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為震區傷員救治贏取“第一時間”

  • 發佈時間:2015-08-20 06:28:13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回想起4個月前的那場地震救災,王海仍然歷歷在目。2015年4月25日下午,參加完國家港澳衛生應急培訓班,剛從香港回到拉薩的中組部、團中央第十五批博士服務團成員、西藏自治區衛計委副主任王海還沒來得及休息,就馬上關注尼泊爾地震的消息。

  “尼泊爾離西藏這麼近,西藏災情怎麼樣?傷亡大不大?”作為一名醫生,王海做好了隨時出發的準備,心急如焚地等待著上級下達出發命令。

  當天下午6:30,王海等3人驅車作為領航車與自治區政府抗震救災工作組一起前往日喀則。晚上12點,王海一行在日喀則市政府簡短開了一個碰頭會後,便立即奔赴吉隆鎮災區。

  第一時間艱難挺進重災區,將生死置之度外

  26日淩晨1點,距王海回到拉薩還不到12個小時。初回拉薩會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應,加之沒有休息就來到海拔更高的日喀則,王海的頭更疼了。但走遍西藏大部分地區的他十分清楚基層簡陋的醫療條件;汶川救援的經歷也告訴他:在災難面前,基層多麼需要醫療支援和保障。

  “早一分鐘到達災區,就能早一點救助傷員,減少人員傷亡。”這樣的信念支撐著王海不顧自身安危,衝在抗震救災第一線。

  4月的高原,天氣瞬息萬變,尤其是在夜裏。王海一行連夜趕往吉隆,途中僅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就要連續翻越兩座。更為糟糕的是,還沒來得及融化掉一冬積累的冰雪,路上就又迎來了連續的強降雪。

  剛行進至拉孜縣,暴風雪便不斷襲來,且越來越大。連經驗豐富的司機都感嘆:“我開了這麼多年車,從未遇到這麼大的暴風雪。”雨刮器、車燈什麼的都不管用了,坐在副駕的王海只有冒雪打開車窗,探出頭幫助司機看路,囑咐司機小心翼翼地向前駛去。

  就在翻越前往吉隆縣城的最後一座山時,原本狹窄的路面兩側圍著兩三米高的冰墻,只留下中間幾十釐米厚的積雪,行進十分困難。此時,饑餓又不斷襲來,王海感覺身上十分難受。但作為一名醫生,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使他腦子裏只有一個念頭:拼命往前衝!

  26日下午2點,王海一行到達吉隆縣重災區吉隆鎮。下車還未站穩,7.1級余震襲來,周圍的山上塵煙四起。顧不上危險,王海馬上現場了解掌握傷亡情況,以最快的速度對傷病員的急救和轉移作出安排。當了解到鄰近的薩勒鄉地震災情更為嚴重後,他馬上跟當地領導請示前往。經過3個多小時更為艱難的跋涉,冒著隨時會跌進萬丈深淵的危險,王海行駛20余公里終於到達薩勒鄉。

  “那時真的像在鬼門關裏走過一樣。”王海回憶説。為防不測,王海甚至作好了最壞的打算,連遺書都寫好了。

  第一時間成立災區醫院,醫療救援緊張有序

  4月27日,王海從重災區薩勒鄉返回吉隆鎮。現場一有傷病員被送到安置點,馬上就有多家醫療機構的醫護人員前去救治,大家雖然積極性很高,但缺乏秩序。

  “太混亂了。”吉隆縣衛生局局長邊頓也深有同感。必須建立統一指揮、保障有力的醫療指揮制度,統一調度和協調救援力量,這是王海根據汶川特大地震救援得出的經驗。他當即決定,整合陸續趕到的134名部隊醫院和地方醫療技術人員,成立吉隆災區醫院。

  可光有醫院還不夠,還得利用和調配好災區的醫護人員和醫療設備。王海迅速成立了吉隆災區衛生指揮中心,統一指揮醫療疾控及後勤補給,下設災區醫院、衛生防疫及後勤保衛,輻射服務至薩勒鄉。

  經過王海富有經驗的“折騰”,災區的救援工作緊張有序起來。“災區醫療救助和防疫工作立即協調一致,資源共用,業務人員分工明確,高效發揮合力。”吉隆縣常務副書記、吉林省援藏幹部由富光説。

