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守林人的生存突圍

  • 發佈時間:2015-08-11 02:29:4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毛曉雅

  美麗的海南島,椰林楓影,碧海藍天,這裡沒有霧霾,河流清澈。説起海南的美,最大的“功臣”莫過於島上豐富的森林資源。然而,一直以來,生態與生存始終是困擾著林區百姓的難解之題。在海南島上,國有林場覆蓋了66%的天然林和54%的生態公益林。7月下旬,記者探訪了分別位於海南島東部、中部、西部的3個林場,探究他們如何走出困境,在森林保護與自身發展平衡的探索中找到了突破口。

  留得住人才,才守得住山

  寂寞的群山,孤零零的守山人,這是大多林區生活的真實畫面。而在海南省吊羅山,記者卻看到了另一幅場景:蒼翠滿目的山腳下,坐落著一個乾淨整潔的現代化小鎮,一排排黃褐相間的樓房,掩映在蔥蘢間。文體活動中心內,有人在打乒乓球,有人在圖書室看書。小鎮邊緣,一條清澈的山泉從山上流下,沿著山泉走一走,不經意間就能碰到上千年的古樹,還有80多歲的老人在樹下納涼。

  “依託自然環境優勢轉型突圍,在保護天然林的同時,發展森林旅遊、水電産業以及熱帶林木種苗,吊羅山的改革已經邁出了一大步。”吊羅山林業局(歷史原因得名,現為企業)局長李華説,“吊羅山要發展,必須要有人才。然而,吊羅山多年來在用人方面都是‘近親繁殖’,職工子女中有能力的都出去了,留下的都是闖不出去的。”

  據調查,海南省國有林場3815名在職職工中,大多數學歷為高中以下,本科以上314人,僅佔8.2%,人才短缺已經成為制約林區發展的突出問題。

  築起金巢引鳳來。李華説:“所謂安居樂業,首先要有好的居住環境,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幹事創業。”為此,局裏投資2000萬元進行小鎮基礎設施建設,投資8000萬元改造職工危舊房和建新房,全新的吊羅山小鎮被評為海南省十大最美小鎮。

  從2011年起,李華親自帶隊到各地高校招聘大學畢業生,他承諾的給大學生分配一套住房的優厚條件,讓很多人動心。來自湖南衡山縣農村的李清華就是一名幸運的應聘者。

  在李清華家三室一廳敞亮的住房裏,記者見到了這對“90後”小夫妻和剛剛9個月大的女兒。“三年前,我差點就錯過吊羅山的工作機會。我們那屆招8個人,一開始沒有我,我就去求李局長,後來一名研究生因為家人原因來不了,我才有了這個難得的機會。”李清華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這套房子我們只花了9萬塊錢,對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説,太難得了。孩子出生後,父母從老家來看孩子,看到這裡的環境,都説比城裏還好呢。”

  近幾年,吊羅山林業局共招聘了42名大學生,學歷低、年齡大的職工結構得到極大改善。為了儘快培養他們成才,李華讓他們到外地機關單位挂職鍛鍊兩年,回來後予以提拔。李華説:“我大學畢業後,用了8年時間才熬到科員,現在我會儘快提拔年輕人,爭取4年提科員。”

  如今,吊羅山在改革中走進了幹事創業的新時期。“到2020年,我們要實現每一戶有一套住房、一輛私家車,安排一個子女就業,職工年收入達到10萬元的目標。”李華説。

  抓得住産業,才富得了民

  都説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位於海南島東方市的島西林場,近年來大部分林區被劃歸為公益林。不能砍伐賣木,林區百姓怎麼吃飯?島西林場場長倪明強帶著大夥兒搞其他産業,硬是闖出一條路。

  軍人出身的倪明強做起事來雷厲風行,“林區300多人要吃飯,不賣木頭咱就活不下去了?辦法總比困難多。”倪明強自詡為“包工頭”,這幾年他積極招商引資、尋求創業機會,以種植花卉、熱帶苗木為突破口,使林場逐步走出困境。

  在通天分場30畝的蘭花基地裏,清麗的紫色石斛蘭成群地綻放。基地技術員黃法祥説:“這是從泰國引進的蘭花新品種,由於國內市場上基本沒有這種蘭花,基地的蘭花很受歡迎,批發價50塊錢一盆,主要銷往上海和香港,每畝産值達20萬元。基地不僅解決了幾十名勞動力就業,也帶動了周邊農民種植蘭花。”

  調整産業結構,改變單一的發展模式,發展多种經營,島西林場以此獲得了高效發展。除了蘭花基地,目前還建立了芒果基地、紅樹林苗圃基地和珍貴樹種示範基地等。“多種産業的發展創造了就業機會,也大大提高了林場收入。”倪明強説。

  在馬嶺分場的苗圃基地,50歲的老人袁珠彪正在園裏打理苗木。他説:“以前,工資有過幾百塊錢的時候,也有過開不出工資的時候,現在我和老伴倆人每個月收入有6000塊錢,生活寬裕多了!”

  提升了科技,才能創效益

  “效益,不僅指經濟效益,還有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島東林場書記楊朝暉在林區工作了一輩子,是否能實現三重效益的疊加,是他做任何一個決定都要仔細衡量的。在他看來,統籌三重效益的關鍵之一就是要提升科技水準。

  木麻黃是一種很好的沿海防風固沙樹種,然而,在掌握木麻黃育苗技術之前,林區只能四處購苗,不僅價格高,而且缺乏自主性,每年七八千畝的造林任務能否完成,還得看市場上苗木是否充足。

  為此,楊朝暉帶著技術團隊經過幾年努力,自主研發了輕基質無紡材料育苗技術。在文昌市鳳尾村的木麻黃育苗基地內,記者見到了這一技術的應用流程。基質是根據木麻黃苗木所需營養特製而成,包裹在無紡材料中,能更好地為根部提供營養,保持水分,而且這種材料到土壤中能自行分解,對環境沒有污染。

  基地負責人云唯炳説:“運用這種技術,木麻黃苗齊苗壯,成活率達90%以上。自己育苗,一株苗能節約兩毛錢,而且還能賣苗,為林區增加收入。商品林的成木品質好,是上好的造紙、建材原材料,出口日本。”

  島東林場位於海南島的東北端,是島上風沙最嚴重的地區。過去,沿海常年黃沙漫天,一颳風,沙子能堆到半墻高,村民家門都推不開,沿海幾公里內人煙稀少。如今,這種情況再也不會發生。經過多年種樹,沙質土壤得到改善,沿海密密的樹林成為守護島民的堅強衛士。

  去年,受超強颱風“威爾遜”的破壞,島東林場9萬畝公益林、9萬畝商品林幾乎全部被毀。一年過去了,當記者驅車來到受災現場時,一排排整齊的木麻黃已經長成一米高,不遠處就是颱風襲來的海域,“育苗掌握在自己手裏,種多少都能供應,去年下半年沒日沒夜地育苗種樹,補種了5萬畝,今年就能把受損的林子都補種完。”楊朝暉看著它們,像看著自己的孩子一樣,“看他們一棵棵筆直挺立得多可愛,三五年後又是一群駐守海岸的‘好漢’。”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