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藏胞成親人高原變故鄉

  • 發佈時間:2015-08-07 02:31:28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王瑜劉婉婷郜晉亮

  青藏高原被譽為“離太陽最近的地方”,這裡有熱情淳樸的藏族同胞,也有質樸可愛的援疆幹部。在一路顛簸去牧區調研的路上,農業部第七批援藏幹部組組長莫廣剛指著車窗外的群山説:“你看看我們西藏的美景,可惜就是山上沙石多,植被少。”

  都説一次援藏、一生援藏,跟援藏、援青幹部接觸,他們總會不經意間流露出對青藏高原的自豪和疼惜,就像説自己的故鄉。

  “我們就想讓藏族老鄉知道,還有個援藏的親戚在惦記著他”

  “高寒、缺氧、日曬、乾燥、低氣壓”是莫廣剛總結的西藏五大特點,但選擇援藏的人早已做好了吃苦的準備。從農業部人力資源開發中心到挂職西藏農牧廳副廳長,他説來了近兩年,已經適應了高原缺氧,卻還是會因為乾燥而流鼻血。

  青海的艱苦程度也不亞於西藏。與莫廣剛一樣,從農業部草原監理中心到青海省農牧廳擔任副廳長的宋中山,到青海兩年“除了沒有糖尿病,其他什麼病都有了”。

  採訪期間,農業部援藏博士服務團成員夏兆剛正在那曲縣調研,由於感冒引發肺水腫,被緊急送往醫院。這已經是他第二次因為高原反應住院了。一同調研的王華博士感慨:“他們在這裡真是冒著生命危險在工作。”

  身體的不適應他們咬牙克服,對家屬的愧疚是心裏難咽的苦。“我父母身體都不好,孩子才上四年級,父母知道在北京我愛人照顧不過來,就主動提出回老家養病。”在西藏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挂職副主任的王海語氣中透著辛酸。

  不能孝養老人,也無法照顧孩子。莫廣剛的孩子今年高考,高考前一天他趕回北京,高考一結束又趕回西藏,“這邊工作多,我們第七批援藏幹部來的時候就定好了制度,不能總請假。”所以每當提到孩子,他總是一陣沉默。

  親人不在身邊,藏族同胞就是親人。為了能更好地融入當地,援藏幹部開展了“進村入戶、結對認親”的活動,不僅學藏語,還與藏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了解藏族習俗,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

  在自治區擔任農技推廣中心副主任的陳志群攜帶米、油、茶磚等生活用品,自費趕赴海拔近4000米的山南地區乃東縣頗章鄉達當村,探望兩戶結對家庭,那時距他抵達拉薩還不到1個月。“我們就想讓藏族老鄉知道,還有個援藏的親戚在惦記著他。”陳志群説。

  在自治區農牧廳獸醫局副局長牛建榮的手機裏,存著他看望拉薩彩泉福利特殊學校殘障兒童的照片,孩子們抱著新書包,吃著蛋糕,和援藏幹部靠在一起,笑容純真而親切。

  幫扶困難群眾是援藏工作的一部分。自治區農牧廳公告欄上張貼著各種捐款明細,記者粗略算了一下,僅5月和6月,在這裡工作的4名援藏幹部捐款總數就達到了3000元。

  “只要在這裡一天,就要為這裡幹點實實在在的事情”

  雪域高原,一去三年,援藏援青幹部冒著生命危險為了啥?他們的答案是,“只要在這裡一天,就要為這裡幹點實實在在的事情,對得起這裡農牧民群眾對我們的信任”,“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降標準”,在廣袤的青藏高原,他們的實幹精神不是挂在口頭上。

  一下飛機就提著行李箱來到市委農工辦的辦公室,到拉薩市挂職市委常委、副市長的種植業司副司長周普國,被同事們封了個“常務”的職務。剛到拉薩,正趕上拉薩市凈土健康産業啟動,作為分管農牧業的副市長,他二話沒説挑起了重擔。

  在他的推動下,凈土健康産業的發展思路逐漸清晰——以奶牛、天然飲用水、特色種植業等九大産業為主導,依託西藏這片凈土,實現“拉薩凈土”區域公用品牌和知名産品品牌互相促進,推動當地特色農牧産品走向全國市場。

  長期以來,藏區農畜産品自給自足,藏民的商品化意識薄弱,要轉變生産方式,談何容易?為此周普國沒少花心思。為引導養殖戶科學飼養,提高奶牛産奶量,拉薩市不僅制定了《凈土健康産業奶牛飼養管理技術規程》,還舉辦了優良奶牛競賽活動,總共獎勵資金37.5萬元,以發放內地優質奶牛的形式兌現。

  “如果發現金,可能很快就被花掉了,但如果發優質奶牛,就可以讓牧民切實感受到品種的差異。嘗到甜頭才會主動轉變生産方式。”周普國説,通過這種方式,養殖戶的熱情被帶動起來。經過2年的發展,奶牛養殖示範工程已經推廣到5個示範村220戶,並建起了4個標準化奶牛養殖小區。