  不僅要有序開展病人診治,還要防止“大災有大疫”。王海將衛生防疫和食品安全都納入災區救援的工作範疇。他指揮和調度專業人員積極開展公共衛生檢查、水資源監測、傳染病排查、預防接種調查和補種等工作,並組織醫務和防疫人員組成下村小分隊,進行排查巡診和衛生宣教。

  王海還明確提出對基層衛生人員開展業務教學培訓。他對吉隆衛生指揮中心提出了醫療防疫與教學的任務,並將吉隆縣醫院作為災區醫院的轉机醫院,配備技術力量留觀較重傷員和部分較重手術,建立起前中後方三級梯次的醫療搶救梯隊和急救任務。這一醫療、防疫加教學培訓的做法此後被指揮部領導讚譽為抗震救災衛生救援的“吉隆模式”。

  “吉隆模式”大大方便了當地群眾,如今幾個月過去了,當地百姓還對此稱讚不已。62歲的石達是吉隆鎮災民,提起王海她非常激動:“當時去看病的人很多,王海非常親切地告訴我們不要著急,人人都會得到救治,還好心地安慰我們。我當時緊張的心一下子就放下來了。多虧了災區醫院的及時建立,才方便了我們去看病。”石達一邊説一邊豎起了大拇指。

  邊頓是在吉隆災區跟王海相處時間最長的人之一。“王海不僅業務好,還經驗豐富,有了他和‘吉隆模式’,我們救援工作才統一有序,高效便捷。這次跟著他我不僅學到了技術,更學會了怎麼進行應急管理”。説起王海,邊頓充滿了敬佩。

  第一時間挺進孤島,只為病人能得到專業救治

  樟木鎮在地震中一度成為孤島。直至4月29日淩晨集中力量搶通道路後,要進入樟木鎮依然很困難。樟木的情況一直揪著王海的心。

  4月29日早上8點,一直在等待進入樟木的王海再也坐不住了,經請示指揮部後,他決定徒步進入樟木鎮。

  “外傷病人都有窗口期,過了窗口期感染以後,對於救治和恢復都不利。當時就聽説樟木有人急需做手術,我真的很著急。一是因為樟木當時的醫療條件讓我十分擔心是否能夠做手術,二是怕病人感染,本來該保住的手腳保不住。”王海説。

  4月29日早晨的樟木,道路還不具備完全通車的條件,到了不能過車的路段,王海一行就棄車徒步。在一個路口,幾十噸重的塌方巨石擋住了他們的去路。由於交通管制人員溝通不暢,王海一行並不知道這塊巨石即將進行爆破,為了趕到樟木,他們打算爬過巨石。幸好管制人員發現及時,喊回他們躲在十幾米遠的起重機下,否則3人將無一倖免。

  就這樣,冒著碎石不斷滾落的危險,王海一行在徒步十幾公里後,于當天中午到達樟木醫院臨時安置點。

  王海顧不上休息,馬上利用業務專長對病人進行初步檢查,了解到醫院內現有15位住院傷病員,其中12位骨折、2位傷情嚴重,這與到達聶拉木縣後了解到的情況有很大出入。王海臨危不亂,及時將現場情況通知後方指揮部,協調周圍縣市和軍隊7輛救護車前往樟木口岸轉運傷病員;對病人進行了進一步的救治處理,對骨折病人進行了簡單的外固定,對轉移病人按照病情輕重作了排序。王海的指揮車一度成了轉移病人的救護車。

  當最後一名病人到達最近的自治區流動醫院時,已經是次日淩晨2點半。王海不顧疲憊,查看了轉出病人的救治情況,並幫助確定了進一步治療和轉移方案。第二天,全部傷病員都得到了及時處理,無一死亡。

  在抗震救災一線,王海先後3次進入吉隆鎮、3次進入薩勒鄉,兩次進入樟木口岸,行程4000多公里。5月3日,不顧連續嘔吐腹瀉的狀況剛剛好轉,王海便參加了跨界防疫。短短3天時間,防疫工作深入尼泊爾境內12公里和6個災民安置點。在災區,無論是醫護人員還是當地群眾,都記住了風風火火、和藹可親的王海。

  曾帶著小孩去吉隆帳篷醫院看病的羅布對王海記憶猶新:“雖然我的孩子不是因為地震受傷,但是依然免費得到了很好的救治。”羅布至今記得個頭不高、身材略胖、目光慈祥的王海。

  而對於這些讚譽,王海總是很平淡地説道:“作為一名醫生,這些都是我應該做的。救死扶傷就是我的責任和使命。”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