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美麗共締造 後埔展新顏

  • 發佈時間:2015-08-17 05:53:2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閱讀提示

  我國不少大城市中都散落著城中村。長期以來,大多數城中村生活環境堪憂,當地居民怨聲載道,外來居民抱怨連連。城中村該何去何從?政府揪心,百姓憂心!在廈門,“美麗廈門共同締造”行動的實施,吹響了推進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號角,探索了城中村發展的方向,更點燃了城中村居民共赴美好未來的夢想。經過近兩年的探索,廈門市試點的城中村社區,環境煥然一新,治安狀況大為好轉,當地居民生活水準穩定提高,外來居民生活更加便利舒適。記者近日深入廈門後埔社區調研,探訪這一城中村治理的做法和經驗。

  治安改善:人眼加電眼 監控全覆蓋

  治安混亂是城中村普遍存在的大問題,癥結就在於缺乏監管。將社區每一個角落都置於巡防隊員和攝像頭的監控之下,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後埔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湖裏區江頭街道,2003年村改居,社區面積1.8平方公里,下轄後埔、薛嶺、浦園3個自然村,7個居民小組和江頭苑、嘉隆公寓兩個純住宅小區,常住人口不到6000人。由於後埔位於廈門島的幾何中心,獨特的位置、四通八達的交通、相對低廉的房租,使得後埔成為眾多外來打工者在廈門落腳的首選之地,多年來外來人口都維持在7萬人左右。

  和其他城中村一樣,租住在後埔的以低收入群體居多,主要是農民工、剛畢業的大學生,治安狀況相對壓力較大。

  “以前,打架、盜竊等治安事件時有發生。”後埔社區黨委書記葉建力告訴記者,安全是老百姓關心的頭等大事,安居才能樂業。因此,後埔把提供平安服務作為推進“美麗廈門共同締造”戰略的首要抓手,狠抓治安設施和隊伍建設。

  一年多來,後埔社區投入近300萬元,在全社區安裝了870多個平安眼視頻監控探頭,實現技防全覆蓋,打造廈門首個最先進的“技防村”。同時,組建了60多人的專職巡防隊伍,實行治安網格化管理、重點區域常態化監管,推行出租房等級化管理。在每幢居住20人以上的出租房內,配備一套視頻監控系統、一扇防盜磁卡門、一本迴圈登記簿、一名專職管理員、一塊民警警示牌。

  在後埔社區警務室,社區巡防中隊長蘇德恩指著監控大屏告訴記者:“原來的攝像頭像素太低,稍遠就看不清人臉,作用十分有限。更換新的攝像頭後,不但像素提高了,而且監控範圍基本覆蓋全社區。現在,社區裏只要有犯罪行為就可以馬上被發現,犯罪分子的模樣和行蹤也可以立即鎖定,大大提高了破案效率,對犯罪分子起到極大震懾作用。”

  記者看到,後埔的大街小巷都裝有路燈,即使晚上也能從監控大屏看清全社區的每一個角落,一旦發現可疑情況,附近巡邏的巡防隊員能迅速到位。另外,每家每戶還都安裝了平安鈴,居民遇到困難或危險時,只要按響平安鈴,便可迅即得到回應。“現在治安案件大幅下降,從2008年最多時的1300多件降到了去年的500多件,居民的安全感明顯提升。”金山派出所後埔社區二隊副隊長趙璽説。

  環境提升:哪該整治 居民説了算

  基礎設施落後、環境衛生差是城中村最被人詬病的一大頑疾,以往政府的大包大攬並不能解決社區的實際需要,哪該整治,怎麼整治,一定要由居民決定。

  在後埔社區村民8組聚居地,一棵需雙人合抱的大榕樹鬱鬱蔥蔥,幾個居民正在這裡休閒納涼。社區環境衛生協管員陳蓮萍告訴記者,以往可不是這樣,從7組到8組聚居地之間,有一段長約150米的農貿市場通道,因排水不暢,下水道跑冒水是經常的事。儘管環衛工人每天都進行清理,但效果並不理想,常年路面濕滑,行人經過得格外小心,榕樹周圍也總是污水橫流,居民對此意見很大。

  “美麗廈門共同締造”行動開始後,社區向居民徵求意見,8組居民提出改造排水系統的要求,被社區居委會採納。按照社區出大頭,小組出小頭,群眾籌一點的思路,共投入36萬元對排水系統進行了徹底改造,對社區兩棵古榕樹圍欄也一併進行美化提升,根除了下水道跑冒水和路面濕滑的現象,榕樹下成了居民休閒的好去處。

  “環境衛生是居民非常關心的問題,但是在市、區層面,百十米的下水道、社區垃圾桶、公廁等都是一些小問題,難以納入統一的整治計劃,因此長期得不到解決。”葉建力説,“美麗廈門”行動實施以來,社區利用社區網站、座談會、走家入戶等形式,廣泛徵求社區居民意見,兩年來匯總並實施了10多項辦實事項目。如實行村改居物業管理模式,投入60多萬元對垃圾桶升級;投入200多萬元建設壓縮式清潔樓和標準化公廁,加強環境衛生整治,去年以來共清理衛生死角15處,清理雜物30余車,清理水溝600余米,整治佔道經營380余起,營造乾淨整潔衛生環境,提升居民居住生活品質。

  “以前我們想解決這些問題,苦於缺乏資金,一直沒有能力進行改造。‘美麗廈門’行動給我們帶來了‘以獎代補’的好政策,市、區、街道都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援,終於有能力對環境衛生進行全面整治了。”葉建力介紹,祥嶺路西側路口貫穿整個薛嶺社的排水管道改造和雙浦路新景華府國際至呂嶺路的排洪管溝建設,分別投入80萬元和240萬元,8組、9組兩個易澇點道路排污管道改造和浦園社道路排水提升改造兩個項目總投資233萬元,這些都是在“以獎代補”資金支援下得以完成的。

