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教育,交流比判優更重要
- 發佈時間:2015-08-20 01:30:46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教育時評
文·張 龍
英國廣播公司日前出品了名為《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的紀錄片,在中英兩國教育界以及媒體上引起了教育模式優劣的爭論。
紀錄片共有三集。講述的是五位來自中國的中學教師,在英國學校把中國的“教學模式”運用到西方課堂的故事。該校50名九年級學生接受了為期一個月的“中式教學”,然後要與同年級的其他學生進行考試,以檢測中西兩套教學方式的效果差別。
第一集剛播,就引起了硝煙瀰漫的輿論大戰。在英國媒體的諸多報道和評論中,“中式教育方法”主要表現是:早七點上學,晚七點放學,在課堂上遵守紀律,不得隨意講話。這些對中國孩子可謂司空見慣,但在以鼓勵“多元教育”為核心的英國學校,卻被認為不可思議。片中,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摩擦也大多源於此。英國《獨立報》刊發評論《也許猛虎教師可以從精力充沛的孩子身上學到什麼》,認為“英國學校的教學文化是‘學生中心式’,而中式教育的特徵則講求‘權威、紀律和殘酷競爭’,這實際上令九年級的學生們陷入了文化衝擊中。”
有人認為中式教育實難在英國學生身上産生效果,甚至有可能挫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但也有人認為,這其實是給英國教育傳統帶來了新鮮的空氣。有著160年曆史的《每日電訊報》發表了教育家安娜·布蘭斯基爾的評論《一場課堂小騷動可能是件好事》。安娜原是英國布裏斯托的一位資深中學歷史教師,後前往耶路撒冷擔任一家國際學校的中學部主管,對國際教育有比較深刻的認知。她認為中國教師走進英國課堂對當地教育有著積極作用:“對教師而言,參照他山之石反躬自省是一件極有吸引力的事情。從這次試驗看出,當學生們更安定地坐在教室裏時,我們的教育體系可以更好地鼓勵他們跳脫窠臼,大膽思考,去提問和挑戰一些預設的想法。”
其實,西方教育領域對於中式教育方法的探討,近幾年一直保持著一定熱度。2011年,耶魯大學法學院華裔教授蔡美兒出版了《虎媽戰歌》,在西方教育界引起了相當大的反響。這位“虎媽”把兩個女兒送進美國名校,並且學業、音樂和體育都很出色,她的教育方法雖受詬病,卻也收穫了一批西方粉絲。時隔4年,一部由趙薇、佟大為主演的中國電視劇《虎媽貓爸》再度在西方媒體和社交網站上點燃了對中式教育的熱議。BBC和《每日電訊報》等媒體極盡能事地向受眾介紹了中國的“虎媽”與“象媽”“貓爸”與“狼爸”的差別。
紀錄片還在陸續播出。由於爭論足夠激烈,甚至有不少人認為“抹黑中國老師”。英國廣播公司網站11日透露,中國老師其實很有同情心,他們開始慢慢適應,並逐漸掌控課堂。爭議或許還會升溫,但中西教育都會在彼此正視和碰撞中調整自我。比起孰優孰劣的判定,相互借鑒與融合發展更為重要。中國教育從來沒有停止借鑒西方的腳步,而這檔節目見證的,則是中國教育“走出去”,西方教育“請進來”的探索嘗試。正如費孝通所説:“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教育是育人的行業,對待千變萬化差異的個體,以及迥異的傳統文化價值觀,碰撞與爭論不僅不應該拒絕,反而應該擁抱。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