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六盤山下放牛娃的智慧

  • 發佈時間:2015-08-14 02:32:33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蔣培玲

  “加油!”“快跑!”8月12日,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蒙古源流基地,第十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表演項目比賽現場,寧夏代表團帶來的兩個與“牛”有關的競技項目——“趕牛”和“打鞄牛”,可謂牛氣沖天,引爆全場。這兩個源自寧夏涇源縣的回族傳統體育項目,再現了革命老區寧夏六盤山下放牛娃的智慧與創造。

  涇源縣自古多養黃牛,“涇源黃牛肉”是經過農業部認證的地理標誌農産品,2014年全縣牛飼養量達到19.5萬頭,是當地農戶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涇源縣文化館幹部、項目教練李光輝告訴記者,這兩個“牛項目”和當地傳統的生産勞作方式密不可分,是山裏娃為改變常年單調乏味的放牛生活而發明的一種遊戲活動。

  據李光輝介紹,過去當地的放牛娃常常結伴放牧,早上先將牛趕上山,然後一起在山下玩。到了傍晚,放牛娃們都不願上山放牛,就用遊戲的方式把牛牽回來。於是,“趕牛”“打鞄牛”等民間體育項目應運而生,輸者負責將所有的牛趕下山。

  玩“趕牛”時,在空曠的草地或麥場中間挖一個直徑40釐米、深20釐米的窩,稱為“牛圈”;“趕牛棍”長180釐米,用根部帶彎度的嫩木製成;“牛”則是用直徑約10釐米的木疙瘩或石頭製成。比賽時,進攻的一方持木棍擊打木塊意為趕牛,防守方則想方設法阻止“牛”進“圈”。比賽共分4節,雙方輪換,各進攻、防守兩次,得分最高者勝出。而首次亮相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的“打鞄牛”也分攻防兩方,規則借鑒了木球、手球等體育項目的規則。

  這兩項運動既有趣味性和觀賞性,又考驗體力、耐力和協作能力,特別適合青少年玩耍。李光輝説,目前已經在縣裏的小學進行推廣。“回族尕娃不會趕牛,白在人世走一趟。”這句話是“趕牛”項目在回族青少年中廣受歡迎的真實寫照。

  比賽中,隊員們在賽場上如孩童般吶喊、奔跑,而場下的評委和觀眾也被回族淳樸的民間體育形式所感染,不時報以熱烈的掌聲和喝彩聲。

  “打鞄牛”項目運動員、來自該縣園子村的丁文輝告訴記者,小時候一直和夥伴玩這個遊戲,但近幾年西海固地區進行生態移民工程,封山禁牧,許多農民雖然搬進了移民新村,但是這個遊戲卻留了下來。“農閒或者節假日的時候,村裏人只要一開始‘打鞄牛’,老人孩子婦女都來看,吶喊助威,熱鬧極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