心達成共識,為我國棉花品種和技術在中亞地區示範推廣奠定了基礎;為菲律賓等提供沼氣技術及設備,並培訓技術人員;在寮國、緬甸分別建成赤眼蜂試點工廠等。

  一系列科技示範項目也卓有成效,如東盟地區的中菲農技示範中心、中柬種豬示範;中亞地區的中哈聯合治蝗、塔吉克農業科技示範園項目;中東歐的中保農業合作項目、中匈檸檬酸合作項目、中保玫瑰合作項目、中羅農業科技示範園等。

  儘管成效突出,我國農業科技助推“一帶一路”建設的能動作用仍未充分釋放。吳孔明指出:“國家層面的農業科技戰略部署和協調機制有待進一步加強;一系列國家層面的政策相對滯後;建設和管理經驗不足、風險控制能力有限、國際化科技管理人員缺乏;海外合作科研機構平臺缺乏穩定的支援渠道和運營經費;缺乏‘以我為主’的大型合作計劃。”

  “我們應該切實改變過去單一技術、單一産品單打獨鬥,甚至惡性競爭的不利局面。”吳孔明建議,應該以國際視野進行手段配套、資訊共用、優勢互補和工作聯動,為農業科技合作做好引導和服務。

  “下一步,我國應開展‘一帶一路’周邊國家的農業科技需求調研和國別研究,制定‘一帶一路’農業科技合作發展規劃。我們應強化在動植物疫病防控、作物基因挖掘、水稻種植、蔬菜園藝、水産養殖、農業大數據、旱地農業等領域的科技創新合作。”吳孔明説。

  空間技術:

  又快又準觀測“一帶一路”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所長郭華東説,“一帶一路”作為一個突破性、全局性的國家戰略,具有範圍廣、週期長、領域寬等特點。因此需對沿線國家的生態環境格局和發展潛力進行宏觀、動態分析,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基礎性、宏觀性環境數據。空間對地觀測技術具有宏觀、快速、準確、客觀獲取數據的特點和能力,是實現“一帶一路”環境觀測的有效手段。空間資訊技術研發也能為沿線國家提供空間資訊技術支援。

  郭華東指出了能夠應用於“一帶一路”建設的空間技術,比如空間資訊技術中的虛擬地面站、北斗導航定位系統、數據處理技術;空間大數據工程中的可視化系統、數據共用系統、數據密集型科學。

  目前,我國基於衛星、平流層飛艇和飛機的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通過完善地面資源,與其他觀測手段相結合,形成了全天候、全天時、全球覆蓋的對地觀測能力,預計在2020年前後建成。同時,我國陸地觀測衛星全國數據接收站網已覆蓋亞洲70%陸地,填補了我國西部、南海與周邊國家數據接收的空白,實現了國際領先水準的接收技術指標。

  為進一步加快空間技術在“一帶一路”建設上的應用,郭華東建議應打造中國——中亞空間資訊通訊技術合作高地。我國應發起地球觀測組織(GEO)中亞計劃,在GEO框架下,充分發揮我國對地觀測領域的優勢,在中亞建設虛擬地面站,開展人員交流、空間資訊應用等工作;還應在中亞建立地面站跟蹤網和增強系統,提高北斗系統的定位精度,為中亞各國提供導航定位和授時。“我國還應通過‘數字絲路’建設,實現‘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地區在數據資訊服務、網際網路業務和國際通信業務領域的互聯互通。此外還應鋪設高速跨國通訊光纜,建設統一的數字化資訊共用平臺,在新疆建立面向中亞的資訊樞紐。”郭華東説。

  郭華東還建議,我國應與中亞國家以共同關注的科學問題為牽引,開展實質性合作研究,尤其在氣候變化、水資源和礦産資源、生物資源和現代農業、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絲綢之路文化遺産保護與開發等領域開展互惠互利的合作研究,提升中亞國家的整體科技能力,也提高我國在中亞的話語權。

  油氣及鐵路:

  綜合技術優勢不斷凸顯

  “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油氣戰略合作存在長期互補性優勢。‘一帶一路’國家油氣合作是我國油氣能源保障的重要補充。去年我國進口原油3.11億噸,進口天然氣595億立方米,‘一帶一路’國家是主要資源地。”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李陽説。

  李陽指出,在“一帶一路”油氣合作中,不僅要利用好資源優勢,更要發揮好技術優勢。因為油氣勘探開發具有高投資、高技術、高風險的特點,參與國際競爭更需要先進技術做後盾。同時,各國油氣藏地質特徵及勘探開發狀況不同,需要創新高效的適應技術。

  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油氣藏勘探開發全生命週期的開發技術體系,包含複雜油氣藏精細描述技術、注水開發技術、高含水油田提高采收率技術、低滲透油藏開發技術、縫洞型油藏開發技術等。李陽建議,我國應依託重大項目及重大技術帶動裝備和技術走出去,建立和完善境外油氣投資帶動工程建設、工程技術、物資裝備走出去的鼓勵政策。

  中國鐵路國際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朱鵬飛介紹了中國鐵路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的技術優勢:“經過多年發展,中國鐵路技術先進、安全可靠、節能環保、性價比高等主要技術經濟特點日益凸顯。現在,中國鐵路不管是規模和技術,還是管理和人才,都具備與世界鐵路強國競爭的優勢,能夠擔負起‘一帶一路’戰略的重任。”

  中國鐵路的技術優勢可通過4大重要成就體現,如穿越世界屋脊的青藏鐵路建成通車;大秦、朔黃重載鐵路實現擴能改造;成功實施第六次大面積提速;高速鐵路運營里程躍居世界第一。中國高鐵在工程建造、列車控制、客站建設、系統整合、運營管理等領域都掌握核心技術,形成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核心技術體系。

  這些技術優勢需要納入高效的管理系統中。經過多年運營實踐,中國鐵路形成了基礎設施、移動裝備、綜合檢測、防災減災、應急救援為一體的安全風險管理體系。高速鐵路實行全線封閉管理,具有先進的防災安全監控系統和完善的災害預防措施、應急救援措施,能夠及時發現和處理大風、降雨、冰雹、地震等自然災害和各類突發事件,確保高速列車安全運作。

  “中國鐵路還具有人才上的優勢。截至目前,先後參與我國高鐵研發生産的有國內一流重點高校25所,一流科研院所11家,國家級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51家,以及63名院士、500余名教授、200余名研究員和上萬名工程技術人員。”朱鵬飛説。他建議,下一步我們應該加強利用鐵路既有人力資源,為“走出去”提供技術支撐;引進國際化人才,為“走出去”增添動力;支援項目所在國人才培養,為“走出去”實現長期合作打好基礎。

一帶一路 詳細

漲幅榜 更多

排名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
1 易華錄 34.11 5.96%
2 傑賽科技 16.88 4.20%
3 山東路橋 6.35 4.10%
4 敦煌種業 7.78 3.87%
5 三一重工 8.16 3.82%

跌幅榜 更多

排名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
1 中洲控股 15.08 -4.13%
2 晨鳴紙業 16.82 -3.67%
3 珠海港 8.84 -2.64%
4 中工國際 15.74 -2.42%
5 北方國際 17.32 -2.31%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