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30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技術入股”加盟農機合作社

  • 發佈時間:2015-08-05 02:31:32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于險峰通訊員張宜軍

  “早就想引進一名大學生,這下可好了,終於把你盼來了。”7月1日,遼寧省燈塔市大河南鎮新光村農機合作社董事長金哲南到瀋陽農業大學接鄭志瑤回村,緊緊握著他的手,激動地説。

  22歲的鄭志瑤今年剛剛從瀋陽農業大學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畢業。他放棄了企業發出的年薪30萬元的工作邀請,而選擇接任燈塔市大河南鎮新光村農機合作社理事長,並以知識技術入股1%成為合作社新的股東,開始全新的創業征程。

  ——緣起——

  暑期實踐發現農村大有作為

  鄭志瑤為什麼要放棄高薪而選擇去農村工作?這要從一次農村暑期實踐説起。

  2013年暑假,在撫順市清原滿族自治縣家裏打算休息的鄭志瑤,接到了大學輔導員打來的一通電話。輔導員簡短詢問了他的近況,就告訴他要送他到農村去參加社會實踐。挂斷電話後,他立刻收拾行裝,簡單帶了幾件換洗衣服便匆匆趕回學校。

  新光村是一個偏僻的小村落,300多口人都是朝鮮族。前些年,村裏成立了農機專業合作社,眼下擁有大型機械50多臺(套),固定資産800多萬元,村民會員110多名。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金哲南任董事長。跟隨社會實踐服務隊來到新光村後,鄭志瑤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農機專業合作社使用的機器都是時下最前沿的,耕地、育苗、插秧、收割、烘乾、倉儲、糧食深加工……全部都是機械化,正在改變著村莊原來的面貌。看到這些,鄭志瑤興奮得睡不著覺,他第一次切實感到農村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在新光村社會實踐一個月,回校後,鄭志瑤把調研、實踐成果發表在《農機市場》雜誌上,並協調學校工程學院,將實習基地建在新光村,還和幾名志同道合的同學成立“農機視野”社團,將更多學農、愛農的同學攏到一起,共同研究探索農業機械和農村的發展。

  此後,只要放假,鄭志瑤就跑到新光村農機專業合作社定點學習、社會實踐和科技服務,學習合作社對農機採購和修理的方式方法,積累機械化大區域作業和田間植保的管理經驗,了解當地農民對農機作業的意見和建議,為理論實踐與實際情況的有機結合夯實基礎。

  ——創業——

  以知識技術入股1%落戶鄉村

  2014年8月,因為深入農村的社會實踐經歷和工作經歷,鄭志瑤被選為遼寧省學聯駐會執行主席,到共青團遼寧省委員會鍛鍊。在那裏,他第一次接觸到了KAB創業教育。那次培訓,不僅讓他學習了創業所必備的條件,更給予了他敢於創業的勇氣和信心。

  轉眼就到了畢業季,同學們都像越冬的候鳥,紛紛尋找自己的“棲息地”;用人單位也像伯樂一樣,紛紛到學校挑選自己心儀的“千里馬”。有家公司的老闆開出年薪30萬元,鄭志瑤卻不為所動:“許多人也曾極力勸我走仕途,但是我還是選擇創業這條路。我不考研究生,不考選調生,不考公務員,不考村官,我想自主創業,學農業、愛農業、從事農業、引領農業。”

  在新光村,鄭志瑤和金哲南聊起了自主創業的想法,金哲南當即邀請他以合作夥伴的方式進入合作社,承諾每月提供3000元的基本生活保障和一定的合作社股份。對鄭志瑤的創業項目,合作社以參股方式共同創業。金哲南感慨説:“我看到網上發達國家農業生産,真是羨慕那些方式,幾年前就想找農業大學畢業生,但只是想想,沒敢找。現在村裏富了,每人平均收入超過了3萬元,合作社跨區作業為稻農服務,每年利潤都超過100萬元,可合作社缺少的就是有知識、有文化、有創意的年輕人。”

  金哲南告訴記者,對於鄭志瑤的創業項目,新光村建議其以知識技術入股的方式來合作社,先給他1%的股份。“我們看中的就是小夥子有知識有技術。”金哲南説。

  “中國是農業大國,但是許多學農的大學生畢業後都不從事本專業。”鄭志瑤告訴記者,在學校,老師反覆教導他們要“學專業、愛專業、勵志從事專業”,年輕人只有把自己的夢想和國家的夢想結合起來,才有遠大的前程。

  ——未來——

  讓新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

  鄭志瑤要把知識變成財富,“稻田養鴨”是他為新光村“量身定制”的項目。據了解,新光村有稻田400多畝,土地肥沃,水稻種植遠近馳名,無疑是稻田養鴨的最佳地點,他認為,有機大米品牌通過稻田養鴨就能實現,於是決定將這個創業項目植入小村。

  這一想法和金哲南又一拍即合。金哲南説,現在合作社業務量很大,僅流轉土地、自主經營的水稻面積就有2000多畝,土地早已不局限在本村本土,大多數是“跨區域”服務,光有面積規模遠遠不夠,必須精細化、標準化生産,生産的産品要形成品牌。金哲南説:“稻田養鴨和水稻種植技術結合,年末引進先進設備對稻米精加工,打出有機大米品牌,推向全國市場。”

  鄭志瑤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畝水稻放養10多只鴨子,今年放養了300畝,3000多只鴨雛進入稻田,每天只需喂食一次,鴨子每天生活在水田中吃蟲,鴨糞自然還田,水稻不打農藥,不施化肥,全是原生態,綠色有機稻米,每隔三個月出欄一批鴨子,這是一個完整的“生態鏈”。“明年2000多畝稻田,放養的鴨子將有上萬隻。”“幾年內,要在省內聯盟多家合作社,共同生産有機稻米,將這一項目形成産業鏈進行開發。”鄭志瑤這樣計劃著。

  兒子從農村考上大學,畢業後又要回到農村,鄭志瑤的父母怎麼也拐不過這個彎來。鄭志瑤不急不躁,耐心做父母工作,還把母親請到學校來,參加畢業生座談會。在座談會上,鄭志瑤向學校報告了他的創業想法和進展情況,得到學校領導的肯定和讚賞。劉廣林校長當場表示,學校永遠是他堅實的後盾。呂傑副校長會後專門和他談了兩個多小時,給他講解有機稻米的産業鏈條、未來發展方向,還專門向他推薦了幾個全國前沿的合作社網站和微信公眾平臺。母親目睹了這一切,認識到了兒子的選擇並沒有錯。

  “做‘90後’的新農民,未來將農民重新定義為一種職業,帶領新一代的年輕人共同實現人生價值,這是我的理想。”鄭志瑤説,“有了母校的支援和幫助,未來無論經歷怎樣的艱難險阻,我都會一往無前,向目標進發。”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