  後埔社區居委會主任陳自權告訴記者,除進行硬體改造外,社區還成立了專門的清潔保潔隊伍,對社區衛生進行24小時全天候保潔。一年多來,隨著治安和環境的改善,來租房的人更多了,目前外來人口已經達到8萬人,當地居民房租收入也有所增加。

  服務強化:內外一家親 服務均等化

  城中村人口流動快,是造成治安混亂、環境衛生差的一個重要原因,而根源是醫療、教育、辦事等公共服務的缺乏。後埔的做法是加強服務設施建設,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讓社區成為大家“溫暖的家”。

  陳小瓊是“新廈門人”中的“老”人。“新廈門人”是廈門市對戶籍不在廈門市的外來人口的統稱,説“老”是因為她2004年從福建石獅來廈門就一直住在這裡。隨著孩子的出生,小孩上學問題擺在了她的面前。“今年孩子已經6歲多,擔心孩子到9月份沒學上,一度萌生離開後埔的念頭。後來聽説,外來人員只要有暫住證、連續兩年以上交了社保、醫保,孩子就可以在社區學校上學,這樣孩子的上學問題就不用發愁了,所以我們打算繼續留在後埔。”陳小瓊高興地説。

  外來孩子能夠在社區上學,除政策寬鬆之外,更主要還是學位的增加。據了解,前些年,為解決外來人員子女上學問題,後埔社區把繁華商業街的一處舊辦公樓改建成民辦學校,並無償將社區籃球場供學校使用。目前轄區有兩所民辦學校,能為外來人員子女提供2500多個學位。去年還投入400萬元建成一所集體公辦幼兒園,可為外來人員子女提供近350個學位,有效緩解了外來人員子女入學難問題。

  “外來人口占後埔的大多數,為他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務是社區的職責所在。”後埔社區黨委副書記陳雪梅説,“美麗廈門”行動實施以來,後埔社區建成了社區一站式標準化辦事服務大廳,開展錯時服務、預約服務,設立黨員服務崗,為社區居民和外來人員提供暫住申報、計生、勞動保障、就業諮詢、文教、殘疾人服務等便捷高效的服務;成立“流動婦女平安之家”,為婦女提供技能培訓、法律維權等服務,每年免費為外來女工進行婦科病普查普治;免費開放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每年組織不少於8場次的外來人員文化活動。

  日益改善的治安和環境,日漸完善和便利的服務,讓後埔的“新廈門人”感受到了家的溫暖,“老”人不想走了,“新”人也更多了。

  發展穩定:居民變股民 生活樂無憂

  城中村有相當一部分當地居民都是失地農民,租房是他們收入的主要來源。緊跟城市發展步伐,建設社區發展項目,成為社區居民長期穩定的收入來源。

  外來人口多了,最高興的是社區失地農民,因為這意味著房子好租、房租堅挺、收入增加,但他們心裏還是不踏實。“很多出租房都是村民自己建起來的,大多沒有正規手續,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被拆掉,一旦被拆,收入來源就沒有保障了。”李慶賀的擔心代表著大多數失地農民的心聲,也是擺在社區居委會面前的一道難題。

  1953年出生於後埔的李慶賀一直生活在這裡,原來家裏有責任田,全家靠種田為生。1993年,隨著社區最後一塊耕地被徵用為工廠廠房,房租就成了全家收入的主要來源。其中一部分來自於徵地安置費蓋起來的住房出租,另一部分來自於集體廠房出租的分紅。“分紅每人每月只有100元,全家老小9口人也就900元,出租房要是被拆掉,以後可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美麗廈門共同締造”行動的實施,給社區失地農民帶來了希望。根據《美麗廈門發展規劃》,廈門市為後埔規劃了13萬多平方米的社區新發展用地項目。如何用好這些地,在後埔引發了廣泛討論。

  “一開始很多人建議進行商品房開發,這樣房子一賣就能有一筆非常可觀的收入,但葉書記覺得這樣管得了一時,管不了長遠。”後埔股份資産管理委員會主任黃濟民對記者説,“後來葉建力帶著居委會成員和居民代表進行了詳細考察和論證,確立了利用項目發展用地自主進行商業化開發、居委會成立資産管理公司進行項目運營、全體失地農民以一定的股份成為股東享受分紅的發展模式,這樣居民就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

  後埔社區發展項目包括3個部分:一是小型寫字樓,順應政府産業轉型趨勢,滿足小微企業辦公需求;二是與周邊環境和發展狀況相適應的經濟性酒店;三是比村民出租房檔次稍高的白領公寓。

  目前,整個社區發展項目正在分期推進,將於2018年全部完工並投入使用。黃濟民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照一套非常複雜的配股方式,社區4350多人共配股10670股,平均每股12平方米左右。按目前周邊每平方米每月25至30元的平均房租算,每股每月分紅在300至360元,扣除各種成本、稅收,每股每月純收入在180元左右。失地農民股份最多的3.5股,最少的也有2股,這樣全社區居民每人平均每月分紅能達到440元,最少的每月也能有180元左右的收入,即使自家的出租房被拆掉,也能夠獲得一部分生活補助。

  “我家大小9口人,算下來全家共有24股,今後每月分紅能拿到4320元。”更讓李慶賀高興的是,自己的股份將來還可以轉讓和繼承,這樣只要項目不倒,子孫後代都可以永享分紅。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