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從重農中“雄起”
- 發佈時間:2015-08-08 03:31:13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王官倫本報記者李傳君
四川省北川縣,境內河流、小溪交錯縱橫,水質優良,空氣潔凈,具有發展綠色無公害農産品的天然優勢。2012年,北川獲得“四川省無公害農産品生産基地整體認證”。
“立足生態優勢,科學佈局産業,形成以茶葉、高山蔬菜、中藥材、生態養殖等為主導産業,建成特色農産品基地75萬畝。”北川縣縣長瞿永安這樣描繪全縣産業藍圖。
震後北川,一切得重頭開始。7年來,不屈的北川人在廢墟中起身,依託本土資源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業,而今,不少北川人告別了傷痛和貧困,走向了更大的發展舞臺。
北川通過引導群眾連片經營,已建起30萬畝中羌藥材、6萬畝優質果品、10萬畝高山蔬菜、5萬畝魔芋、8萬畝茶葉以及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區等一批特色農業産業帶。
壩底鄉的蔬菜遠近聞名
在壩底鄉青坪村黃興全家門前,停放著一輛農用運輸車,裝著半車廂青油油的海椒。公路下方,黃興全正背著滿滿一背篼海椒賣力地往上走,豆大的汗珠順著臉頰直往下滴。
“這段時間價格也好,得抓緊時間搶收。”黃興全請來同村七八名鄉親幫忙採摘海椒,據他介紹,按照現在尖椒每斤1.9元的市場價計算,他家5畝多地得賣上4萬多元。
同村的唐志榮,種植蔬菜面積近20畝,每年家庭收入都突破10萬元;而他又建起200多平方米的豬圈,搞起種植養殖業迴圈發展,目前存欄180多頭生豬。
“用農家肥灌溉蔬菜,既節約成本又保證了品質。”村黨支部書記楊永貴説,去年省扶貧項目落戶青坪村,投入200萬元在村子裏修建了兩公里生産便道、600平方米灌溉池、1500平方米集中養殖小區,土地坡改梯整治150畝,補助購買蔬菜種苗、仔豬32萬元。
康志榮的豬舍就是依靠這個項目資金的幫助建起來的。種植養殖業結合起來發展,既肥地又增産。像康志榮這樣,將種植養殖業結合起來發展的全村共有10戶。
同村的陳朝勇和陳朝孫也在家鄉發展蔬菜産業,與康志榮不同的是,他們是一邊種植蔬菜一邊做蔬菜生意。陳朝孫自己買了一輛農用車跑運輸,將村裏蔬菜運往成都、綿陽、重慶等市場;陳朝勇則當起了蔬菜仲介老闆,負責把村裏農戶要賣蔬菜的資訊統籌起來,向蔬菜販子推薦。該鄉的蔬菜一年四季迴圈種植,兩兄弟生意也是做得紅紅火火。
在壩底鄉平均海拔1600多米的小嶺村,200畝梯田式的“黨建蔬菜種植基地”綠意盎然,海椒、茄子、甘藍、魔芋等長勢喜人,這是該村1組14戶統一規劃後建立起來的連片種植基地。“以前村子裏什麼都種,零零散散,沒有形成規模,也不利於管理和銷售。”村黨支部書記唐永勝説,統一規劃建設後,僅兩年時間,全村蔬菜種植就從不足100畝發展到400多畝。
“我們用的是綠色生態優勢,打的是時差牌。”壩底鄉黨委書記張俊説,該鄉擁有海拔落差形成的氣候、土壤、光熱等資源優勢,蔬菜産業發展很快,目前已達1.35萬餘畝。
北川人的能量到底有多大
其實,真正把種植養殖業做大的遠遠不止壩底鄉,在香泉鄉和通口鎮,通過親眼目睹和親耳所聞,活生生的事實讓人再次驚嘆北川人的能量確實很大。
在通口鎮戰鬥村,龐召仁和老伴冒著酷暑在地裏為獼猴桃套袋,他家六七畝地全種上了獼猴桃,現在有兩畝地投産,今年挂果率高,估計有五六千斤果子的收成,光套袋就要套3萬多個。眼看將有3萬多元純利潤,老兩口完全忘記了疲勞。
