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安徽農民水稻種出新花樣

  • 發佈時間:2015-08-21 03:31:22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楊丹丹

  再過兩天,安徽省桐城市青草鎮夏星村種糧大戶查曦鳴種植的“準兩優608”再生稻就要收割頭茬。金黃黃、沉甸甸的稻穗已經壓彎了腰,安徽省農科院水稻所博士陳剛仔細查看了稻田長勢,隨手摘下一顆稻穗數了數後説:“每畝16萬穗,180粒左右,結實率85%,千粒重30克,畝産約650公斤。”

  “‘再生稻’優點很明顯,省時省工、增收增産、環保綠色。”查曦鳴説,自己種了近3000畝水稻,但由於面積太大,茬口緊,農村勞動力難找,忙碌之餘經濟效益一般。前年起在農科院的推介指導下開始嘗試種植再生稻,當時只種了5畝,收益和效果均不錯。去年種了100多畝,今年擴大到了380畝。根據連續三年的種植經驗積累,他的水稻兩茬總産能到1800斤/畝,經濟效益可觀的同時還解決了秸稈禁燒的難題。所以他打算明年把“再生稻”面積擴大到1000畝。

  安徽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員吳文革介紹説,再生稻是利用頭季稻收穫後的稻樁,經肥水管理,使休眠芽萌發,長成稻株,抽穗成熟的水稻,其生長習性類似于割後能再生的韭菜。再生稻不僅省種、省工,其生長期只需60天左右。再生稻用藥少,灌漿成熟期間溫度適宜,米質和口感比較優異,市場前景廣闊。

  在安徽,像查曦鳴這樣在種糧過程中求變求新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越來越多。“除了政府部門的引導外,更多的來自於市場的壓力。”無為縣過灣鎮種糧大戶樊高俊説,從去年開始,他引入了“稻鴨共生”種植模式迴圈生態發展,生産出來的大米比普通大米質好價高。

  “不拘一格轉方式,農業部門重在做好服務。”安徽省農委主任孫正東稱,該省上下正著力推動農業發展由數量增長為主轉到數量品質效益並重上來,由主要依靠物質要素投入轉到依靠科技創新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由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轉到可持續發展上來,走出一條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