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30日 星期四

財經 > 收藏 > 收藏新聞 > 正文

字號:  

金銀細工瀕危之困如何突圍

  • 發佈時間:2015-08-04 09:47:00  來源:東方網  作者:徐磊  責任編輯:張明江

曾經風光一時的金銀細工陷入技藝瀕臨失傳的窘境,儘管2008年揚州江都金銀細工製作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給這一古老的工藝帶來了新的曙光,但如何真正解決後繼乏人、工藝瀕危的困境,顯然還需要更多的探索和支撐。

金銀細工瀕危之困如何突圍

  曾經風光一時的金銀細工陷入技藝瀕臨失傳的窘境,儘管2008年揚州江都金銀細工製作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給這一古老的工藝帶來了新的曙光,但如何真正解決後繼乏人、工藝瀕危的困境,顯然還需要更多的探索和支撐。

  曾經風光無限

  談及揚州金銀細工的起源,就得上溯至春秋戰國時期,這一技藝迄今已有近3000年的歷史。金銀細工在唐宋時期已經非常輝煌,從1983年揚州出土的唐代金櫛《伎樂飛天》可見一斑。明代以後琺瑯工藝的運用,使金銀細工更加流光溢彩。至清代,金銀器製作工藝臻于完善。2008年南京長干寺出土的宋代《七寶阿育王塔》,塔身鐫刻有揚州朱成信制的銘文,充分證明了當時揚州金銀細工技藝的領先地位。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提到,揚州富庶甲天下,時人稱“揚一益二”。其實,金銀細工技藝的傳承與發揚,與邗溝尤其是京杭大運河的開通有著莫大關係。揚州在經濟、文化上的空前繁榮,也為鏤金器、鑲嵌器、漆器、玉器、刺繡等技藝的發展提供了可能。

  金銀器主要是宮廷貴族使用,後來也出現了一般民用的金銀器。但遺憾的是,新中國成立後金銀細工技藝出現了幾十年的斷層,這是為什麼呢?國家級非遺揚州金銀細工繼承人方學斌對於金銀細工技藝的歷史有著深刻的認識,他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解放後,國家對金銀實行統購統配,揚州、江都銀樓業大都改行了。1971年,國家輕工業部部署恢復發展出口首飾生産。為了給國家創匯,同時能把這項技藝發揚起來,上世紀70年代創辦了揚州金屬工藝廠。但由於技藝多年閒置,許多揚州本地的老銀匠水準出現下滑,最後從上海請來了40多位國內頂級的老藝人,其中就有我的老師沈培坤、杜方等。在隨後的幾年裏,我與老師一起設計製作了《渾天儀》、《司南儀》等大型金銀器作品,後來我獨立創作的《鹿拉鳳車》、《鄭和寶船》等作品曾經多次獲得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上世紀80年代應該是揚州金銀細工最為輝煌的階段了”。

  傳統技藝瀕臨失傳

  然而好景不長,延續了30年輝煌的江都金屬工藝廠在改制後倒閉歇業,很多老藝人被迫轉行。同時,這一技藝需要多年的培養和訓練才能掌握,短期內回報甚微,很多年輕人失去了進入這一行業的熱情。據介紹,目前揚州專職從事金銀細工技藝的不足10人,這一古老的技藝瀕臨失傳的窘境。

  其實遭遇這般困境的並不是只有金銀細工技藝,雕漆、景泰藍、刺繡等技藝也面臨著後繼乏人的危險。總有老藝人在抱怨年輕人“耐不住寂寞,熬不過艱辛,更等不及收益”,但若想調起年輕人的積極性,就要讓他們看到這一技藝的社會地位和市場價值。顯然,一味固守傳統路子而不尋求創新的技藝可能終將被歷史所淘汰。

  另外,現代技術對這一行業的衝擊也很大。與古代的金銀細工製作技藝相比,現代技術尤其在打磨、電鍍等方面都運用了新的工業化設備,還有數控機床、3D列印等技術,但是工業化製作會有很多新的問題出現,比如市場出現了很多粗糙的壓製作品,使金銀細工作品的精緻不復存在,藝術性大大降低,這都是需要注意的問題。

  國家不斷加大對傳統技藝的扶植和保護,除了宣傳報道,還會組織各類非遺展示活動。2008年揚州江都金銀細工製作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這對於金銀細工的傳承和發展而言意義重大,也讓這一技藝的堅守者看到了希望。“揚州金銀細工納入國家級非遺項目,是對這項技藝的一種肯定和保護,作為中國特有的傳統技藝,金銀細工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非常高。這項技藝是創作好的金銀器的必經之路,多年的積累和磨練讓它完整而成熟,製作工序也非常科學,要感謝國家讓這項技藝進入更多人的視野,在這樣的平臺上金銀細工才有機會發展得更好。”方學斌表示。

  自我造血是關鍵

  現實問題是,在國家搭臺唱戲的同時,最為核心的還是要看技藝本身能否“自我造血”。曾有業內人士指出,文化遺産要優雅體面地生存,只靠政府去做宣傳推廣或臨時性的補貼救濟,從長遠來看,這類“非遺”項目的未來並不明朗。

  金銀細工作品製作精美,市場前景良好。但金銀原料價格不菲,大多出口銷售或者定制,與大眾市場需求尚有距離。尤其是禮品市場萎縮之後,金銀細工的市場出現大幅下滑,這也促使一些金銀細工的藝人開始嘗試轉型。

  受到青銅器及現代環境藝術的啟發,方學斌將創作目光投向鍛銅藝術。由於材料與工藝的不同,作品風格也會有很大差異。比如金銀細工富麗輝煌,適合表現作品的精緻玲瓏,一般以圓雕為主;銅材質渾厚大氣,適合表現大型作品,一般以浮雕為主。為了適應市場,方學斌承接了不少廣場雕塑等“短平快”的項目,雖然效益不錯,但是技藝都很一般。他內心一直渴望做一件大的真正有學術影響力的作品。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這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目前方學斌籌備時間最長、投入精力最多的一件作品《大隋龍舟》正在緊張進行中。

  對於金銀細工技藝的傳承,方學斌也做了不少努力。他認為,金屬藝術自身具備商業價值,市場也一直存在。對於傳統藝人而言,肩負的不僅是生存,還有責任,只有創作出更多好的作品,才能將市場做大。另外,在傳統技藝的教育普及方面可以組織一些大型展覽,讓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關注到傳統藝術的價值和意義,如果願意從事這個行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傳承自然也不是問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