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自産自“消”廢棄物“蚯蚓效應”促平衡

  • 發佈時間:2015-08-13 04:32:47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王東生

  畜牧養殖和加工企業如何處理廢棄物,一直以來都是困擾其發展壯大的難題。北京養殖業退出六環以外,進而再退到遠郊縣甚至河北的一些縣市;上海養殖業也退到市外的江蘇地縣。畜牧業已不再是一線城市鼓勵發展的行業,就是不少二、三線城市也把畜牧業“趕”出了城。原因其實就一個,畜牧業在發展過程中對其周邊環境的污染。

  吃肉時想起畜牧業,環保時又要挪走城邊養殖業。難道畜牧業真成了環保的包袱,要做強做大畜牧業就只有“農村包圍城市”一條路,沒有生産和環保雙贏之路嗎?

  前不久,記者採訪了位於福建省光澤縣的聖農集團這個國內最大的肉雞養殖加工企業。該公司今年白羽肉雞養殖量達3.6億羽,日屠宰加工120萬羽,企業規模目前位列亞洲第二,中國第一。企業不僅在養殖、生産加工裝備方面國內一流,而且用在環境保護方面的設施設備也處於國內前列,依靠自身走出了發展與環保並重雙贏的迴圈農業道路。

  在採訪中,記者明顯感到,“聖農”的農業廢棄物處理模式如同自然界中的蚯蚓,通過自身與微生物的協同分解作用,處理土壤重金屬、城市生活垃圾和農業有機廢棄物,達到環境保護的自然平衡狀態。“聖農”靠自身消化處理農業廢棄物,可謂一種典型的“蚯蚓效應”。

  讓雞糞“香”起來

  “聖農”現年養殖3.6億羽肉雞,産生的雞糞和谷殼等墊料廢棄物約50萬噸,如此大量的廢棄物如何處理,關乎企業如何做大,當地環境如何保護的問題。

  集團副總裁傅細明告訴記者,“聖農”位於閩江源頭,始終秉承綠色聖農、生態環保的理念,精心打造了一條縱橫迴圈經濟産業鏈,做到變廢為寶,化害為利,真正形成了無污染、零廢棄的迴圈經濟生産模式。幾年來,在環保方面先後投入6億元,建起2個有機肥廠和2個發電廠,其生産能力足以支撐今後幾年的發展規模。

  雞糞等廢棄物通過養殖場堆放發酵,再集中用密閉運輸車運輸到有機肥生産廠,在發酵池加入發酵劑再經過20多天高溫旋翻機旋翻充分發酵滅菌,製成20萬噸各種專用有機肥,其有機質含量大於60%以上。在生産車間,記者看到在1萬多平方米的倉儲庫裏,有一小半場地堆放著茶葉專用有機肥。車間負責人老黃告訴記者,1.3萬噸雞糞可以出1萬噸有機肥,這裡碼放的都是武夷山市和本地土肥部門為茶農們訂的,廠裏要加班加點趕在茶農用前做出1萬噸茶葉專用肥。在另外兩條包裝線上,工人們正在忙著裝肥封袋。一種是煙葉專用肥,另一種是海水養殖肥水型專用肥,清一色都是80斤的大袋。傳送帶直接將肥輸送到大貨車箱裏。“有機肥非常受歡迎,特別是茶農非常喜歡茶葉專用肥,成了他們的‘香餑餑’。”老黃説。

  傅細明説:“2012年,‘聖農’在擴大養雞生産規模時在浦城縣投資上項目,浦城縣政府和農民對雞糞污染表示出強烈的擔心,但在實地參觀了有機肥廠和‘凱聖雞糞發電廠’之後,擔心一下消除了。”

  讓熱電“轉”起來

  聖農在6億元的環保投入中,與湖北凱迪控股投資有限公司合資于2009年4月,開始興建亞洲第一家“利用迴圈流化床鍋爐技術直接燃燒雞糞發電”的“生物質能源”環保電廠。發電廠年處理雞糞可達30萬噸,發電量1.68億度。供汽21萬噸,可以實現年産值1億元。同時節約燃煤12萬噸,年減排二氧化碳15萬噸。