  理思路、找項目、拉企業、請專家,為了凈土健康産業發展,周普國一年多來始終在田間地頭、研討會場、專家門前、簽約桌上、會展現場奔波。在他的推動下,短短一年的時間,拉薩凈土健康産業實現産值36.6億元,凈土健康企業達到89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6家。

  大到成立扶貧項目論證專家庫,小到推動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遠到推動建立國家青藏高原作物種質資源圃,近到推廣農牧業新技術、新機械。在實幹中,援藏援青幹部們將內地的先進理念和工作方式帶到青藏高原,推動當地農牧業和農村工作發展上臺階。

  到青海後,宋中山被安排分管農産品品質檢測等工作。對於一個老草原人來説,這個轉變可不小。為了儘快了解情況,不到2年時間,他跑了青海30多個縣調研,結合做強品牌建設的實際,提出建立品質可追溯體系的建議。現如今,青海的消費者已經可以通過條碼查詢全省200多個無公害農産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農産品地理標誌産品的認證資訊。

  “做起試點就有成功的希望。”宋中山告訴記者,他希望能在援青工作結束的時候,建立一個覆蓋全省的農畜産品可追溯平臺,讓所有“三品一標”的農畜産品都進入到這個平臺,以此來助推品牌建設。

  和內地相比,青藏高原的農業機械化水準很低。來自農業部農業機械化技術開發推廣總站的蘇春華作為援藏專業技術人員,任期只有一年半,但為了加快先進機械的推廣,他卻選擇再留一屆:“我已經熟悉這裡的情況了,留下能做更多的事兒。”

  為基層做實事兒,已經內化成援藏援青幹部心間的一份責任。

  “建立了長效機制,即使我離開這裡了,還會不斷有科技人才被培養出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援藏援青時間有限,把內地先進的理念和科學技術帶到這裡是援藏援青幹部的共同願望。

  王海到達西藏時,正值重大動物疫病高發期,平均每兩周就有一起。“牲畜是牧民的心頭肉,獸醫檢測結果是決定捕殺與否的依據,必須準確再準確。”讓王海想起來就緊皺眉頭的是,受到當地技術水準限制,有的樣品需要送到蘭州檢測,確認後再返回當地撲殺,“費時費力,牧民損失大。”

  當時的自治區疫病預控中心獸醫診斷室,設備落後,語言受限,在全國獸醫系統實驗室檢測能力比對中常年倒數第一。為了改變這一狀況,王海想方設法尋求國家疫控中心和上海疫控中心的幫助,邀請內地專家多次赴藏集中培訓實驗室人員,“白天學、晚上背,憋著一股勁兒,一定要把獸醫檢測技術提上去。”

  今年,實驗室終於通過全部項目考核,拿到了歷史最好成績。看到自己的努力帶來的變化,王海成就感十足:“今年上半年一起疫情都沒有發生過,實驗室技術人員也有了主動學習的意識和動力。”

  “西藏最缺的就是人才。”從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到自治區農科院擔任副院長的曹永生這般感慨。為解決西藏農牧科技人才短缺問題,他多次與中國農科院相關研究所溝通,推動簽署了《中國農科院與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共同培養西藏農牧科技人才百人計劃(2015—2020年)》。

  按這一計劃,中國農科院每年為西藏培養20名以上的專業技術人員、科研管理人員和科技支撐人員,他們將在內地學習半年時間,管吃管住,每人每月還有2000元的生活費。“每年20名,5年就是100名。”曹永生告訴記者,“建立了長效機制,即使我離開這裡了,還會不斷有科技人才被培養出來。”

  與西藏相比,青海不僅缺人才,而且缺資金。“要搭建一個平臺,從政策上形成農業援青的長效機制。”宋中山説。作為第二批援青幹部,他和到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挂職的全國畜牧總站幹部李蕾蕾就像是一根線,一頭連著農業部,一頭拴著青海省。經過不懈努力,農業部專門出臺了《支援青海藏區農牧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在青海設立了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

  在培養人才、搭建平臺的同時,援藏援青幹部想方設法拓寬青藏高原與內地的合作渠道。為了曲水縣凈土健康産業示範園更好更快發展,周普國多次親自聯繫專家來示範園現場培訓。“為了讓專家能説得更多一點,更細一點,周市長每次都會親自陪著專家來。”示範園管委會主任尼瑪茨仁告訴記者。

  在這片500畝的示範園區內,種植了藏藥材、花卉、水果等多种經濟作物,如今已經發展成為曲水縣的一個生態旅遊景點,每天都接待幾百名遊客。聽説記者來自北京,尼瑪茨仁高興地説:“我們的産品在北京也能買到。”

  原來,2014年,拉薩市在北京新發地國際農産品批發中心設立了拉薩凈土健康産品展示廳,在江蘇華潤蘇果超市設立了健康産品專櫃,打通了拉薩凈土健康産品走向全國市場的通道,為拉薩農牧業的長久持續發展注入活力。目前,拉薩已建成集中連片設施農業基地13個,設施蔬菜面積佔全市蔬菜面積的1/4。

  三年時光,挂職幹部住在青藏高原上,奮鬥在青藏高原上,從未把自己當作過客。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