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人事調整不是內部政治鬥爭:別把宮鬥劇當真
- 發佈時間:2015-08-13 09:01: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被鞭打的理想主義:變革中的奇瑞承受了多少責備
本報記者 王超
“緋聞多的演員是好演員,緋聞多的企業是好企業。”8月11日,針對近期的媒體質疑,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只有品牌才能讓企業營利,而品牌的基礎是品質,品質的核心是體系,所以,奇瑞利用5年時間建立起研發、生産、品質、行銷、財務等九大運營體系。“很多人不理解,但我們已經初步嘗到了甜頭。”
今年以來,中國車市出現了意想不到的寒流,連合資車企都試圖用降價來自保,那些尚處於轉型期的本土企業,也在思想上開始猶疑。政府、投資人、經銷商、媒體……一雙雙眼睛都在盯著,其中就有一些人,他們懷念“速勝論”流行時自主品牌野蠻生長時的風光無限,鄙視轉型期中的企業掙不到“快錢”。在一番鞭打之後,挺不住的企業可能再次被短期利益所誘惑,品牌、品質、體系、溢價能力都不重要了,先滿足指標再説。
有人説,中國的市場土壤孕育不了偉大的企業。因為不少地方政府更關注企業的GDP貢獻;因為洋品牌的示範效應足夠明顯;因為唯銷量論一直是主流,即使産品技術陳舊,但只要賣得好就會被尊奉為神。
在中國這個充分開放的市場中,自主品牌要闖出作為的可能性很低,但臥薪嘗膽迎來收穫的企業同樣存在。作為曾經被光環籠罩、一度成為“政治標桿”的車企,奇瑞在大刀闊斧進行體系改造的時候,最難被人所理解。人們會説,“你曾經是多麼輝煌,衝上過車市前6名,為何要執意改變自己?”殊不知,那些美麗的數字雖然能讓車企擠進光榮榜,甚至走進“新聞聯播”,卻不能讓羸弱的身軀收穫力量。
這些年來,奇瑞每次被唱衰,皆因其不甚樂觀的銷量。今年上半年,整個奇瑞係銷售25.2萬輛,同比增長17%,而奇瑞品牌的增長率只有3.9%。雖然在奇瑞發佈的公關稿中刻意突出“奇瑞係”(包含觀致、奇瑞捷豹路虎、凱翼、開瑞、萬達[微網志]客車等多個品牌)的17%,但奇瑞品牌的自身表現,仍然讓人捏一把汗。
不過,很少有人知道,奇瑞的海外銷量常年保持第一,近幾年艾瑞澤和瑞虎的出口勢頭不錯,産品利潤提升顯著。這個汽車主營業務一度連年虧損的企業真的開始掙錢了。
今天奇瑞的人事變動,在外界看來有些“細思恐極”,甚至有各種人事鬥爭的陰謀論甚囂塵上。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從奇瑞的産品規劃和技術産出來看,奇瑞已經到了厚積薄發的時刻。如今,奇瑞恰恰需要産品端和市場端進行緊密配合,完善相對薄弱的行銷體系。人事調整的初衷就在於此。
值得一提的是,從2014年開始,奇瑞汽車主營業務實現了10年來的首次盈利。如果説奇瑞真正開始建立體系力始於2010年年底,那麼,這4年時間的體系再造顯然是極具效應的。但問題是,改革並非一蹴而就。奇瑞現在需要做的,是在相對完善的技術和産品體系之上,打通産品與市場的通道。
尹同躍説:“中國汽車市場的高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自主品牌若想發展必須做品牌,而品牌的基礎就是品質,品質的基礎就是體系。奇瑞用了5年時間來打造自身的體系,我們現在做的是,在高速跑步的時候蹲下來把鞋帶繫上。”
在被奇瑞任命為銷售公司總經理的時候,高新華剛剛完成艾瑞澤、瑞虎系列的産品規劃,此前亦負責過生産和品質管理,經歷過多個崗位。同樣,奇瑞對湛先好、李東春和王朝雲的任命,亦是想通過人才的融合,體現奇瑞在第二戰略階段下,用相對合理的人員部署打通行銷體系的決心。
要打通行銷體系,一是要把市場的聲音第一時間傳到後臺的産品開發中去;二是要進行體系化的整合行銷,包含産品、品牌、傳播、廣宣、企劃、網路管理、大區管理、商務政策、售後服務品質管理等多個方面,這些都要組織成一盤棋。
進入戰略轉型深水區的奇瑞,其當務之急,就是打造整合行銷體系能力,同時要建立更有效、更高品質的經銷商網路體系。
尹同躍表示,現在奇瑞的庫存量是5萬輛,正處於歷史最低水準,經銷商營利率超過70%,渠道已經非常健康;按照目前平均單月銷售3.5萬輛計算,如果庫存量繼續減少,供貨就會出現問題。他説,自主品牌應該懂得保護自己的網路。
簡單地將奇瑞的人事調整理解為企業內“政治鬥爭”的人,是把宮鬥劇當成職場寶典。事實上,在體系力已經完備的利好背景下,打通市場渠道仍是一場硬仗。為了在第二階段改革期保證奇瑞整體的運營品質,對行銷體系動手術恐怕是早有規劃的。
在戰略方向十分明確的情況下,奇瑞近期的人員變動不僅上升不到“地震”的程度,反而是一件值得人們深入解讀的事情。一向大大咧咧的尹同躍恐怕並沒有想到,這個看似激進實則深思熟慮的戰略部署,會引發那些錯誤的解讀。
事實上,尹同躍及現有的管理班子目前為止交出的答卷是值得認可的。從九大運營體系的建設,到觀致和奇瑞捷豹路虎兩大合資企業的規劃,再到接下來的行銷體系改造,都在既定的設想中進行。在整個體系力的大框架中,奇瑞的管理和經營模式相對健康,隨著未來一系列新産品的推出,其體系優勢將不斷顯現出來。
對於“唯銷量論者”來講,奇瑞可能是一個“慢企業”,但銷量問題豈是簡單的“換掉誰”就能解決的?如果沒有先進的産品體系作後盾,沒有完備的行銷體系作基礎,即使可以獲得暫時的銷量提升,企業的慢性病依然治不好,而且這病很可能是絕症。
我們相信,多數批評奇瑞的人是因為“愛之深,責之切”,他們真心希望奇瑞強大,希望自主品牌銷量好看,希望這個在中國屈指可數的“理想主義車企”能夠撐起一片天空。既然這樣,不如理性地看待奇瑞的變化,多給奇瑞一點證明自己的時間。
從某種角度上來講,所有對奇瑞的批評都是奇瑞寶貴的財富。在這個市場還有以抄襲求生存,以購買淘汰平臺過活,以依傍外資為生的車企存在的現實下,那些“理想主義車企”一直在堅守他們的尊嚴。批評奇瑞,是因為它在人們心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天是心疼與不捨,明天或許就是欣慰與振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