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影視上市熱降溫 PE另尋退路

  • 發佈時間:2015-08-05 09:32:07  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海潤影視借殼失敗後“投身”華聞傳媒 成立合資影視公司

  昨日,正在停牌的華聞傳媒公佈多項投資公告,宣佈將重點打造“網際網路視頻生活圈”。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欲借殼*ST申科卻臨陣終止的海潤影視也現身其中,與華聞傳媒旗下公司以及金正源投資共同出資成立華聞海潤影視公司。分析人士認為,海潤選擇與華聞傳媒進行股權合作也屬於曲線上市的一種策略。同時,潛伏海潤數年的私募股權基金有望借此實現退出。

  廣州日報記者 張毓

  華聞傳媒(000793)自5月26日起停牌籌劃重大事項,擬充分利用網際網路電視、手機電視的牌照運營資源優勢和資本市場的優勢,通過非公開發行股票募集資金投資“移動視頻項目”、“網際網路電視項目”和“影視劇生産和採購項目”,重點打造“網際網路視頻生活圈”。

  海潤影視多番上市遇挫

  昨日,華聞傳媒公佈多項公告,包括通過子公司受讓環球智達、國廣華屏兩公司,並與優朋普樂、海潤影視等分別成立合資公司。其中,知名民營影視公司海潤影視意外現身引發關注。

  根據公告,華聞傳媒全資子公司華聞影視與海潤影視、金正源聯合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共同以現金方式出資成立華聞海潤影視投資(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聞海潤”),註冊資本為5000萬元,華聞影視出資2550萬元,佔51%股權;海潤影視出資2000萬元,佔40%股權;金正源佔9%股權。華聞傳媒表示,本次交易完成後,華聞影視將對華聞海潤合併報表,三方將共同投資海潤影視及其他行業內優秀影視公司拍攝的影視劇,為公司“網際網路視頻生活圈”提供豐富、精彩的影視內容。

  值得注意的是,海潤影視近年來一直竭力謀求登陸資本市場,曾嘗試赴港IPO、回歸A股未果,隨後“借殼”*ST申科(002633)獲批卻在最後關頭突然終止。記者查詢發現,去年6月*ST申科宣佈海潤影視將作價25.22億元借殼上市,復牌後該股連續拉出11個漲停,去年12月雙方重組獲證監會審核通過。但到了今年5月,*ST申科一則公告宣佈重大資産重組終止。

  對於終止重組的原因,中投顧問文化行業研究員沈哲彥分析,一方面海潤影視2014年度的審計報告、評估報告等相關報告缺失,而且高管及董事人選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另一方面,在買殼價格上難以達成一致。也有分析稱,在“一劇兩星”等因素下,去年電視劇行業遇到瓶頸,海潤影視也受到影響而完不成業績預期。

  PE曾承諾進行“兜底”

  在獨立上市屢屢遇挫後,海潤影視轉而和華聞傳媒進行股權合作,有分析認為或與PE(私募股權基金)面臨退出壓力有關。記者注意到,上述公告中華聞海潤的股東之一金正源,與華聞傳媒、海潤影視雙方皆有深厚的淵源。

  公開資料顯示,金正源是華聞傳媒實際控制人國廣控股的股東之一,持有國廣控股50%股權,因此,金正源為華聞傳媒的關聯方。與此同時,金正源控股的無錫國創文化投資企業(有限合夥)持有海潤影視8.89%的股權,為海潤影視第二大股東。

  據*ST申科去年發佈的重組草案披露,2012年11月,海潤影視為籌備內地上市進行了第一次增資,包括無錫國創在內的多達20家PE集體進入,無錫國創出資約為1億元。無錫國創的基金募集方案顯示,該基金通過股權形式投資于海潤影視,按股權比例享有海潤影視IPO項目所産生的權益,存續期最長不超過4年,退出方式則包括直接IPO、 金正源安排上市公司對海潤影視完成並購、海潤影視大股東回購三種。關於退出時間安排,無錫國創承諾,如果2015年6月30日前IPO不成功,金正源首先安排上市公司對海潤影視完成並購,2015年年底前完成退出。

  由此來看,海潤影視與華聞傳媒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源於金正源的“兜底”承諾,由於上市未能成功,而選擇通過上市公司並購實現PE退出。在中投顧問研究員沈哲彥看來,海潤選擇與華聞傳媒進行股權合作也屬於曲線上市的一種策略,有利於海潤獲得資本市場的資源。

  分析 影視上市熱基本告一段落

  沈哲彥表示,與去年相比,當前影視公司上市出現降溫現象,海潤屢屢遇挫轉由上市公司“兜底”也與這一背景不無關係。據不完全統計,去年國內共發生169起文化傳媒行業並購,影視類並購高達36%,而今年以來數量顯著減少,還有多家公司宣佈並購失敗或終止,此外,去年一窩蜂的跨界收購也正在顯現出後遺症,部分被收購公司未能完成業績承諾。

  “一方面,之前曾經宣佈過擬借殼上市或IPO的影視企業中,真正實現上市的寥寥無幾;另一方面,有上市計劃的新增影視企業數量減少。現在影視公司上市熱潮已經基本告一段落,投資者對影視概念的追捧恢復理性,如果影視行業沒有出現新的突破,上市熱很難在短時間內再次升溫。” 沈哲彥指出。

  一位基金業人士也認為,影視公司並購估值普遍較高,但業績往往波動性較大,存在泡沫破裂的風險,同時,影視市場正逐步從快速發展期進入成熟期,影視公司的成長空間縮小。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