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受雙重擠壓 以産業融合推動轉型升級
- 發佈時間:2015-08-13 07:5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我國製造業目前正受到雙重擠壓,即部分高端製造業向發達國家回流,一些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向勞動成本、商務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轉移。農業領域也面臨著低效率、低附加值、生産經營方式落後的問題。如何推動製造業産業升級,實現農業現代化,提升産業綜合競爭力,提高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是一項緊迫而艱巨的任務。
現代産業界限日益模糊,工業服務化,服務産品化,産業融合是産業發展的重要特徵與趨勢。推動實現“中國製造2025”戰略和農業現代化的宏偉目標,需要用跨界融合的理念,即在製造業和農業兩大産業中嵌入知識含量較高的生産性服務業,實現生産性服務業與製造業融合互動發展、生産性服務業與農業的有機融合。
推進生産性服務業與製造業融合互動發展,發揮生産性服務業對製造業升級轉型的作用,建議從以下4個方面著手:一是鼓勵製造業分離發展服務業。國際國內經驗表明,推動生産性服務環節專業化、社會化發展與做強做專做精製造業密切相關。這樣做,既能釋放服務市場需求,培育專業化的服務供應商,又可讓製造業企業專注于自己的“主業”,是“一舉兩得”的選擇。二是推動製造業延伸産業鏈,在最終産品中增加更多的服務元素,實現服務化經營,從而增加製造業盈利的空間。三是改變過去製造業“重物質要素、輕服務要素”投入的傳統做法,更加注重投入“研發設計、軟體資訊、品質控制、現代物流、供應鏈管理、檢驗檢測、融資租賃、節能環保解決方案”等知識密集型服務要素,給製造業的身體裝上“聰明的大腦”,助推“中國製造”走向“中國智造”。四是改革工業化與資訊化融合方式。過去強調較多的是在工業製造環節運用資訊技術,但這有明顯局限。我們不僅要重視製造生産過程的資訊化、智慧化,更要把資訊化滲透于生産價值鏈全過程,並實現網路立體式深度融合,將研發設計、加工製造、行銷服務産前、産中和産後三大産業環節整合在共同的網路化資訊平臺上,並以此為基礎打造若干智慧製造産業集群,依託這個平臺推動服務與製造全價值鏈深度融合,使生産性服務業成為支撐“工業4.0”、落實“中國製造2025”的重要推力。
土地、資本是影響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但現代農業的發展越來越依賴外部知識和服務要素的投入與運用。推進現代服務業與農業的融合發展,重點要抓好以下5個方面工作:一是推進農業科技資訊服務發展。鼓勵高校、科研機構與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建立農業科技聯盟,積極打造農業科技服務雲平臺;利用現代網際網路、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手段,通過全程閉環式運作,逐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領域分級標準,重點突出安全食品檢測、綠色食品檢測、有機食品檢測和功能食品檢測4個層面,打造食品安全領域的全球標桿與品牌形象;高度重視網際網路與傳統農業的結合,讓農民、農業從網際網路的普及利用中提升開拓市場的能力。二是創新農産品市場流通體系。農村電商已成為盤活農村資源、搞好農産品流通、服務“三農”的重要支撐,要把發展農村電商放到重要的位置。鮮活農産品物流是目前農産品流通體系的短板,要重點發展鮮活農産品物流,加快實施冷鏈物流標準化,逐步解決鮮活農産品“最後一公里”瓶頸問題。三是健全農機技術推廣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農機化資訊服務平臺,組建“上下聯通、資源共用”的農機化資訊服務網路,開展示範推廣、農機作業、技術培訓、銷售維修、資訊諮詢和仲介等多領域、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逐步形成以市場為導向,服務為手段,融示範、推廣、服務為一體的多元化的新型農機化服務機制。四是完善農業標準化服務體系。堅持以確保産品品質安全為核心,用標準化的理念和規程規範指導生産、加工、流通全過程,重點要建設標準化資訊和農産品品質安全資訊服務網路平臺,實現標準資訊資源透明共用。建立“按標生産”、“憑標流通”,強化標明産成品的産地、品質、標準的等級標識制度,以推動完善各基層農産品品質安全檢驗檢測站點為抓手,全面建立起農産品品質安全檢測體系和追溯體系。五是完善各類公共服務平臺。農村服務業具有較強的公共公益性,服務對象量大面廣且大多是處於市場相對弱勢地位的農民和農業企業。通過構建人才服務網路平臺、科技資訊平臺、資訊服務平臺、裝備服務平臺等公共服務平臺,整合和整合資源,降低農民或農業企業獲取、利用這些資源的成本,增強他們使用現代服務要素的偏好,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 夏傑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