近3年來,沿著震後重建的公路兩旁,青山下面狹長的獼猴桃産業帶綿延數公里,通口鎮13個村集中連片發展獼猴桃産業達6500余畝,全鎮成立了禹羌綠寶獼猴桃農民專業合作社,2010年註冊了“川禹獼”商標,2011年成為省級示範社,2013年,通口鎮的獼猴桃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預計全部基地投産後,通口鎮每人平均純收入可增收7000元。
2011年,香泉鄉招商引進羌林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發展土雞養殖業,頃刻間帶動了全鄉幾十個養雞專業戶。現在,全鄉形成“龍頭企業+專合組織+養殖戶”的産業發展模式,建立起“七統一分”的經營機制,2014年全鄉土雞出欄將近100萬隻,其中香泉村每人平均純收入突破了1萬元,而在2011年該村每人平均純收入僅為3900元。
仇書武為香泉村黨支部書記,長期在場鎮上做生意,眼看羌林公司發展養殖業有前景,於是召集村民多次開會,決定發動群眾利用本村良好的山林資源發展土雞養殖。
2013年8月,仇書武建立起年出欄可達20萬隻土雞的養殖場,隨後又與村裏另外6個大戶聯合,成立了羌康生態土雞養殖專業合作社,不到兩年,合作社發展到11個大戶,50多個成員,最小的大戶年出欄都可達到兩萬隻,最小的養殖戶也能達到500隻以上。
羌康生態土雞養殖專業合作社主要以養殖廣西瑤雞為主,雞苗通過空運回來,要在脫溫室經過30天脫溫,然後圈養80天,再放養到山林70天,目前合作社與成都一家經銷商簽訂了長期供銷合同,一隻5斤多的雞可賣到70多元,每只純利潤可達10多元。
讓土貨更“土”的産業政策
“我們要讓北川的土特産成為真正綠色、安全、高品質的食品。”北川縣農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因地廣人稀,受交通條件、地理環境制約,“絕大多數地區都採用了傳統的方式進行農産品生産,廣施有機肥有效地保護了産地生態環境和産品産地安全。”
近年來,全縣累計投入近千萬元,廣泛用於推廣先進實用的綠色防控技術,在高山蔬菜生産基地採用殺蟲燈、黃板和人工捕捉等方式,在主要生産集中區推行專業化統防統治的辦法,大大減少了農藥、化肥施用量,減小了對産地環境的破壞,保障了産品品質。
通過堅持企業與基地結合、農産品與市場的聯接機制,推行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生産模式,北川開發培育出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無公害品牌。除了土雞和獼猴桃,北川苔子茶、花魔芋、中藥材、高山蔬菜、石椅子枇杷、“鹿耳”韭……現已遠近聞名、響譽川內外。同時,北川還建立起以“維斯特”為核心的特色農産品生産加工示範基地。
北川維斯特農業發展公司有關負責人説:“我們總投資4億元,開展現代設施農業示範展示、高山農業研發、培育以北川為代表的中國高山特色農業品牌。企業重點圍繞‘一個理念、五項重點和五大中心’實施高山農業産業化運作。”一個理念即:嫁接引入山東壽光農業産業化發展理念,將對口産業援建發展為廣泛深度合作。五項重點即為:重點圍繞高山蔬菜、中藥材、山野菌、高山花卉、茶葉等當地豐富的農特産品資源實施産業化運作。據介紹,該公司通過與專合組織、農戶簽訂産品合同等訂單農業模式帶動了北川5萬畝魔芋和8萬畝茶葉基地建設,每畝可增加農民收入300-500元。“下一步,我們將加強與專業合作社和農民的利益聯結,把北川已經建成的産業基地以及特色生態産品推向市場,打響品牌,為北川農民持續增收和縣域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