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醫療資訊化建設永遠在路上
- 發佈時間:2015-08-20 01:30:58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創新啟示錄
□ 本報記者 吳紅月
2014年10月22日,在遼寧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管理資訊系統項目驗收會上,評審專家組對遼寧省衛計委提出的“1+14”創新建設方案,即“一個軟體商、14個地市實施廠商共同完成平臺建設”進行了綜合評價,對其模式創新及精細化管理給予了充分肯定。日前,主管資訊化建設的省衛計委副主任韓明惠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表明瞭我們在深化醫改中實現了初步建成以政府主導,多方投資建設和運營的省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管理資訊系統的目標,真正做到了規範、提高、便捷和共用。
記者了解到,遼寧省在工作中實現許多創新,最為突出的三點是,“1+14”模式共建省級醫療資訊化管理平臺;“居民健康卡”實現一卡多用;以“移動應用+支付”重塑醫療服務流程,打造新型健康服務生態體系,實現跨越式發展。
“1+14”模式
共建省級平臺項目
什麼是“1+14”模式?遼寧省為何要以這一創新模式進行省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管理資訊系統的基礎平臺建設?
數據顯示,遼寧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資訊系統支援全省14個市、100個區縣,244家中心鄉鎮衛生院,42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779家鄉鎮衛生院、1302家社區衛生服務站和11823家村衛生室。
“從遼寧省整體醫療機構的角度看,我們有資訊化應用程度很高的醫療機構,比如盛京醫院,就是目前國內通過國家衛計委醫院管理研究所認證的‘電子病歷系統功能應用水準評價7級’和美國HIMSS(醫療衛生資訊與管理協會)7級認證系統”的唯一一家‘雙七級’醫院,但我們也有鄉鎮衛生院這樣剛剛開始進行資訊化建設的低端平臺,如此參差不齊的現狀該如何形成統一模式,方便管理,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韓明惠指出,“國內醫療資訊化建設已有十多年時間,遼寧省下屬的14個城市都有自己的資訊化基礎,但存在‘孤島’現象,需要全面統籌”。
為了保證系統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遼寧省衛計委對於全省的資訊化平臺建設確立了以下原則:其一,實施頂層設計,即各地都要作為“一把手”工程,並分級落實;其二,整合現有資源,降低費用;其三,統一標準,互聯互通;其四,遵守規範,保障運作。
據遼寧省衛生資訊中心主任楊佐森介紹,“1+14”模式中的“1”,指的是全省以一個軟體開發商進行整體設計,形成統一版本,統一牽頭,統一功能規範,統一數據標準,為未來全省數據採集、分析打下基礎,同時,以此達到統一基層醫療機構業務流程,規範業務操作的目的。為了能夠全面快速進入實施狀態,我們選擇了在醫療資訊化建設中具有豐富經驗和資質的軟體開發商東軟集團。“14”,指14個地市自主招標實施商,軟體開發商進行統一培訓、統一指導,以實現快速對接和驗收。
記者看到,在公共衛生管理系統的建設平臺上,涵蓋了健康檔案管理、健康教育管理、預種接種管理、兒童保健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壓患者健康管理、Ⅱ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其他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傳染病及突發公共事件管理以及衛生監督協管服務管理等內容;而在基本醫療管理體系平臺上則包括門診管理、住院管理、門診醫生工作站、住院醫生工作站、護士醫生工作站、護士站管理、藥房管理、藥庫管理、村醫工作站以及基藥管理等項目。
