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挺起核電建設的脊梁

  • 發佈時間:2015-08-06 06:42:27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欒笑語

  “核電工程建設的百科全書”“工程技術難題的超級剋星”……這些來自業內的讚美説的是同一個人——中建二局臺山核電項目總工程師李政。

  今年4月28日,在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李政自豪地佩戴上了“全國勞動模範”獎章。在這一殊榮的背後,是他20多年來在核電土建施工技術研發與創新領域的執著與堅守,也代表著一大批核電人為中國核電事業的奉獻和付出。

  搶佔國際核電科技前沿

  什麼是核電土建工程?説白了,就是給核反應爐蓋房子,蓋成的房子叫“核島”。就是因為這房子是給核反應爐“住”的,所以業內對核島的技術施工要求頗為嚴苛。2008年,中建二局承接了集團歷史上首個核電站核島工程——臺山核電核島項目,採用第三代壓水堆EPR核電技術,是目前世界上單機容量最大的堆型,也是國內第一座在施EPR核電工程。李政被任命為項目總工程師。

  然而,每一個令人引以為傲的形容詞背後,都意味著史無前例的艱辛和挑戰,擔任這樣一個特殊項目的總工程師,李政既覺得光榮,又倍感壓力,“我要為施工過程中涉及的每一項技術負責,不盡全力怎麼行?”

  面對技術國産化、材料本地化、設備自主化、無同類型建造項目參考等巨大挑戰,項目成立了以李政為帶頭人的李政勞模創新工作室。工作室成員幾乎每天泡在現場,無論颳風下雨、烈日暴曬,李政總是堅持帶隊檢查。項目技術員劉康感慨地説,“李政是把自己的根紮在了臺山核電,他每天不是在試驗室就是在施工現場,或者在通往兩者之間的路上。”

  隨著項目推進,技術上的難題也接踵而至。“臺山核電的技術攻關不是一個完了接著一個的概念,而是各種技術難題交叉存在。一段時間內,許多問題都摞在一起,需要協同解決,難度可想而知。”李政對記者説。有難題,就意味著要尋求更高明的技術來攻克。面對這些“攔路虎”,李政帶領技術團隊搞“頭腦風暴”、找突破口、完善實施方案,終將那些“攔路虎”變成“紙老虎”。

  這些年來,李政勞模創新工作室以臺山核電核島工程為載體,腳踏實地自主研發,共開發專利44項,參編行業標準2項,撰寫發表各類技術論文60余篇,獲科技進步獎23項。其中,有的技術打破國外在該領域的技術壟斷,有的成果填補國內空白,直接搶佔國際前沿。中國核電土建施工技術就這樣在一次次實踐中發展、突破。

  為核電站貼上安全標簽

  在核電領域,“安全”是第一要求。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包括李政在內的核電建設者必須對技術要求精益求精、對核電事業極端負責。這一點,幾乎體現在核島施工建設的每一個細節。

  以臺山核電項目彈簧隔振器安裝施工為例,彈簧隔振器需要安裝在廠房的核心部位,在汽機運作期間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設備安裝精度很高,來不得半點馬虎。李政率領團隊夜以繼日地推敲安裝方案,針對現場實際情況不斷調整。為保障過程中的每一次操作都專業準確,他親自到現場示範操作,指導工人如何保證隔振器的定位精確。最終,項目隔振器安裝和技術要求分毫不差,連業主方的專家都豎起大拇指誇讚。

  “核電站建設的安全性關係重大,一旦發生核事故,後果不堪設想。這就給我們的建設施工提出了比一般工程更高的要求:核安全殼要能夠抵禦大型商用飛機的撞擊、核電站廠房要能夠抵抗沿海地區夏季頻繁的強颱風……這些都是核電站建設必須經歷的考驗,也是對建設者的考驗,我們一絲一毫都不能鬆懈。”李政對記者説。

  為了“萬無一失”的安全,不但不能鬆懈,還要敢於擔當、勇於創造。這方面,技術突破是李政及其團隊為安全護航的“利刃”。

  核島反應堆廠房內部的堆芯結構是支撐反應堆壓力容器,也是防止核泄漏的第一道屏障。建造好這個容器,普通的混凝土根本無法滿足技術要求,製造特殊混凝土的技術又完全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面對這種局面,李政不服氣,帶領他的技術團隊開始了技術攻關的征程。反覆檢測、選樣,不斷研製鐵礦砂、粉煤灰等材料的配合比……他們查閱國外文獻資料近千份,完成測試與數據分析數百次。2013年4月,由李政主導研製的耐高溫達上千攝氏度的犧牲混凝土被送至2號核島反應堆廠房的堆芯內部,標誌著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犧牲混凝土成功投産,也標誌著中國完全掌握了犧牲混凝土從研發到使用的全套技術,打破了發達國家對此項技術的壟斷。

  打造一支卓越的團隊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李政不僅是臺山核電項目首屈一指的科研達人,還是許多青年學生的技術導師。在“傳幫帶”上投入更多精力,培養更多核電人才,也是李政的重要職責。

  在這方面,李政有一套獨特的“教學安排”。他根據青年員工的自身情況設置挑戰目標,安排工作時只提供基本數據參數和注意事項,待工作完成後再指出他們存在的問題,帶領他們到現場實際觀摩,由他們自己思考解決方案,這些都極大地調動了青年員工主動思考、吸納新知的動力和能力。此外,李政還定期邀請國內外核電技術專家為員工進行培訓,同時帶領團隊成員開展“院企合作”,借助東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相關院校的科研優勢進行重點研發。

  “現代社會越來越講究團隊合作,我們建築行業更是如此。沒有最優秀的個人,只有最卓越的團隊。任何一項科研技術創新依靠的都是眾人的智慧,我們要讓每一個人都優秀起來。”李政説。

  幾年來,一個個和李政一樣的技術精英正源源不斷地從臺上核電項目走出,走進田灣核電項目、陽江核電二期項目、紅沿河核電二期項目、陸豐核電項目……他們從臺山核電站出發,逐步從服務一座核電站的技術精英團隊發展裂變為同時服務5座以上核電站的高端技術“尖刀部隊”。

  推動團隊的進步和年輕人的成長,正是李政心中勞動者價值和光榮的生動體現。“隨著社會的發展,勞動逐漸從體力勞動向腦力勞動轉變,這對勞動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選全國勞動模範後,許多員工對我説‘佩服’‘羨慕’,其實‘勞動模範’人人可為。”李政説,“如果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每天都想著再學一點兒、再進步一點兒,日積月累,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領域有所成就。而這個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進取的過程,就是勞動者的價值和使命所在。”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