  2013年在浦城縣獨資建起了第二座同類電廠,裝機容量比合資廠還要大。去年6月17日,聖農浦城雞糞發電廠一期工程已開始正式並網發電。投産後電廠可處理聖農浦城公司和聖農政和公司養殖過程中産生的全部雞糞,不僅有效保護了當地環境,還為浦城縣增加了新的電源點。

  集團總裁傅光明講:“我們發的每度電送入國家電網是0.75元/度,而從國家電網使用的農業用電為0.60元/度,僅此就為集團節約出可觀效益。”

  在發電廠,順廠房旁樓梯拾階而上,進入有二三十米高的汽輪機房,兩組汽輪機轟鳴作響。電廠工程師講,利用雞糞燃燒産生的水蒸氣推動發電機汽輪機組旋轉,發出的電直接併入國家電網。燃燒後産生的雞糞灰渣只有燃燒前的1/10,而且是含磷含鉀很高的有機肥。

  讓廢水“環”起來

  雞糞發電廠是利用水蒸汽推動汽輪機組旋轉發電,産生大量的蒸汽和水,而聖農集團將蒸汽和水送到屠宰加車間,經過降溫達到要求的水溫,用於肉雞屠宰加工車間浸燙雞毛工序。

  而宰殺車間用過的水經過處理達標後,又可以輸送到雞糞發電廠再度使用,電廠發電再産生的蒸汽,又可輸送到宰殺廠降溫凝水用於屠宰車間生産。水在這裡被合理地迴圈利用起來。

  此外,聖農各個加工廠産生的廢水,也已經全部實現環保達標處理,“聖農”的宰殺廠、污水處理廠是國家環保監測控制點。

  在廢棄物回收方面,2005年集團投資800萬元建了固體廢棄物處理廠,從丹麥引進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廢棄物處理設備,通過將廢棄物放入高溫高壓蒸煮器內蒸煮消毒,再進行水解蛋白和乾燥、冷卻、粉碎處理後,生産成高蛋白混合飼料粉,作為飼料添加劑,用於生産豬、牛、魚類飼料。

  讓大氣“鮮”起來

  2012年,為實現節能減排,保護生態環境,聖農投資1355萬元,推廣天然氣(LNG)貨車運用項目,並計劃在2020年前全面淘汰已購的近500輛貨運車輛。屆時全部貨車採用天然氣為動力,汽車排放污染與汽、柴油車相比,尾氣中不含硫化物和鉛,一氧化碳降低80%,碳氫化合物降低60%,氮氧化合物降低70%。

  此外,聖農全部200多座雞場的3000多棟雞舍照明全部採用LED燈,成本只是原來的1/5不到,大大降低了電耗。

  “如今,‘聖農’雞身上的東西,沒有一樣是浪費的。雞糞發電了,做成了有機肥。很早前,雞的下腳料都是被遺棄,造成了環境污染。現在,下腳料被全面開發利用:雞血深加工製成蛋白飼料;雞毛深度研發製成羽毛粉,也是一種蛋白飼料;雞腸提取胰蛋白酶廣泛應用於醫藥行業、洗滌劑製品和動物飼料。”傅細明講。

  的確,畜牧業發展如能解決好糞便、污水等有效控制和利用問題,依然可以做大做強。聖農集團有42萬羽的養殖場200多個,而且還在不斷發展,在山坳坳裏,把農民拋荒的山丘地轉租過來,每個養殖場一年又生産多茬,飼養量大得驚人,但並沒有對環境造成多少污染。當地水依然清,天照樣藍,空氣還是一樣清新。因此説,不應將發展養殖業與環境保護對立起來。對立的只是傳統的散養生産和現代化、集約化生産的矛盾,畢竟讓一家一戶都搞環保治理,都處理雞糞不可能也不現實。畜牧業也到了走規模化、集約化道路的時候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