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16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上半年經濟形勢解讀:守住就業、效益和風險底線

  • 發佈時間:2015-08-03 07:16: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陳德勝 李洪俠  責任編輯:羅伯特

  ●當前經濟運作中的“趨穩”還不穩定。決定下半年經濟走勢的關鍵是調控政策的落實情況。

  ●歷史上走出類似階段的經驗就是靠産業革命。目前正在快速推進的網際網路、物聯網機器人新能源等為內容的産業革命,將使世界經濟再上新臺階。如果以2008年金融危機為起點,預計2020年前後這輪科技創新有望大規模應用,屆時不排除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再次提升的可能。

  ●要保持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需要正視“關注形勢偏多、關注改革偏少,政策出臺較多、政策落實較少”的問題,落實調控政策,守住就業、效益和風險底線,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儘快將制度紅利變成創新動力和增長活力。

  2015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十個主要指標中,七升兩平一下降。經濟運作趨穩基本成為共識。經濟運作處在合理區間,不宜再大幅下滑,也不宜追求過高增速。要穩住“趨穩”局面,必須更好地推進調控政策和改革舉措的落實,在就業、企業盈利和防控金融風險的基礎上,要抓住關鍵環節,加快配套改革步伐,促進經濟邁向中高端新境界。

  經濟穩定增長壓力依然較大

  經濟運作歷來能夠找到很多亮點,也同時能發現很多問題。判斷經濟形勢關鍵是要區分主要矛盾。只有抓住了“大頭”,才能看清發展的“勢頭”。

  從需求看,消費和投資是絕對“大頭”。近兩個月,兩者增速趨於穩定,尤其是佔比60%的消費,增速連續小幅回升。但還難以認為回升已成定局,其中有去年基數低的統計因素存在,而且類似的小幅反彈去年10-12月也曾出現過,但到今年初卻再次下滑。從生産法核算看,作為消費主要內容的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增加值二季度分別增長6.1%和5.4%,雖然略高於一季度,但低於GDP增速,也比去年各季度明顯放緩。中長期內,消費主要靠收入增長和新消費熱點的帶動,投資增長需要有盈利項目和資金來源,但目前這些領域都還有很多問題亟待破解。

  從産業看,第三産業對經濟的貢獻超過第二産業,佔比已達49.5%。上半年第三産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4%,比去年同期和一季度均高0.5個百分點,但類似情況在2012年一季度也曾出現,且一直持續到2013年3季度末,但GDP並未同步提速。而且,上半年第二産業增加值增長6.1%,延續7個季度的回落態勢。其中,的確有些新産業、新業態、新産品發展較快,但總體看在經濟中佔比十分有限,比如戰略性新興産業佔比不到10%,新能源汽車受到儲能技術、充電樁分佈、成本偏高等限制遠未達到普及程度。

  從收入看,勞動者報酬佔GDP一半左右,企業收入佔1/4,生産稅凈額佔比不足1/5。近似代表勞動者報酬的居民收入增速連續五個季度雙雙回落,二季度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3%和6.7%,較一季度分別低0.6個和0.3個百分點。財政收入6月當月雖然有所提高,但往年也呈現類似月度間波動規律,難言趨勢性回升。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增速降幅連續收窄,但這只是部分企業,而且與上市公司情況並不完全吻合。

  從投融資看,經濟企穩主要是國有企業和國有金融在支撐,內生動力尚未形成。上半年,固定資産投資增長11.4%,佔比1/3左右的國有控股投資增長12.3%,而佔比65.1%的民間投資增長11.4%,延續今年以來持續放緩態勢,比前五個月回落0.7個百分點,説明市場對投資仍然謹慎。融資角度,銀行貸款佔社會融資規模比重超過70%。但上半年增長6.3%的投資資金來源中,國家預算資金增長18.6%,國內貸款下降4.8%,利用外資下降30.9%。預算內資金增速最快,説明佔比5%的財政投資在發揮逆週期的調控作用,“大頭”貸款同比下降説明,銀行對市場化投資前景仍不看好。

  可見,當前經濟運作中的“趨穩”還不穩定。決定下半年經濟走勢的關鍵是調控政策的落實情況。我們認為,當前行政體制、運作機制和政策傳導效率下,下半年經濟難以出現大幅回升。即使穩住目前增速也要付出艱苦努力,尤其是在落實調控政策方面要有新突破。

  近期不宜追求經濟大幅提速

  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大有其必然性,有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舊增長動力尚未完成轉換的因素,也有外部需求收縮、內部“三期疊加”多種矛盾聚合的因素。總體看,總需求低迷和産能過剩並存還會延續一段時間,不必急於追求經濟快速回升。

  一方面,我國經濟處在結構調整、動力轉化和模式升級的關鍵時期,這是個破舊立新、脫胎換骨的過程,充滿痛苦和風險,只有保持適度壓力,企業才能積極持續加快轉型升級。“轉變增長方式”多年效果甚微,其中一個原因就在於過去的粗放式增長削弱了企業轉型的動力和壓力。另一方面,在基數擴大、要素品質、生産效率、體制機制等因素作用下,高增長階段向中高乃至中低階段回落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沒有哪個國家可以一直保持高速增長。

