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支付新規 何以被誤讀
- 發佈時間:2015-08-11 03:29:27 來源:解放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楊群
最近,關於人民銀行《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的議論持久不見降溫。這是因為網路支付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關。“央行管住‘剁手黨’,每天只給五千元‘買買買’”之類調侃不絕於耳,但事實上這是對政策的曲解。
何以造成誤讀?當然有一些網路自媒體囫圇吞棗、個別網際網路企業誤導、部分受眾斷章取義的因素;但另一方面,也該反思網際網路金融時代,政策發佈和解釋方式如何“升級迭代”。《辦法》公佈後,市場內最集中的誤讀,主要圍繞支付賬戶年累計金額不超過20萬元和單日累計金額不超過5000元的相關條款,結果被“演繹”成了央行要對網路消費設上限。這可把網購族急壞了,口誅筆伐洶湧而來。
為此,央行以答記者問形式進行解釋,新規僅規範個人客戶使用支付賬戶“餘額”付款的交易,超出年度和單日付款限額的,可用自己銀行卡(銀行賬戶)完成付款,且無額度限制。
不少業內人士則感慨:很簡單、不複雜的事情竟被歪曲至此。其實,非理性恰是網路人群的一個特徵。進行政策的普及,首要前提是直面這樣的對象特徵。如果不能用公眾特別是網路人群熟悉的話語體系進行解釋,有如“雞同鴨講”。比如説“支付寶”、“快錢”,人們不會陌生,但卻不清楚“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業務”這樣的專業詞彙。又比如對不同安全級別的支付指令驗證方式,分別設置單日累計金額不超過5000元、1000元的支付限額,在條款的原文中表述非常嚴謹,但書面語言很難為普通人簡單閱讀並準確理解。
還有,此次《辦法》全文8000余字,“有關條款釋義”也有1.4萬餘字,詳盡縝密,殊不知網路上碎片化、快速化閱讀習慣,早已不喜歡冗長的深度解釋,更易被“眼球黨”、“標題黨”牽著鼻子走。金融政策的“法言法語”本身是嚴謹的,但準備的釋義就應該相對簡明、平易近人些。而且,針對市場內可能引發的議論,也可提前通過多種渠道,用通俗語言結合專業視角的解讀,堵住誤讀和曲解。
一個並不複雜的政策引發誤讀,不得不引起反思:網際網路“扁平化”、“去中心化”等特徵改變著金融業的生態。參與金融的門檻降低,金融業的複雜性卻在提升,這也倒逼金融管理模式革變。網際網路提升金融的效率,同時也加快了各種誤讀傳播的速度,讓人們“讀懂政策”,已經變得與“制定政策”同樣重要。
重大金融政策出臺,一份問答式的解釋是標配,但如果能做到更通俗易懂,多用一些與公眾貼近的實際操作例子來説明,多通過一些網際網路時代人群最密集的渠道進行溝通,這大概也算是一種網際網路思維吧。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