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堂木”與“六尺巷”
- 發佈時間:2015-08-07 18:29:50 來源:中國財經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警堂木”的主人是許衡,“六尺巷”的主角是張英。
許衡生活在十三世紀的宋、元時期,河南焦作人,官至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張英生活在十九世紀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
“警堂木”是方警示之木,堅硬沉實,擊案錚錚有餘聲,乃梨木雕成。説到梨木,又不能不提到與之相關的另外兩件事。
宋元之交,戰亂之際,許衡領著他的學生逃難,途經一梨園,迫於饑渴的學生紛紛摘果充饑解渴,許衡則端坐園中,巋然不動。學生説,園為無主之園,梨為無主之梨。許衡曰:梨園無主,我心有主。之後,許衡入仕,每見宦場污濁,時時扼腕嘆息。友人勸:時下世心無主,何不與世沉浮?許衡曰:世心無主,我心有主。遂辭官。辭呈曰:以權治國,不過當世;以利治國,不及三代;以德治國,長治久安。
許衡歿,後人在墓側辟一梨園以相伴。梨園碩果纍纍卻無人私取。
再説“六尺巷”。這條巷位於安徽桐城西南一隅。張英當年在京城任職,老家人與鄰里為宅基地發生爭執,官司打到衙門。張家千里傳書,欲借張英官威,壓倒對方氣焰贏得官司。張英批詩一首回至家人: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此,幡然醒悟,主動讓地三尺。鄰里見狀,頗受感動,也效倣讓地三尺,於是,一條供人往來的六尺巷通道由此而成,“六尺巷”由此而來。此巷鵝卵石鋪就,長180米,寬2米,至今行人往來不絕。
許衡與張英,相距五百餘年,本無交集;一“木”一“巷”,也非同類之物,然就其物性人倫而言,亦還有相通之處:德性一也。
為官者可鑒之,為民者可效之。
(摘自8月3日《新民晚報》,作者趙誠)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