  現實情況不支撐經濟近期過快增長。一是我國經濟基本面良好,新四化進程加快,“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將拓展增長新空間,“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將釋放制度新動能,但這些戰略性、全局性、系統性舉措需要逐步推進,近期在增長速度上的反映有限。二是近幾年我國經濟持續下行,財政投資等調控基本沒有停止,如果説今年上半年的政策下半年開始落實,那麼去年也呈現類似規律,也就是去年下半年基數偏高。下半年經濟提速需要更大力度的調控尤其是投資,目前看沒有也不允許,因為“強刺激”可能會積累新的矛盾。三是貨幣政策下半年有望結束時滯期。但是,一方面,中外都有通脹時期貨幣政策效果好于緊縮時期的規律。另一方面,我國貨幣政策關鍵問題在於傳導機制不暢,國有企業、國有銀行、地方政府等對利率不夠敏感,貨幣政策難以通過利率渠道傳導;商業銀行主導的金融結構,在經濟下行和趨於緊縮期,政策難以通過信貸渠道傳導;匯率形成機制使貨幣政策大打折扣。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受阻,政策加碼的邊際效應遞減。四是房地産市場在供求總量基本均衡、利率進入下行週期而居民投資渠道有限、調控政策放鬆背景下出現小幅反彈,中長期房地産難以承擔也不應在賦予其過重的經濟發展職責。五是PMI等先行指標回暖不能完全説明問題,PMI近9個季度有漲有跌,其中2013年6-11月和2014年2-6月PMI均連續提高,但並未準確預示後期經濟走勢,同期GDP增速總體持續下滑。

  因此,應做好經濟在7%上下運作的準備。處在新常態的中國經濟不僅是總需求不足,更是總供給有待突破。因此,過去的需求管理政策難以見效,更需要科技創新、産業升級、效率提升和制度變革。歷史上走出類似階段的經驗就是靠産業革命。目前正在快速推進的網際網路、物聯網、機器人、新能源等為內容的産業革命,將使世界經濟再上新臺階。從工業革命發展歷程看,通訊、動力、能源等領域新成果批量式取得突破,到大規模應用,再到促進經濟發展,時間間隔有縮小趨勢。網際網路時代,知識整合能力和傳播速度大大提升,如果以2008年金融危機為起點,預計2020年前後這輪科技創新有望大規模應用,屆時不排除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再次提升的可能。而在此之前,不僅今年下半年經濟將增長7%左右,預計整個“十三五”時期,經濟增長都將在6.5%-7.5%。

  切實落實政策 加快改革步伐

  總需求收縮、新供給不足的局面短期內很難改變。走出困境,化危為機,歸根到底要靠創新和轉方式調結構。要保持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政府需要正視“關注形勢偏多、關注改革偏少,政策出臺較多、政策落實較少”的問題,落實調控政策,守住就業、效益和風險底線,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儘快將制度紅利變成創新動力和增長活力。

  ——抓好調控政策落實。

  近兩年,政府不斷創新出臺穩增長政策,貨幣領域定向降準、PSL、連續降息,財政領域減稅增支,推出PPP,投資領域重點實施11大工程包,産業領域制定中國製造2025和“網際網路+”行動規劃,等等。“不抓政策落實,再好的藍圖也是水中月”。之所以政策疊加但經濟持續下行,主要是政策落實不及時、不到位,出現了時滯效應和漏出效應。一是財政政策要注重降低企業負擔和成本,發揮財政杠桿作用,精細化設計調控政策。二是貨幣政策不宜再密集降息降準,要繼續充分發揮政策性銀行、資本市場的逆週期管理作用,關鍵要加快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使利率、信貸、資産價格、匯率成為貨幣政策有效傳導仲介。三是持續穩步推進城鎮化投資,持續增加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投資和持續加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和科技創新投資。四是動態跟蹤監測經濟形勢和改革進程,做到每項調控政策和改革舉措都有跟蹤、督促、評估和問責。

  ——守住經濟發展的風險底線。

  一是守住就業底線要把握好企業破産退出的節奏,平衡好就業和生産率提高的關係。目前就業數據表現仍然良好,主要因為來自兩個方面的就業壓力仍然沒有累積到臨界點。政府要分批分類處理企業破産和人員就業問題,多措並舉鼓勵創業。二是保持企業效益要把控去産能節奏,加快新産能形成。既要通過政府投資、政策性金融、挖掘消費潛力和支援經濟社會短板,適度放緩鋼鐵、水泥等去産能節奏。也要通過降稅、補貼、貸款優惠、上市等支援産能升級和新興企業發展。還要縮減政府定價種類和項目,改革資源、能源價格機制,縮小价格扭曲導致的産業鏈不同環節企業效益差異。三是防控金融風險要平衡好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均衡發展直接金融和間接金融。分類對待出現品質問題的貸款,傳統行業還款無望的,早作損失準備,必要的啟動法律程式;暫時遇到困難的企業通過貸款展期、資産證券化、兼併重組等多種手段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對於有穩定還款來源的企業也可以通過資産轉讓和證券化等騰出信貸額度,通過與資本市場合作積極支援創新創業型企業發展。

  ——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核心是要重構政府和市場的關係,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的互補性作用。一是落實以簡政放權為主要內容的行政體制改革,通過培訓學習轉崗、引進市場人才、運用現代科技、決策流程優化等途徑提高政府事中事後監管能力。二是理順商品、要素價格形成機制。三是加快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除關係國家安全和經濟命脈的少數國有企業,多數國有資本通過國資運營公司和國資投資公司形式,確保保值增值目標,而不糾結于控股與否,使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四是改革財稅金融體制,細化透明財政預算,完善地方稅體系,構建穩定合理的央地關係和政府企業關係框架。推進銀行綜合化經營改革,引導儲蓄流向多元化,完善資本市場,為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提供完善的低成本高效率的金融服務。五是優化創業創新環境,降低各行業市場準入門檻,建設統一規範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促進科技創新成果應用,激發創新積極性,完善政府、企業和居民誠信體系,營造健康的市場經濟環境。

  (作者單位:中國民生銀行 國家資訊中心)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