項目從2013年7月15日正式啟動,目前已完成盤錦、錦州、營口和本溪試點單位基層系統實施初驗工作,實施效果顯著。
“我現在坐在辦公室就可以看到每一天遼寧省18家大型公立醫院的治療資訊,日門診量、用藥情況等等。在綜合資訊管理系統平臺上,可以了解基層村醫的註冊資訊,甚至33萬醫護人員的誠信體系管理等,便於整體把握醫療資源。未來,我們將在對整個系統數據進一步深入挖掘的基礎上,進行分析決策。”
居民健康卡為載體
實現跨越式發展
居民健康卡是國務院部署的資訊惠民工程,被認為是改善患者就醫體驗、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有效手段,同時,也是推進人口資訊化建設,實現互聯互通的有效途徑。
“我們拓展了居民健康卡的使用功能,使之成為基層醫療資訊化管理的一大抓手,以此卡為載體,以一張卡可實現對“4631-2”中6大模組的統合,在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管理、計劃生育以及綜合管理等方面均有體現。”韓明惠介紹説。在這個方面的創新,使遼寧被列入全國的試點城市進行推廣。
數據顯示,自2013年3月1日,遼寧省居民健康卡的發卡量已經達到704萬張,確定激活使用的達到615萬張,發卡面覆蓋全省14個市。發卡方式主要有醫院、新農合重點人群以及銀行發卡等多種方式。
楊佐森向記者展示了“一卡”多用的功能,其中有身份識別、個人資訊存儲、金融結算、跨區域就診4大基本功能。除此之外,還具有5自助(自助掛號、自助繳費、自助查詢檢查結果、自助列印化驗單與發票、自助與醫保費用對接)、1查詢和1調閱功能,具有診療資訊存儲功能,持卡調閱診療資訊。
“我們還創新了居民健康卡上的數字認證,載入了計劃生育藥具發放識別、公交卡、幹部保健管理、新生兒醫學證明、新農合管理等,使健康卡便民、利民、惠民的綜合服務能力更強。”楊佐森強調。患者用居民健康卡看病,實現了自主掛號、繳費、列印、查詢等功能,明顯緩解了看病難、看病時間長、看病煩等問題。
目前,遼寧省新農合居民健康卡的發卡量超過500萬張,不僅解決了參合農民跨地區、跨機構“一卡”就診的問題,還破解了農合基金監管的難題,打擊了套取農合資金行為,降低了行政成本。
“移動應用+支付”
破解建設難題
資訊化建設無疑需要資金的支援,這一瓶徑直接影響了我國許多省市資訊化戰略的建設實施。2013年初,遼寧省財政投入3250萬元,用於建設省級衛生綜合資訊平臺,經過兩年的建設,初步建立了居民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和全員人口三大數據庫,成為全省數據交換和共用中心。
但隨著省級基層醫療衛生資訊化系統的建設,資金問題凸顯。為此,遼寧省衛計委採用了PPP形式引入社會資本參與。一方面,通過居民健康卡載入支付系統,建立全省統一的居民健康卡綜合管理平臺,實現了遠端密匙灌裝和分級驗證,綁定銀行卡、儲值賬戶及第三方支付(支付寶、微信等),滿足患者就診互聯互通的方便需求;同時,鼓勵有資質的企業參與遼寧居民健康卡建設,對符合資質的銀行、晶片、卡機具供應商及卡生産企業不做任何門檻限制,保證了多種發卡模式並行,為快速發卡提供了公平開放的平臺。
韓明惠表示,未來要以“12320健康通”作為統一業務品牌,建設全省預約掛號系統及第三方支付機構、運營商、居民健康卡等各相關方資訊系統的整合對接。由省衛計委統一開放、部署院內自主終端、網站、智慧手機客戶端、微信公眾服務號、支付寶服務窗和電話等渠道應用軟體,為患者提供多渠道的當日/預約掛號及掛號支付等服務。
“資訊化真正改變了原有粗放的管理方式,使得我們對慢病及各種疾病的醫療診斷狀況更加清楚,醫療決策和管理更加精準”。韓明惠感慨道,“醫療衛生機構管理的資訊化是一件長期的工作,隨著技術創新的速度不斷提升,資訊服務平臺的開發展現出無窮的潛力,我們永遠在路上。”
本版與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 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合辦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